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你,我,他“--------之”我“篇

 野有雅兰 2019-11-09

看到这个题目,那些熟知我的朋友心里会嘀咕了------“这位无畏的大神不知道又想搞什么名堂?”

其实呢,我是一位非常平易的人,只是见大家平日里都一副学究,无趣的面孔。而我呢,一向无烂漫的认为自己'慈悲心重",又加天生喜欢热闹,于是愿意贡献自己那三两个可怜的幽默细胞出来,以搏大家一笑。

好了,言归正传。对于这三个字,凡是中国人,大概不知道这仨字的肯定如“兔上寻角”。受过些许教育的就更明了了。

“我”是第一人称代词‘;“你”是第二人称代词’;“他”则是第三人称代词。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正如诗中所言,我们虽然常用“你,我,他,”但是又有多少人寻访过“你我他”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几个字到底长什么样呢?

前段日子,由于工作原因,我频繁的出入于“六书,甲骨文,汉字源流考,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中,有意无意的看到了这三个字的来源,现特意与朋友们分享一下。

先说“我”字-----“我”呢,是个象形字,历史悠久,从年龄上来说,“你”和“他”都望尘莫及,像什么形呢?大家来看-----

                              甲骨文的“我”字写如下

是一柄大斧之形。此斧的刃部有一排尖锐的锯齿,它的名字就叫“我”。上古时代,“我”是用来行刑杀人或屠宰牲畜的武器(或凶器)。

           后来,“我”字历经金文之“我”        如下图----

石鼓文之“我”  如下图

小篆之“我”,如下图

通过比较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慢慢的消失了,当初令人望而生畏的兵器仅仅成为“我”的符号。

隶书从篆,楷书从隶,于是就写成了现在的“我”。

“我”字由武器,转变为谁也离不了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个先被淘汰后被利用的过程。“我”这种武器寿命不算太长,可能其他先进的武器,被善于学习总结的智慧先民更快的打造出来后,就把“我”淘汰了。不过,后来随着生活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发现“我”还有用,便让“我”充当了第一人称代词。这已是春秋时代的事了。

但是熟知“我”来源的文人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太喜欢用“我”,总爱用“吾” “余” “予”;那些尊贵的国王们为了表示谦逊示人,则更喜欢用“寡人” “朕”来代替“我”;古时普通老百姓生存第一,不知道,或根本不计较那么多,对“我”态度不错,在《诗经》里,“我”大出风头----《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草虫》“未见君子,我心伤悲”《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这种情况,直到唐宋,“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境遇才有所改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到了新时代。由于受西方思维之影响。现代人自“我”意识较强,人人都很喜欢“我“,留恋迷恋”我”,每天与“我”多次见面。

当代,国家提倡文化复兴,儒释道三家精髓文化大放异彩,无论是至圣先师的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还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都无不在让人们忘掉自“我”,客观冷静的认识世间,认识宇宙。达到虚怀若谷,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至于那伟大的佛陀在诸多方便修持法门中,更是婆心切切,劝导人们“忘我,无我。”并且是否“忘我,无我” 已成了学佛修道一个里程碑式的指标。《维摩诘经》“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不二法门。”

朋友们,神仙们,一路啰嗦到这里,------你们是记住了“我”,还是忘了“我”呢?

哈哈哈。。。。。。

当代社会,我们入世做实事时,没有“我",没有一个贞固坚毅,棱角分明的“我”不会干出成绩,短暂人生也难以灿烂。而时时想着“我' ,事事以“我”为中心,又会带来诸多烦扰。只有做事时记得“我”,做完事忘了“我”, 也就是如星云大师所说“事来心始现,事去则心随空”。只有做到“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亦无心” 才会活的逍遥洒脱!

                                   2012-09-01 08:30:3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