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禄堂武学体系的三与一

 五千年武学人 2019-11-11
孙禄堂武学体系的三与一

100年前,孙禄堂建构了三拳合一与道同符的武学体系,然而至今能知其意者甚少,包括很多专业的武术研究者和体育院校的武术学博导们,他们总以为三拳合一要合在某一门拳上,还没有建立孙禄堂那种体系性的武学视角。对于孙禄堂武学的与道同符之说,更是今人还远远没有能摸到边际的修为境域,但这是当年孙禄堂反复强调的武学的核心内容,甚至可以说是他公开出版他的五部拳著的初心。

其实在孙禄堂那个年代,绝大多数武术家对武术的认识与今人并没有本质区别,把力量、速度、硬度、抗击打和技法作为技击技能的核心,他们与今人一样远远没有认识到对技击技能如何进行体系性的建构、优化与质的升华,因此,认识不到孙禄堂提出的内劲、神气等在技击中究竟是什么。可以说孙禄堂的武学成就与技击造诣远远超越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而且直至今天也令人难望其尘。所以研究和探讨孙禄堂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在当代武术界仍是一个极有意义且极富挑战的课题。笔者不揣固陋,抛砖引玉对此进行探讨。

孙禄堂以原来所习的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及所涉猎的十多门武艺为基础→着眼于完备技击制胜效能并与道同符,通过参照个人多年体用实践的心悟身知→经过熔炼融合成一体→重构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即孙氏三拳→为完备技击制胜效能并与道同符建构了统一的基础→这个基础表现为建立了完备的体用内劲的技理、规矩、法则、形式、体系。

1919年孙禄堂在《太极拳学》自序中写道:

“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

这里孙禄堂提到他为了把夙昔所习的三家合而为一体,于是使这一体中又分三派这个过程,使得前一个三家在经过一体的融合与熔铸后,形成了后一个三派,于是在前一个“三”和后一个“三”之间发生了质的升华。那么这个升华体现在哪里呢?

从浅显处讲,体现在三个方面:

1、因前一个三家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经三拳合一的铸造后,由后一个三派构筑了一个共同基础。

2、因前一个三家的技击制胜效能是不完备的,经三拳合一的融合后,由后一个三派完备了技击制胜效能。

3、因前一个三家并非完全与道同符,经三拳合一的融合后,使后一个三派与道同符。

所以孙禄堂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不是原有三拳的合练,也不仅仅是体现在孙氏太极拳的构架上,而是由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和孙氏太极拳共同构成一个有共同基础的、完备内劲之体用的武学体系。因此,孙禄堂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不仅仅是三拳在技术风格上的融合,而是通过鼎革与融合,重构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使重构后的孙氏三拳成为了构建完备的技击制胜效能并与道同符的武学体系。

一、证据

有人说你这么解读孙禄堂的三拳合一是有意拔高孙禄堂,言外之意是当年孙禄堂本人没有获得这个认识和成果。

1、是拔高还是事实

1916年,在陈微明为孙禄堂的《八卦拳学》写的序文记载了孙禄堂的一段话,大意是本来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是合不到一体的,经过孙禄堂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为一体:

“余读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见其论理精微,因往访之,先生欣然延见。纵谈形意拳之善,并授以入手之法,言‘形意逆运先天自然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皆此气也。今内家拳法惟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谋,余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形意攻人之坚而不攻人之瑕,八卦纵横矫变,太极浑然无间,随其来体不离不拒,而应之以中,吾致柔之极,持臂如婴儿,忽然用之,彼虽贲育无所施其勇,虽万钧之力皆化为无力。虽然习武者非欲以艺胜人也,志士仁人养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

那么,孙禄堂是如何将此三拳合为一体的呢?

1916年,孙禄堂在《八卦拳学》“原序”中写道:

“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

这里孙禄堂讲到“太极一气”,孙禄堂讲的“太极一气”源自刘一明的《周易阐真》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验有所发挥。孙禄堂在其《太极拳之名称》一文中写道: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浴于百骸之内,无所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这里,孙禄堂从生命的基础真阳元气和道家丹道修为的角度揭示了何为“太极一气”,在这个基础上,孙禄堂从五个方面定义了“太极一气”:

太极一气的本体——先天真一之气——金丹。

太极一气的运化——中和,故称中和之气。

太极一气的体用——内劲,即对人体内稳态这一机制拓展到技击作用层面。

太极一气作用的发生——一点子之妙用——发生于动静相交处——动静交变之机——体现在圜研相合中。

太极一气作用的效能——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不闻不见,感而遂通。

因此,在孙禄堂这里太极一气、先天真一之气、中和之气、内劲、一点子等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同一个功能态的不同性状。孙禄堂将这个功能态定义为太极一气。

