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疑】真正能打的传统武术是什么样子?

 文苑书店66 2019-11-12
最近科里来了一位中药师朋友见习,中医中药本来是相关专业,他对我的工作也很感兴趣便经常在诊室里观察我治疗。闲聊之际听说我是练传统武术的,于是就说起来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的问题。
他转述了一个故事:他父亲厂子里有个工人,据说是“蝴蝶李”的后代自小练武,工厂里人多嘴杂,许多人都传这个人练武但谁也没见过他练;一天众人凑在一起喝酒酒至半酣,大家都撺掇(鼓动)这位工人展示一下。这位工人是个大个子身高一米八左右身材魁梧,他四下看了看发现墙上有个小窗户大概40-50cm见方,于是一指这个窗户说我就练一下这个吧!众人只觉眼前一花,这人就从那个小窗户里穿出去了。
类似的故事早年有一位民间武者周亮先生也讲过,是说燕子李三有个师弟叫“宫黄鼬”,燕子李三练的是“飞天”——就是蹿房越脊滚梁爬坡的功夫,这个宫黄鼬练的则是“遁地”,就是缩骨法可以从很狭小的空间穿入屋中行窃,据说可以从烟囱穿到屋里偷东西。
这种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多,许多艺人将其作为评书的素材比如有部评书《大宋八义》,里面有“钻天鼠阮洪芳、入地鼠阮若芳”就是练这种飞天遁地的功夫,艺术加工之后更为夸张。实际如果从小练习,飞天无非今之跑酷之类,“遁地”是经过长期的伸筋拔骨的锻炼人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度增加,以致于胸廓这种本来相对固定的关节也可以活动,所以才能从肩宽更窄的空间当中穿过。
这类武术其实与能不能打无关,是一些行走江湖的特技,练成飞天遁地的功夫身体素质异于常人,“打”的基本能力和体力会过于常人但并不一定真的很能打。武术在古代的用途之一就是绿林人谋生的手段,这类技术也是为特定目的而练——比如入室盗窃,飞天的另外一个在现实情境中的用途是看家护院,镖师要上房或者上墙巡守,古代房屋的屋脊是“人”字型,身体平衡能力差就没法完成这种工作。
古代武人艺成之后的出路除了入绿林为盗之外,无非入伍求取功名、戳杆开武馆教学或者走镖,这些途径当中都难免与人争斗,古代武人不能打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到了现代反而不能打呢?
其实“打”本身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中国武术对应主要情景的是无体重差别的日常冲突;比如上班时蹬鞋踩袜子双方口角乃至动手,此时绝不可能用那些“一击必杀”的技术,反而是一些推搡动作比较多,一方把另一方推出或者推倒,让对方知难而退也就是了。许多传统武术练习者片面强调:“国术,只杀人不表演”——这种生死相搏的情况只有军旅武术才用得上,应用范围很狭窄即便在古代绝大多数习武者也可能毕生没有上战场的机会。
所谓“只杀人不表演”的传统武术并单纯的主流,传统武术不同于擂台竞技如果上擂台需要针对规则进行专门的训练。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普通人忙于生活已经不堪重负,没有时间进行专门的拳术训练——让业余选手与专业训练的人对决自然不堪一击。
我个人从习拳至今已近15年,开始7、8年的时间当中竟然都是套路或者推手的训练,在应对高强度对抗时自然难免手忙脚乱。后来在秦文清先生指导下开始对抗训练,才有信心与同等训练水平的业余拳击、散打爱好者进行交流切磋。近几年阅历见长,发现了一些“真正能打的传统武术”的共同特点:
1、首重单操,套路短小精悍——练武之人都知道,单操出功夫,从常识而言一个动作练一万次与练一次有质的飞跃;许多人只重单操不重套路,套路是“组合拳”小而精的套路可以应对许多现实冲突当中常见的情况,经常联系不至于手忙脚乱。
2、多对练,多拆手——人永远无法在陆地上学会游泳,所谓学字费纸学医费人,练武必须有对练,这种对练并不是“规定套路”的走过场,是真正接近实际情况的“手法拆变”。双方都要有临场的紧迫感,对练的程序一般是“单招互换”——“单招轮换”——“规定招式轮换”——“自由拆手”。就是双方先选定一个拳术招式,用此招式互为攻防训练,待熟练后在这一招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内容,直至可以双方自由变换招式互相攻击。这种攻击与实战不同,要把重点放在体会招式是否流畅、变换是否灵活和是否能够在有外力干扰的状况下把招式的效果用处上面。
所谓“武术好练,刹手难学”,一击必杀的击打要害往往不是最困难的,在双方互动过程中控制自己的动作不走形不发全力但又能破坏对方动作才是最困难的。传统武术当中大多用“拆手”来进行这种训练,这种训练非常的合理——前面你总不能因为别人推车压你脚了就给对方“一击必杀”吧?
