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观众回小剧场,我欣喜地看到阿里影业“慢”了下来

 昵称66099137 2019-11-12

上海外滩

上海电影节好像总会伴随下雨和小龙虾,这么多年都没变。但变的是,看电影好像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的娱乐消费方式。

倒不是说买电影票贵,而是人们的生活愈发碎片化,似乎已经忘了我们本可以放下手机,坐两个小时持续干好一件事。

不久前看到Questmobile统计的3月份中国互联网二级细分行业总使用时长占比情况,短视频异军突起,蹿升到用户注意力排名的第四位,仅次于即时通讯、在线视频和综合资讯。短视频的使用时长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5%增长到今年3月份的7.4%。相比,排在前两位的即时通讯和在线视频的占比均有同比下降。希牧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希牧财富

人们在抖音、快手上刷得忘乎所以时,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碎片化、快餐化的娱乐消费趋势。

我很认可阿里影业新任CEO樊路远在今年上影节上说的一句话:大家每天拿着电脑、手机一刻不离,都在线上,很悲哀,希望让大家到小剧场、小剧院,看个话剧,听个相声、二人转,都是生活的乐趣。

这让我想起郭德纲早年在北京大栅栏艰难创业的情形,他一直坚持让相声回归小剧场。小剧场是相声的根,是相对于电视台播相声说的。人坐在电视机前喜欢频繁换台,为迎合观众,电视上的相声难免“急功近利”,必须在短时间内抓住笑点抖包袱,激昂慷慨提升调门儿,且受制于电视审查制度,导致电视上的相声不好听。小剧场让人们坐下来,演员与观众距离很近,闲聊中就把观众带进状态。

当然,郭德纲借助互联网成名后,为赚钱频繁办商演,远离了小剧场,艺术造诣也没见提升,后来的相声也难和当年的《西征梦》和《文武双全》比肩。但他“让相声回小剧场”的主张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中国相声,让相声消费从快餐化重新回到面对面的慢节奏艺术。

北京广德楼

在互联网的不断渗透下,中国电影圈似乎也展现出类似的心态变化。

自从BAT前几年涉足电影,“电影圈都在为BAT打工”的论调就一直响彻业内,视互联网公司为洪水猛兽。互联网公司在线上领域习惯了高举高打、砸钱补贴,疯狂的票补是他们新进入这个行业时能想到的最直接、最能听到响声的举动。

客观讲,淘票票、猫眼等不惜血本的补贴战一方面为观众提供了在线购票这种非常便捷的渠道,就像移动支付,不接触现金通常会促使人更频繁地去消费;另一方面调动了全国观众的观影热情。从这个角度看,这是好事。

阿里影业自诞生后的发展路径也多少反映了这种心态。一开始,中影出身的前阿里影业CEO张强对外强调互联网大数据与电商基因对影业的整合,想做一个覆盖从内容、宣发,到票务、衍生品的娱乐全产业链平台,同时投资并购产业链上下游;

直到去年上影节,时任CEO的俞永福说要做电影圈的娱乐基础设施公司,不在上游的内容端与同行直接竞争,不设上限地扶持淘票票;

再到这次现任CEO樊路远在上影节上说,会更加重视内容,加大内容投入,做主控方,继续培养青年人才。不同的领导对应着不同的战略方向侧重,一时让外界摸不清阿里影业的定位。

樊路远

其实,阿里影业一上来做在线票务、做衍生品电商、做影院改造,本身并未偏航。毕竟电影不是只有票房这项收入,成熟的市场中票房只占到收入的三成左右,剩下的是内容拷贝、衍生品电商、IP变现、线下乐园等,多元化可以降低票房的风险。这些没人做,恰好是阿里这类掌握电商流量入口与用户数据的公司所擅长。

在这些领域做的节奏快、手笔大,更像互联网公司的风格,无可厚非。淘票票扮演的是一个在产业链中起承转合、将电影用户进行数字化的入口角色。数字化是上述这些产业链下游业务的基础,如果观众都跑到别的平台购票去了,入口丢了,何谈数字化,何谈改造?所以我判断樊路远也会紧紧握住淘票票这根杠杆。这次针对制片方宣发环节推出的数据实时反馈产品“灯塔”,也是在强化淘票票的这种作用。

阿里影业过去在电影宣发上已经做得很出色,但不代表它已经是一家很出色的影业互联网公司。我之所以把“影业”放在“互联网”前边,是觉得未来终究是要靠内容和作品说话的。没有优质内容做落地,总感觉这条产业链是悬着的。

这两年热钱的进进出出,多少扰乱了这个圈子的心态,比较浮躁。内容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需要积淀,需要人才,尽量不被互联网的这波节奏带得太快。好电影不是堆大牌明星,观众喜欢的是打动人心的故事,没有大牌又怎样?大牌的价值更多体现在营销和票房,就像消费者面对五花八门的零售黑科技时,他最终需要的还是那件商品,而非购买过程中的热闹。

一个要快,高举高打;一个要慢,沉淀积累,这可能需要阿里影业有一点“割裂”的气质和胸怀,去容纳不同属性业务的发展节奏。我觉得阿里影业还是应该去大胆碰内容,在试错中积累经验。这次上影节,樊路远以“影视业打工者”的姿态表示,“没有内容的公司不是一个好的影业公司”,让人看到了他对内容生产规则的尊重。

IMDb高分电影

看到阿里影业“慢”下来,不是公司内部流程和执行落实上的慢,而是心态上的慢。在这个思路下,阿里影业2015年启动的青年导演培养A计划也应该坚持下去,用平台能力给优质人才兜底,不是急功近利一上来就想在商业片上迅速变现。这样未来才会得到反哺。

有人说中国电影每年不过五、六百亿的票房,太小了,不对互联网巨头的胃口。但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吗?我觉得未必,与电视剧和短视频相比,电影一定是小众的,是应该有门槛的。国内影业公司的发展背后伴随着社会人口结构和审美偏好的多元化变迁。观众的多元口味需要类型片去熏陶培养,逐渐产生分层。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刷抖音。

放在这个受众演变背景下去看,影业互联网公司在内容上更没什么可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