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行角度看《道德经》――这才是真正的颠覆(迅哥原创)

 向青骏风生水起 2019-11-03

修行角度看《道德经》――这才是真正的颠覆(迅哥原创)

――(本文系迅哥原创,不得用于盈利性质转载或抄袭)《道德经》到底想要说些什么?老子一生神秘莫测,连孔子都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他能够流传千古的《道德经》,是真正洞测天机?还是故弄玄虚?是消极倒退?还是锐意修行?

没有真正修行,就没有证见,也就没有正见!那些办公室里,写字楼里,研究室里搞出来的都是乱解!!

废话不多说,上干货――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见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勉强用语言来形容,道,可以是这样(可),或者你这样理解是对的,也不一定就是这样(非)或者你这样理解就是错的。因为每个(修行的)人的层次境界都不相同,十万修行人难找三个是同一境界,那么不同境界对同一个东西的理解、修证是绝对不会相同的。打个比方;万米深的水,在由浅到深的每一CM甚至每一㎜的单位压强是绝对不同的。但是,越往高境界对道的理解就越接近本源含义,他看下面境界对道的理解都是不全面、不准确甚至不正确或者是错误的。所以――道,可。道,非。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或者说是道的真谛?――常,道!常,恒。不变的,那怕宇宙成、住、坏、灭,周而复始,“都恒定不变”的,那就是道!派生的物质都会变,会老化,会灭失!只有(不能称之为物质的)本源才不会变这就是道。

那么怎么称呼这个“道”呢?这个名,就像现在的“定义”,是凡谁谁再某个领域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给某个规律啊科学方法什么的下个定义,后来人就要遵循这个定义去研究发展。。。其实就是把后边的人给限制在他的定义里边,超出了就会说你是错的!所以,老子说“名,可。名,非。”你怎么命名称呼都可以,都不错,可是修行境界提高后看原来这个“名”,就会发现它是不准确甚至是错的!只有那个本源不变的,才是真正的好。

――我见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知道太极图吗?黑白阴阳鱼的那个。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一就是本源,在无穷高的境界,没修行或者修行境界不高的人,穷其一生用意念去想象宇宙有多大,都无法想透,宇宙就那么大!!!本源衍生出两种原始物质(注意虽然是原始的,但已经是物质了),勉强给其命名为“无和有”。天地(最高境界原始的天地而非我们肉眼凡胎看到的这个天地)就是从这个“无”中诞生,这就是“有”了天地,然后才孕育万物!!“无中生有”就是从这里出来!!!这个词本来就是修炼界的名词,后来被用到社会中来了。

――我见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因此,在修行中要想真正体察到“道”的无限玄妙美好(佛家说的佛法无边),就要恒常保持在无欲(没有半点哪怕一丝丝儿执著心)的状态!但是人总是欲望不断、杂念太多,所谓心猿意马的可能一打坐什么思想念头都会冒出来,就是无法静下来,更别说“入定”了,就算是入了定,也是很浅层次,而且一会儿又出定,不能自如持久。所以,在不是真正的“定境”下(心中有欲没有彻底断绝),无法体察到“道”的无限玄妙美好,所体察到的都是不究竟的,都不是本源的“道”,都是有局限性的。

常有欲,是人的本能状态,修行人随着境界的提高“欲”会越来越少,从“常有欲”会慢慢往“有欲”、“无欲”、“常无欲”的境界过渡、提高。他的所“观”也会从“徼”慢慢提高、过渡到“妙”!

――我见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和“无”都是由“道”而出而生,只是名不同,内涵、境界也不同,在其最初都是无比高深玄妙,你看重哪一个,你未来的方向、归宿就会不同,你的未来也会随着你的选择而改变。古话说的仙、凡有别,修炼界说的“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都是自己的选择和修行,看就你进那一道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