3、不重玄理,只重实践——真正经历过打斗的武术家往往不会讲“先天、内气、胎息”之类的故事,大多是强调切实的拳术技术要领,比如“垂肘”跟内气运行没啥关系,就是抬肘防不住软肋。这些拳师讲课大多朴实无华,而现代人的思路往往是“想明白再做”非要让这些人说出来个子午卯酉来,练拳要以打促练知行合一光想是想不明白的。许多套路当中的动作单练时不得要领,非要打过或者至少拆手时用上才明白怎么练。
能“打”的传统武术式微其实是社会使然——我经常跟传统武术爱好者说的是:“你练这么好有什么用?又不能去杀人放火……”虽是戏谑之言,武术之类的健身活动总要有社会需求才能发展壮大,古代武术是平民时间阶层跃迁的工具自然可以“待价而沽”,要求“徒访师三年”。现代社会,武术的功能无非健身和娱乐而已——从健身而言,要面对各种产业化的健身项目冲击,拳术或武术当中的健身功法固然有其特殊如果总是按旧时师徒授受的节奏式微乃至绝种都是理所当然之事。
从娱乐而言,许多技击性内容确实属于“娱乐”——比如今之太极推手,绝大部分都是“娱乐推手”演变为老年人的公园社交,与广场舞无异,我觉得也不能说不是适应社会变化的发展。不过非要将推手当中的听劲游戏误认为“技击性”强,也难免被人打得满脸是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习武的师徒双方对“武术”本身的价值定义往往并不相同——比如许多习武者无非是想多体验一种运动方式,在他们看来“练武”这件事与去健身房请私教指导并无不同;而在某些“老师傅”的认知当中,依然觉得自己是“为往圣继绝学”,甚至我看到过某位极端的老拳师一本正经地跟学生和媒体的朋友说:“我这里有第一趟秘传刀法可不敢轻易教人,如果妄传匪人怕影响社会治安……”
我对这种想法觉得是既可气又可笑,警察手里有枪呐!况且套路学会了没有对练和实战,怎么可能应用得好?哪个拳王成名不是身经百战?竟然觉得凭业余训练的“套路”就会影响社会治安……
我本人虽然习武多年,但并不是什么高手——无非一个初步略懂技击的普通传统武术爱好者罢了,传统武术对于我来说仅仅是业余爱好;武术如果没有在现实社会当中实现转型,被灭绝仅仅是时间问题。
就如同中医,我上学时就不断有人跟我说:学中医要做冷板凳。中医是有现实需求的技术,所以即便是“板凳一坐十年冷”依然挡不住人来学;武术有什么现实需求?
