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迁都吗?迁都的政治经济学

 莺啼五味 2019-11-04

摘要:迁都成功或失败,奥秘在哪儿

要迁都吗?迁都的政治经济学

撰文|黄大拿&编辑|楚琦

引文:首都当然首先是一个城市,但它又绝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

印尼正式决定迁都,泰国正在考虑迁都!

迁都好像突然成为了国际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其实不然。印尼迁都,其实不是新闻。早在印尼独立之初,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就曾提出迁都。之后数十年间,迁都话题也经常见诸报端,可以说印尼人讨论、思考迁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

放眼世界,全球迁都的频率也不低。过去几十年里,像巴西、坦桑尼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德国、哈萨克斯坦、缅甸、赤道几内亚等国家都有迁都的经历。

而回到历史,对中国人来说,迁都就更是一个熟悉的话题了。

为什么要迁都?迁都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迁都案例很多,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从中能够引出什么样的教训?……

赵匡胤迁都,隐藏的政治考量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在宋太祖赵匡胤和后来即位为太宗的赵光义哥俩中,发生过一次关于迁都的争论。

众所周知,宋朝的建立乃是继承了后周的衣钵,而后周是以开封为都城。当时在战乱频繁的背景下,开封堪称繁华之地。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得政权之后自然会延续定都开封的旧例。

但是到了976年,实际也就是赵匡胤在人世的最后一个年头,赵匡胤突然率领百官西巡洛阳,《宋史》记载说:'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意思是太祖对家乡洛阳很有感情,动了迁都的念头。【1】

《宋史》中的这句话当然没法全信。迁都是何等大事,作为一个政治家,岂会仅仅因为怀念家乡的风物民俗而擅动?

赵匡胤为何要迁都,先把这个问题抛在一边,看看反对者的意见。

赵匡胤的迁都计划刚一提出,便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其中一个叫李符的官员列举了迁都洛阳的八大障碍,其要点是洛阳久经战乱已破败不堪,如果迁都洛阳,成本极其浩大,军民也经不起折腾。

要迁都吗?迁都的政治经济学

李符等人的声音可以不听,但亲弟弟、时封晋王的赵光义的意见却不能不理。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录了二人的对话:

晋王又从容言曰:'迁都未便。'上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上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宂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上不答。王出,上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2】

简单翻译一下:赵光义认为'迁都未便',赵匡胤则称,他不但想迁都洛阳还准备进一步迁都长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借助洛阳和长安的地理优势,汰除冗兵,学习周朝和汉朝,安定天下。赵光义回称'安天下,重要的是德不是险。'赵匡胤于是对左右说,晋王的话有道理,先不要迁都吧。但我还是担心,恐怕等不到百年,天下民力都会因为供养京城而耗尽啊。……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赵匡胤之所以考虑迁都,军事和经济是两大要素。

就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地理而言,开封是无险可守之地,为了保护京城的安全,就必须在周边屯聚大量兵力。宋朝的'冗兵'一直为后人所诟病,但这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假若没有大量士兵驻守,天子在京城里能住得安逸吗?

而洛阳看似离开封并不太远,但其地理条件迥然有别。伊、洛水在此交汇,北有黄河之险,周围被群山环绕,属于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

赵匡胤想到的,赵光义肯定也能想到,为什么反对?赵光义来了句'在德在不险',这就是一句政治正确的废话而已。难道赵光义真的如此迂阔?

赵光义的小九九被日本学者看出来了。

日本学者久保田和男在《宋代开封研究》一书中,举出了两个事实:一是赵光义即位前是晋王,还兼任开封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开封府尹,依靠这个非常重要的职位,赵光义早在即位前就扩张了自己的势力。二是在赵匡胤巡视洛阳之后,突然以'修复洛阳宫殿有功'为由对河南府的行政长官焦继勋增加了职守,而焦继勋不是别人,正是有望继承皇位的皇子赵德芳的岳丈。【3】

秘密在这里浮现:赵光义假若是个对皇位有想法的人,那么他必然会对赵德芳一派势力的扩张充满警惕;大宋京城如果真的从他任最高行政长官的开封迁到了洛阳,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消息?

史学家进而证实,最先出面反对迁都的李符原本就和赵光义心腹私交甚密,他抛出的迁都八大障碍论是否出于赵光义的授意,就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了。

回到赵匡胤那一面,其谋划迁都,军事、经济的因素是可以放到台面上公开讨论的,除此之外,有没有政治的因素?

如果你的答案是没有,那只能说明你太天真了。在政治上玩制衡,中国古代再熟悉不过了。

要迁都吗?迁都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迁都,都有着政治、军事、经济的多重考量。只不过政治这一方面可能稍稍隐晦一些而已。

明成祖迁都,重大战略失误?

