分享

国学读百年,《论语》害一生——论语辩证论23

 兰博2000 2019-10-26

子曰:“君子不器。”

自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断句是一种学问。如同语法一样,如果一种母语先学习语法,或者不可能掌握了语言。相反习惯的交流方法真是学习语言的精髓。且不管这种学问如何吧,作为意义,谁又能完全理解?毕竟语法的作用只是对于外行的尽快掌握,而不是必备。

于是,怎么知,是个问题。

通常的理解多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智慧。这肯定是不通的,不知道怎么是智慧?。如果解释为态度,倒是非常容易理解并通顺了。知道自己不知道,我实事求是,继续学习或研究即可。

但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问题,知道的就是真的知道吗?不知道的可能是真不知道,更可能是根本不去思考其间的内在联系。如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恍然大悟一样,并不是不具备这个知识,只是欠缺互联和发现的能力。

故为了更能准确的表达这个意思,尝试重新断句。当然不能说就一定是孔子的本意,只是尽可能的和现代知识体系构建链接起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只是这样的断句就明显是哲学思维了,孔子很明显不太理解辩证关系。什么意思?知道事物的道理,又明白事物的区别,明白为何不知,才是明白道理。

如果结合,后面的行为指导的论语,则还可以另外一种解释,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知道了就去做或者不做,不明白的就不要去做,才是真正的明白啊。

总知,多方面的思维解读,可能或者绝对和原著意思不同的,但却从此可以打开了更多的思路,就是读书的发现和心得。

因此,就可以很容易明白,攻异端,努力于不正确的事物和行为,就是害了自己。同样这句话也可以做另外的解释,异端,即不一致的理论和行为。可事实是唯有不一致世界才有发展,重要的是辩证,实践。这就是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这里的学,就是模仿和创造的意思,而不能单单理解为学习和读书。所有的学习都是模仿,所有的读书都是思考。——至于思考和行为都离不开一个模仿和创造,而这是孔子深恶痛绝的。——理论和行为的学习都是一个模仿的开始。

于是,比而不周,和周而不比,就不能单理解为君子和小人的品性了。作为学习,或者说就是学习的格言鸡汤。否则,这6句为什么这么巧合放置一起呢?作为君子小人的解释已经很多了,我做个学习的解读。人所获得的知识或者说阅历面的宽广很容易形成所谓的智慧高低,这个时候君子就是智者,小人就是愚者。对应于我们所可能掌握的一切,仔细分析其中的同和不同,找出其中的统一来,就会获得相应的知识或者说智慧。即周是全面,比是局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格局的问题理解。

故,当格局越大,即范围越广,也就越周全。如何做到?不器。不要用某一个固定的器械也就是标准或者习惯来限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才会有所获。

所以,从凌乱的只言片语中找到事物的规律,即孔子的思想或者说书的思想,或者说读出自己的系统来的能力,就是哲学。这也是把这6句合为一文解读的原因。换句话说,就算孔子的君子论不是说的这个意思,对于读书则必然如此。也方可做到君子,且无谓这个君子是什么品性吧。毕竟读书读活,需要和现代实际联系起来,我们不可能重来一套文化或者文字,更没有必要。

文化,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是为了我们的应用,而不是固守不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