至少我从前在许多传统拳术从业者当中没有见到过他们为适应社会做出的转型,相反是一些主业不是传统拳术,单纯因为机缘和热爱练拳的老先生和小先生们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我主业是医生,习武仅仅是爱好;并不想从事武术行业,不过单纯因为喜爱关注这个行业。希望各位老师傅们,睁开眼睛看看当今的社会,如果学生真心热爱您的拳术千万不要再“吊”着教拳。另一方面,也提醒各位向我一样的业余传统拳术爱好者,万勿被“神炁、胎息、先后天五行八卦”这类的玄理所蛊惑,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在传统拳术当中,符合以上3点最为大家熟悉的拳种就是形意拳——仅仅五行十二象形,任凭流派千变万化都离不开这十七个基本动作;这些动作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以动作为标尺可以杜绝虚幻的意淫。再有就是通背拳、八闪翻都是如此,动作朴实无华套路也不长,脑子好点甚至一天都可以学完。
另外一种较少人知道的拳术“蛾眉拳”——不是峨眉山的“峨眉”,蛾眉拳是河南的一种实战拳法,“蛾眉”是据说这种拳术的创始人是一个道姑。蛾眉拳有套路但不长,每个套路的侧重点不同,有专门练打法的、有练擒拿的、有练摔法的,都很简短。更多的则是单操,练习时讲求“不接手”。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没练过传统武术的不好理解“不接手”。
太极、形意、八卦、通背等拳术在技击当中,主张先“接手”——即双方要先将手臂部接触然后在变招或者直接将对方击出,蛾眉拳则讲不接手即类似散打的技击方式。关于“接手”打法的形成,有人觉得是晚晴民国时期太极形意八卦这种注重劲力变化的拳术盛行,比武时往往不必再“拳拳到肉”只要双方搭手感受一下对方劲力,就可以知道功力深浅的缘故——李仲轩老人的书中,艺术化地描述为:“双方一搭手,一方对另一方说:你晚了……双方就心知肚明了”。另有老师觉得“搭手”的方式其实是近身短打拳独有的,中国拳术有长拳、短打之分,长拳就是双方“走行门、迈过步”拉开架子甩开膀子互抡,技击动作在一臂之外或一臂左右的距离内完成;近身短打拳的技击动作大多在一臂之内的距离完成,双方的身体间距很近此时实际十分凶险,胜负往往仅在一瞬之间决定,所以有“打人如亲嘴”的说法,在这个距离之内反应不能只靠眼睛而更需要身体对劲力变化的感知。太极、形意、八卦乃至通背都有先接手在拆手的训练方法,太极推手就是两个人先打上手再转圈子——我早年练推手的时候经常想:“如果对方不搭手咋办?”太极拳专门有接手训练,就藏在推手换手的动作当中,也可以单提出来训练,没有步法和接手训练太极拳只能推手不能实战。我曾经带跟某内家大师的徒弟切磋,推手我不如他但模拟实战时他就不如我了。
蛾眉拳其实也有接手拳的打法,接手和不接手对于想学或了解技击的习武者而言都是要训练的不可偏废。我个人没有练过蛾眉拳,但曾经见过蛾眉拳传人靳保生、魏守军先生,他们都是真正懂技击的传统武术传承者。
我觉得这么好的东西,需要被大家所了解:


传统拳术的练习者往往会练不会说,拳术本身是质朴无华的东西;习武越久感觉有用的就是那么几下,差别就是有没有1万小时的重复;最近看到的另外一位让我动容的民间武者的告白是游刃堂的李文涛先生。
李先生幼年习武,我个人认为他的东西也是绿林武术——中国武术其实还有一个特点是器械为先,在拳术基本功掌握之后立即开始学习器械,古代武行最光明正大的出路是入伍求取军功改换门庭。两军对阵不会械斗是不行的,李先生的堂号“游刃”顾名思义就是对兵器很有研究。
许多没练过兵器的有个思维误区,觉得十八般兵刃都学过来不得猴年马月了吗?其实不然,兵刃里最重要的是刀枪剑棍和软鞭,身法的基本功有了,这五种器械的基本技法掌握了,套路是信手拈来的。有些器械对基本功要求就比较高了,比如软鞭、八卦子午鸳鸯钺或者双头蛇(就是两头都是枪尖的枪)之类,这类器械如果基本功欠佳肩肘腕、胯膝踝没有活开,用起来就很容易伤到自己。
这几路拳械的价值远比动辄收费上万的“内家功法”要高,武术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初学一定要面对面的教学,微信和网课仅仅是“入门”或者“了解”而已。许多所谓“大师”动辄微信授徒其实是割韭菜自然也要求学员不许质疑,师徒要双方互相了解认定,现代社会先以“学员”的方式认识考察(相互的考察)再决定是否深入学习是最为稳妥的方法。
今天推文当中的二位,靳老师与我只有一面之缘,李文涛先生我则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也并没有来要求我转介学员——再次重申我只是一个普通传统武术爱好者,不希望这些质朴而优秀的拳术和器械无人问津,也希望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成功转型融入生活,故做此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