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往北平顺天府;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大明王朝的首都正式从南京搬迁到了北平,并改名为北京。

永乐迁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代。

明成祖为什么迁都?

经典论点仍然是立足于军事角度。朱元璋从蒙元人手里夺得了政权,但后者的余威犹在,人们认为,朱棣迁都北平,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

另有人认为,永乐皇帝通过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夺权,进而深信能为自己控制的最强大武装必须布局在华北地区,假若他在南京登基治国,那么他和作为自己权力基石的军队之间会多出N个代理人,而这种风险,朱棣这种经历的人注定无法接受。

还有论者强调政治因素,从朱棣的迁都中看出了他对南方深深的不信任。朱棣一路打到南京,夺权过程中杀人如麻,也遭遇过顽强的抵抗。而北京是朱棣的藩王驻地,是其经营多年的老巢,相比于南京乃至南方,回到北京显然更令他放心。

要迁都吗?迁都的政治经济学

哪个理由更接近事实?不从地下请出朱棣本人大概是很难解决了。

有意思的是,在评判明成祖迁都成功还是失败的争论同样吵得沸反盈天。称赞成祖迁都英明的人们认定,如果没有迁都,明王朝的历史不可能延续如此之久;贬斥其失败的论者又反过来嘲讽,口口声声迁都是为了防范北方少数民族,但大明的政权最后不是仍然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夺取?

一个外国人也对明成祖迁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而他的视角可能会让许多中国人意外。

费尔南·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大师,在其享誉世界的巨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15世纪初中国放弃了因长江之利而对航海开放的南京,却定鼎北京,'作为一个经济世界,庞大的中国无可挽回地完成了中心的转移。在某种意义上,它背离了应用大海之便开展经济和扩展影响的方针。……不管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许有意,它一定具有决议性作用。正是这个时分,中国在抢夺世界权杖的竞赛中输了一局。'【4】

中国在抢夺世界权杖的竞赛中输了一局?需要知道,明初时的世界正由陆权时代向海权时代转型,新兴强国无一不和海洋紧密相联。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同意布罗代尔的判断的确十分睿智。

对一个国家首脑来说,相比战略上的失误,局部上的一点小算计、小收获简直无足挂齿。可惜这句话无法让以英明神武自居的朱棣听到了。

政军淡出,经济凸显?

现在早已不是宋太祖、明成祖的时代。

迁都的政治经济学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表面上看,政军淡出、经济凸显似乎是一个显著的标志,毕竟,当下已无法依靠地势的险要来守护京城的安全。于是,在迁都的问题上,自然地理环境是否适合人居、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便成为最重要的砝码。

从泰国首都曼谷和印尼首都雅加达的情况来看,人满为患、污染严重、交通堵塞虽然堪称各国首都的通病,但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则是两个城市迫在眉睫的威胁,与此同时,首都虹吸效应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也是这两个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东南亚国家一直位于增长较快的国家方阵之中,但对东南亚经济增长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增长带来的好处都转移到了特定的社会集团和特定的地区,各阶层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核心与外围之间,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以印尼为例,在数以千计的岛上居住着数以百计的种族族群,但印尼人从未选出过一个非爪哇人的总统,而印尼的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在雅加达。生活在爪哇之外的印尼人,特别是东部,长期以来都抱怨被安坐在大首都的国家领导层遗忘。

印尼中央统计局2019年2月发布的经济增长报告显示,爪哇岛2018年GDP占全国总量的58.48%,新都所在的加里曼丹岛占8.2%,而位于最东部的马鲁古岛和巴布亚岛GDP合计仅达2.47%。

于是,印尼人普遍希望,迁都真能够像政府宣示的那样,成为消除爪哇岛与其他地区发展不平衡重要战略的一部分,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更加均衡与公平。

但是,迁都能不能推动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在比较过德国、巴西等成功迁都的案例之后,大拿对此表示乐观,但坚持认为,还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强大动员能力;遵循经济规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建立新的模式。

迁都是国之大计,前两条毋庸解释。第三条其实也很好理解,如果地方发展权利不够,地方拥有的资源仍然十分有限,哪怕倾全国之力打造一个新都,用不了多久,也一定会传染上旧都的老毛病,这样的迁都还会有多少意义?

看来,即使是当下,政治也根本未从迁都政治经济学中隐退。

首都当然首先是一个城市,但它又绝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

注释:

【1】《宋史》,中华书局版。

【2】《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版。

【3】《宋代开封研究》,上海古籍版。

【4】《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务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