而孙禄堂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就是完备体用太极一气的拳术体系。

综上可知,我所解读的孙禄堂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完全是按照孙禄堂所述的三拳合一的武学之义来解释的。谈何拔高?!只是某些门派的有些人醋意横生,他们就是看不得孙禄堂独临武学成就巅峰罢了。

孙禄堂武学体系的三与一

二、学理

有人认为三拳合一没什么了不起,能兼练三拳就是三拳合一,然而这种三拳兼练的合一与孙禄堂建构的三拳合一在内涵和效能上有着天壤之别。对此,赵道新也讲过,形意拳在技术上的不足是八卦拳的技术弥补不了的,反过来也一样。因为在孙氏三拳形成之前,形意拳与八卦拳都是独立形成的拳种,这两种拳法在形成之初,并没有要在技术互补这种考量,二者的技术基础也不同一,所以二者在技术上呈现的某些互补性是局部的、偶然的、隐性的,而不是体系性的。同样,在孙氏三拳形成之前,太极拳与形意拳、八卦拳的关系也是一样,尤其是在没有建构共同技术基础的三拳之间是不可能形成体系性的合一。所以,在孙禄堂之前也有一些人三拳兼练,如刘德宽、韩愧生等,但并没有做到三拳合一。因此,三拳合一需要三个重要的条件:

1、 能够从原来的三拳中提纯三拳之理。

2、 能够从原来的三拳中发现其最核心、最突出的技术特性,故需要将原来的三拳皆练至登峰造极。

3、 能够站在比原来三拳更高的造诣和境界上重构三拳,因此要具有天才的重构能力。

孙禄堂之所以能够完成并建构三拳合一,因为孙禄堂的武学修为满足上述这三个条件。对此口说无凭,而是以诸多可靠的史料为据。

关于孙禄堂从原来所习三拳中提纯三拳之理,有孙禄堂公开出版的五部武学著作为据。其实与其说孙禄堂提纯三拳之理,不如说是对三拳的鼎革立新,重构了三拳之理。

比如,作为三拳共同的技理,三拳都以中和为宗,以虚无为本,以极还虚之道为法,以内劲为统御。具体而言,三拳的技理皆以无极、太极为根本,以有无并立、有无不立为心法,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法门,以善养先天真一之气为完备内劲的基础。而三拳的技法皆以孙氏无极式和孙氏三体式来筑基。

经孙禄堂提纯的三拳要义是,由形意拳提炼出直中与诚一的特性,成为孙氏形意拳,由八卦拳提炼出变中和万法归一的特性,成为孙氏八卦拳,由太极拳提炼出虚中与抱元守一的特性,形成孙氏太极拳。

关于孙禄堂从原来的三拳中发现了三拳最核心、最突出的技术特性并将原来的三拳皆练至登峰造极,既有孙禄堂的著作和孙禄堂的三拳技术体系为据,还有史料记载为凭。

如根据《近今北方健者传》中杨明漪的记载:

“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即孙禄堂的号),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博审笃行者四十年。近著三家拳学行于世,其言明慎,一归于自然,而力辟心中努力、腹内运气等说。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民国十一年冬,遇之津门,亲授三家精意于同人,自黎明谈至午夜,指画口说,无倦容疲态,十余日如恒。……所述各家拳理拳势极博,拟皆著录尚未也,近有出世之想,亦未决。问以形意力实,八卦力巧,太极力灵,何以可合?曰:‘譬之物,太极皮球也,八卦铁丝球也,形意钢球也。惟其皮,故无屈无伸,不生不灭,惟其透,故无失无得,无障无碍,惟其钢,故无坚不摧,无物不入,要皆先天之力也,皆一气之流也,先则不后,一则不淆,乾健也,则视为纯刚,坤顺之,则执为纯柔。固无此理,如执血气为人之素,或执肌肉为人之素,岂通论也耶。余载所著之拳学,请各探讨焉可也。然予老矣,吾道赖诸师弟光大之。’

