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与人文图典:想起了“罗宋人”

 沪学 2019-11-05

走过新乐路,看到如今还矗立着的东正教堂,不仅想起了“罗宋人”。

1920年代停泊在吴淞港的俄国难民船

逃往上海途中的俄国难民

1942-1946,虹口聚居的白俄布料商人正与顾客还近头

1949年,上海,街头上的俄国难民

在上海出生的俄国孩子

俄罗斯侨民的婚礼

俄罗斯侨民的葬礼

俄罗斯侨民举行拳击赛

混得较惨的白俄磨刀匠走街串巷的背影

霞飞路商店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白俄店员

题图:民国时兴建中的新乐路东正教堂

“罗宋人”,人们也称在上海的“白俄”,其实,这所谓“白俄”不是白俄罗斯的简称,而是当时的俄国难民的总称。上海话特别丰富,按照译音称之为“罗宋人”,其他还有“罗宋汤”、“罗宋面包”之类。

想起了1960年之前在徐家汇看到罗宋人磨剪刀的往事,这些磨刀人可能是罗宋人中混得最差的那种,没有资本做别的营生,住不起上海的好房子,他们一般都住在凯旋路以西的乡村田野里,自己搭建个小木屋,白天背着一个砂轮磨刀器在徐家汇周边的居民弄堂和棚户区里招揽生意,也算是穿街走巷,高声吆喝着:磨刀锵刀!因为在上海日子住久了,他们会说蹩脚的上海话乃至苏北话,交易时一般也没有什么问题。那个时候,我还小,只是站在一旁静观,砂轮飞转,冒着火星,磨刀的罗宋人显得很快活,有时候一边踩着砂轮,一边还哼着小曲。看得我直愣神,感到好奇且有趣。

回到家里,父亲告诉我,人家也是没有办法,流落到我们这里落脚谋生。

当然,我说的磨刀的“罗宋人”,也许是在上海的白俄中最低层次的,他们中混得好的,在上海开厂开店办公司的也大有人在,霞飞路上的百灵洋行,是白俄巴拉诺夫所开,已为法租界最大的俄侨百货商店,业主也成白俄中的百万富翁。堪称白俄中的成功人士,借助远东第一都会上海,得以大展雄风;也有凭着一张金发碧眼外国面孔,在一些贵族男女校任职音乐教师,更多白俄,会开设私人工作室,教上海有钱人家子女乐器、绘画,还有芭蕾……;差一点的“罗宋人”,既没有资本,语言又不通,只能以身体为本钱了,男的仗着人高马大,替上海有钱人做保镖,上海人俗称“罗宋保镖”,女的,也称得上往日养尊处优的沙俄贵族的金枝玉叶,为生计所迫,夜总会献艺伴舞,乃至操持皮肉生意也不鲜见。最底层的就算是我在徐家汇看到的罗宋人了,有的甚至与本地人结婚,最终就完全融合到上海人中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60年代,罗宋人才陆续离去。请大家看一组1950年代之前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在沪“罗宋人”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情况世所罕见,它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个讲究礼仪、爱好和平、富有同情、宽容大度的民族。正因如此,俄罗斯文化才会在上海得到有效传播,转而为海派文化所吸收,成为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传统因子。

无论你怎样看我,和平的中国总要崛起;无论你来与不来,强大的中国就在这里。

    2016118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