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30  百幅名画百首诗•奥尔南的葬礼

 江山携手 2019-11-12

030 <wbr> <wbr>百幅名画百首诗·奥尔南的葬礼
    库尔贝于1894年创作的《奥尔南的葬礼》是他的不朽之作,同时也是写实主义绘画的典范。这幅画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与当时的艺术沙龙都大相径庭。库尔贝用当时只有贵族才能拥有的真人般大小的画幅,描绘了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

■ 邵亮

在我们的艺术史当中,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年)常被看作是一位写实主义大师。今天的观众习惯了在网页上面对火柴盒大小的“作品”,也就习惯了仅仅作为一种手法技巧来谈论写实主义对于客观物体的表现力。在这种视角下,库尔贝的代表之作《奥尔南的葬仪》未必是一件讨人喜欢的作品。它或许“真实”,但不够“生动”,中国的艺术史家曾批评这件作品“缺乏灵气”、“人物黝黯”等。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往往把写实主义理解成一种希望把对象表现得“活灵活现”的艺术,我们的这种写实主义主张实则与19世纪法国的文化情境大相径庭。

1849年创作的《奥尔南的葬礼》反映的是库尔贝的故乡奥尔南举行的一次葬礼。19世纪中期,随着欧洲中心城市的人口日益密集,大规模的市政改建正在进行。在中央政府的法令强制之下,许多法国城市将他们传统的教堂墓地迁移到城市之外的“公墓”。而奥尔南为了挪动墓地的位置花了33年的时间,耗时之长、争论之多,凸现出地方对中央、传统对现代的抵制。奥尔南是一个所谓的“自由省”,素以崇尚地方自治的独立精神著称。对奥尔南的市民而言,对墓地变革的反感一方面来自对中央命令的厌恶,另一方面是不想放弃自公元3世纪古罗马时期就一直在使用的墓地。在葬礼上,已经变得灰暗的画面中可以看到51个人物形象,有37个人的身份可以确认,其中包括库尔贝的父母、姐妹、妹夫和表兄弟。

《奥尔南的葬礼》不是简单地记录某一个葬礼,而是透过发生在艺术家身边的事件,揭示生与死、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墓地的改建和迁移表明,19世纪关于死亡的道德观正在发生变化,死亡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正在逐渐受到怀疑。19世纪的艺术家在对待生和死的伟大主题时再没有以往的恭敬与虔诚。《奥尔南的葬礼》未必是一件讨人喜欢的作品,只要对西方的宗教文化稍加了解就会认识到,这种“真实记录”死亡和葬仪的意图,这种行为背后所代表的观念,对于欧洲人的传统习惯带来了一种怎样的震撼:一个没有天国的葬仪是能够被允许的吗?一个用表现圣徒和英雄事迹的主题和尺幅表现一个凡夫俗子间的社区活动的艺术创作方式是能够容许的吗? 

用画笔表达一种单纯、不带神话色彩、没有诗意的死亡仪式,我们在送葬的人群中找不到那种戏剧化的悲哀气氛,而激扬的表情是经常出现在文艺复兴画家表现基督上十字架之类的严肃题目之中的。在提香的《圣母升天》和埃尔·格列柯的《奥尔加斯伯爵的下葬》等死亡仪式的题材当中,天使和天父在画家的笔下曾经同送葬的众人一样地令人信服,来自天国的仁慈一直是传统的死亡主题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元素。然而在库尔贝的《奥尔南的葬礼》之中,这个传统中断了。艺术家对于纪实的兴趣主导着整个画面,他使用平铺直叙的横宽构图来表现真实的送葬行列,令众多人物拥塞在画面的近景。然而,这个看似呆板的构图,却因具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感而令人震动。

这并不意味着库尔贝在《奥尔南的葬礼》的画面中并未作任何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如后排送葬人群那种微妙的曲线,在真实的送葬主题之中单调划一的表情、衣饰和仪态中艺术家仍在寻求某些错落有致的呼应。事实上这些巧妙的天才筹划都造就了《奥尔南的葬礼》严谨而不失之拘谨的效果。然而从总体上看,库尔贝的这件作品并不希望玩弄构思和技巧,而仅仅是印证了写实主义的态度,一种摒弃了宗教式的虚幻想象而直面现实的勇敢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