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龙场顿悟到了什么?

 深山挖药人 2019-11-02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王阳明生活在明代,当时正统的儒家演说就是朱熹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致。科学考试的标准教科书就是朱熹校批的《诗》《书》《礼》《易》《春秋》。他和所有读书人一样去学习朱熹的学说,坚信格物能致知。有一次他在自家竹园里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昏了过去,还是一无所获。从此他放弃了理学,开始寻找新的学习途径,学习儒教、道教、佛教,为他以后的顿悟奠定了基础。

中国有两全半完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王阳明何德何能?会被称为完人呢?因为他创建了阳明心学。他参加三次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贵州龙场。龙场环境恶劣、语言不通,让他真正静下心来,在大自然中体悟人生意义,终于顿悟:“向外求知,不如向内求心,开辟出了一条心学的大道。”

一、心即是理

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帮助。

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比如:看到小孩子掉井里去,不管这个孩子你认不认识,你第一反应一定是救他,这就是恻隐之心。有小偷被抓到了,他满不在乎,可当要扒他的裤头时,他露出了羞愧之色,这羞恶之心。这四种心是人的天性,藏在内心,只要把名利的污染去除,人人皆可成圣人,这就是赤子之心。

心即上理,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就可判断是非善恶。“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

虽然他的“心即是理”有唯心的缺陷,但实际上揭示了人的意识对事物能起巨大的作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就是要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才有中华民族复兴的行动,所以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至今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王阳明认为天下第一等事,不是读书做大官,而是读书做圣贤。他坚信北宋张载的那段话:“圣人就是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他把心学应用到实践中,比如平定宁王,宁王为叛乱准备了十年,手上握有十万精兵强将 ,而反观王阳明,他只有两万散兵,没有打过仗的将领,他自己还受朝廷的排挤,没有任何政府支持。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和不作为的政府,他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出击。三十六计,攻心为上,王阳明利用心理战,最后一举击败宁王朱宸濠。

心学的作用在于知行合一,如果仅停留在知上,心学就是一无用处。

三、致良知

王阳明精通儒家学说,也对道家和佛教有较深的研究,对于生命他更有怜悯之心,“致良知”就是人性光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王阳明的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之心,是天理,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人皆可成圣人,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圣人不过是既有智慧又有道德的人,而你一出生就具备了这两种素质,所以你就是个潜在的圣人。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那就是致良知,就是圣人。

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的体现。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说他没有良知了。正如乌云遮蔽了太阳,你能说太阳消灭了吗?

综上:王阳明龙场顿悟创立心学,主要是三大核心内容,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者互为因果,不可割裂。分析心学的理论也给我们许从的启示。一是人人平等,人人皆可成圣人。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崇尚独立人格。三是追求良知和光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