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星期五下午,黄埔区教育研究中心生物学科携手番禺区教研室,给两区初中生物学教师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一课两讲”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主题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中的“单细胞生物”,分别由黄埔区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的李彤老师和番禺区香江育才实验学校的钟子旭老师在广州市玉岩中学开展异地教学。《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这个章节的前三节内容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第四节才是“单细胞生物”。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先从多细胞的结构层次入手,让学生在把握了多细胞生物的结构层次后,再引出单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本节内容是对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一种重要补充,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形成全面的认识。本次教研活动围绕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展开,两位老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也为初中生物学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1.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爱玩游戏的生物学老师,李老师设计了不少有趣的教学内容: 首先,李彤老师先介绍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以及她研究发现的青蒿素,科普疟疾引发原因是一种叫疟原虫的单细胞生物的缘故,通过视频介绍单细胞生物的种类与名称,进而通过游戏pk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明确分辨哪些是单细胞生物。 如何才能观察到草履虫呢?可以将试管对着光源直接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更可以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在明确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后,李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草履虫,并进行巡视、相应指导。 通过实验观察草履虫,既能给予学生直观上的感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让学生对单细胞生物身体微小有直观的体会。然后,通过草履虫的结构与功能的“选择匹配”游戏,检验学生对草履虫结构与功能认知的巩固,事半功倍。 在概念的建构中,李彤老师利用多个视频和动画,建立动态的生命活动过程,渗透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基本理念,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草履虫能够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进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的结束部分,李彤老师通过“一句话生物”练习,归纳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增强了学科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再次以屠呦呦的事迹前后呼应,对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进行了升华。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为了更好地达成上述教学目标,钟子旭老师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钟老师认为,通过近两个月对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已有了基本了解,对生物知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强化“细胞构成生物体”这一重要的生物学观点,而且本节课中的单细胞生物,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在课的开始部分,钟子旭老师首先播放了显微镜下多种多样的只有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的视频,引入本节课单细胞生物的学习。再以草履虫为例进行知识梳理,在展示草履虫结构示意图的同时,组织学生完成学案中“草履虫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知识填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归纳知识的能力,学生初步认同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并且能够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钟子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放大镜与显微镜来观察草履虫,通过教师示范,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特别难得的是,钟老师利用自己组配的显微镜,借助希沃教学软件,可以实时为学生示范,与学生交流实验过程。
 钟老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活生生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探究实验的六大步骤,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结合实验材料,制订探究草履虫的应激性的实验计划,让学生确认草履虫能趋利避害,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而得出实验结论,拓展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课后,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备课过程与教学设计意图。李彤老师对这节课的定位是理解单细胞生物也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完善生命体的结构层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通过应用多种多媒体手段,发挥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钟子旭老师利用多个自己录制的视频贯穿整节课,并且灵活运用希沃平台技术,实现了教师讲解、学生反馈的实时性,让老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操作有了更加及时和直观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钟老师还特别感谢了对他备课、磨课提供了极大帮助的区教研员王孟富老师。
最后,黄埔区生物教研员刘艳红老师代表两区的教研员对两位老师精彩的讲课作出了点评,高度赞扬了两位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努力。刘艳红老师指出,今年黄埔区初中生物学教研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两位老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己拍摄的短视频、制作的虚拟小课件,以及希沃教学平台进行教学非常值得提倡。同时刘老师也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建议,即“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体验”的深度学习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即要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而且后者要更加引起关注,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在活动中体验,即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JY/T 0621-2019)》中都建议了许多生物学教学活动,老师们要研究与落实,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载体。而以上两点都要在深度学习的理念下进行。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兴趣和需求基础之上,对接受的新知识和新思想进行理解性地、科学批判性地消化吸收,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整合学科知识结构、深度加工知识信息、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有效地迁移运用知识信息解决真实视域中的复杂现实问题的学习。简而言之,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究式的、高阶思维式的、有效迁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刘老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需要开展深度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并将新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进一步迁移与应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整个活动中,两位上课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将听课的老师们不由自主地带入了单细胞生物的世界中,忍不住翘首观望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实验、讨论与探究。非常感谢黄埔区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的李彤老师和番禺区香江育才实验学校的钟子旭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有趣的课例,相信这节课让老师们收获良多。非常感谢广东岭南教育研究院以及玉岩中学初中生物学科组的老师们的幕后付出。期待区教育研究中心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教研活动,使我区教师进一步思考信息技术在传统生物学课堂上的应用,继续在生物学教学领域中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