……而涵斋犹曰:‘以力生血,以血化精易,以精化气以气归神难。此中不只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学者可于力上求,勿轻向气上觅。一入歧途,戕生堪虞。古人之不轻传人,匪吝也,不忍以爱人之术杀人耳。无明师真诀,切不可盲从冒险。’三家拳学(实乃孙禄堂的三家拳学,笔者注),为内外交修之极则,然向无图解,涵斋精心结撰,拍照附图又全书出自一手所编录,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邓完白以隶笔作篆,康南海论书,至以儒家孟子佛家六祖谀之。夫完白以汉篆结胎成体,汉篆固多隶笔,完白无破法之嫌,亦不得谓有尊古之功,一视孟子六祖,阐发之绩,瞠乎后矣。涵斋之于拳勇,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如以康氏谀邓之言誉涵斋,可以不愧。顾安得好学敏求心知其意者,而与之论定之哉!然从此衣钵不传,而三家拳术遍于宇内,有必然者。至涵斋功候之纯、学问之邃,予浅陋未能窥其深,不敢赞一词也。”

关于孙禄堂能够站在比原来三拳更高的造诣和境界上重构三拳,只需对比一下孙禄堂武学与此前三拳的理法内容,并结合史料记载的当年武林的评价便一目了然。此外,在孙禄堂的著述中对此也有明确的阐述。

如:孙禄堂在《八卦拳学》原序中提出以下五点要义:

1、不仅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乃至内家外家两派实际上同出一源。这就意味着所有武艺有成为一个武学体系的可能。

2、孙禄堂通过优化、鼎革、充实、提炼、重构形成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目的是构成了中国武学体系的天地人三元之理。

3、孙禄堂构建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三元之理是为所有武艺的优化、重构、提升其技击效能并与道同符建立共同的基础。如同诗、礼、乐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4、孙禄堂构建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所对应的三元性质各有特点,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三拳性质的共性是:不生不灭、无屈无伸、感而遂通。

5、形意、八卦、太极三元一体的根本是皆出自丹田之气的作用,所谓先天真一之气的流行。孙禄堂将此气作为完备内劲的根本。

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在这里需对这个问题稍作展开。

天地人三元这个思想源自《易传·系辞下》中的三才:“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传》以“天地人”三才来宏括宇宙万物的演化,与老子三生万物的思想一理相通。故三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共同基础。因此,孙禄堂以天地人三元比喻八卦、形意、太极三拳合一的意义,实际上是说他通过重构八卦、形意、太极三拳的理法,使三拳合乎三元的性质,从而为所有武技技击技理与道同符建立共同的基础。即通过建立三拳合一合乎天地人三元这一武学体系,为所有武技的技击效能提升至拳与道合建立共同的基础。这是孙禄堂构建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技击合道自立于不败之地。孙禄堂是在自己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功夫已然合道的情况下,又经过三年的昼夜研修,最终提炼出三拳的三元性质,以此重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理法,形成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于是自1915年到1919年孙禄堂据此三拳合一的目的著成《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和《太极拳学》,此三部拳著共同构成三拳合一的技理体系。

孙禄堂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着眼点极为深远高阔,不仅着眼于对当时武艺的技能进行总体提升,而且更关注武艺的修为对于人格的影响。孙禄堂说:

“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

孙禄堂在此指出:研修拳学的意义在于使研修者成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和体用兼备的英雄。

因此孙禄堂构建的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有两方面意义:

其一为提升技击效能与道同符建立共同基础。

其二通过完备武学体系,造就一批向着全知全能的完人和体用兼备的英雄这一目标自我修行的高素质的人。

根据《近今北方健者传》、《国术统一月刊》、《国术周刊》(中央国术馆出版)等诸多史料的记载——孙禄堂于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皆造其极且集之大成,技击炉火纯青,于武术殆有天授。

郑证因在其发表的《武林轶事》中记载道:

“孙福全字禄堂,晚年别号涵斋,……近五十年间,集太极、八卦、形意三家拳之大成者,为孙先生一人而已。……孙禄堂先生对于三派拳术,均有造诣,精心练者四十年,所以他对于拳术所得,于三派中长幼两代,无出禄堂先生右者。”

最后,需要对本文引用的史料做一说明:

杨明漪,中华武士会秘书,他不是孙禄堂的弟子,他在写这部《近今北方健者传》时,征求过当时武术界诸多同道的意见。

郑证因也不是孙禄堂的弟子,他是许禹生的弟子。

陈微明虽然是孙禄堂的弟子,但他主要传授杨澄甫的太极拳,他是清史馆簒修之一,久负清誉。

《国术史》由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刊登。

此外,还有诸多史料与上述史料的评述类同,在此未一一列出,因为笔者认为上述史料已经足以印证本文的结论。

所以,本文引用的史料,其可靠性、公正性、客观性具有很高的公信力,与那些弟子(弟子所办杂志)吹捧其师门的文字不可同日而语。

作者:童旭东

孙禄堂武学体系的三与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