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侠义派小说的开山鼻祖——《三侠五义》

 沧海一粟1951 2019-11-13
侠义派小说的开山鼻祖——《三侠五义》

鲁迅先生将清代小说分成四类,他说:“侠义派底小说,可以用《三侠五义》做代表。《三侠五义》的起源,本是茶馆中的说书。当时的小说,有红楼梦等专讲柔情,西游记一派,又专讲妖怪,人们大概也觉得厌气了,而《三侠五义》则别开生面,很是新奇,所以流行也就特别快,特别盛。

作者石玉崑,字振之,天津人,是晚清著名的说唱艺人,人称“石先生”,登场时,扶弦弹唱,字句清新,自成一派,被誉为“石派书”。据传,石玉崑当过札玉府的“供奉”,随时随地都要应台献艺。不过也有人说他颇有骨气,“性孤僻,游市肆间,王公招之不至”。石玉崑演唱的拿手好戏,就是《三侠五义》。这部书原是他的唱本,又称《龙图公案》。有《叹石玉崑》一诗称道是:“高抬身价本超群,压倒江湖无业民。惊动公卿夸绝调,流传市井效眉颦。编来宋代包公案,成就当时石玉崑。”这说明石玉崑根据包公故事编的唱本,是他的成名之作。既“惊动公卿”,又“流传井市”。表明它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既有一定的人民性,也有适合封建统治者需要的地方。

在《龙图公案》成书时,大概石玉崑已经去世。经能文的人删去了唱本的唱词,在文字上稍加整饰,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说《三侠五义》。《三侠五义》(又称《忠烈侠义传》分三部分,早出的为《三侠五义》,初刻于光绪五年(1879),随后的《小五义》、《续小五义》,刊行于光绪十六年(1890)

但《三侠五义》,也并非一时创作的书,宋包拯立朝刚正,《宋史》有传;而民间传说,则行事多怪异;元朝就传为故事,明代又渐演为小说,就是《龙图公案》。后来这书的组织再密些,又成为大部的《龙图公案》,也就是《三侠五义》的蓝本了。因为社会上很欢迎,所以又有《小五义》、《续小五义》《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七剑十三侠》、《七剑十八义》等等都跟着出现,而中间每以名臣大官,总领一切。其先又有《施公案》,同时还有《彭公案》一类的小说,也盛行一时。

明清小说到“四大名著”已达高峰,《红楼梦》更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小说史的巅峰之作,到晚清时期,小说已不甚景气。而侠义派小说在晚清小说中脱颖而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虽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如“四大名著”,但其流传之广,续书之多,却使人“很觉得作者和看者,都能够如此之不惮烦,也算是一件奇迹罢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也许不少网友没有读过《三侠五义》,但一定知道包拯(包公)其人和包公的故事。真实的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是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目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他铁面无私,不畏权势,关心民生疾苦,审奇案、平冤狱是民间盛传的清官典型。

《三侠五义》开创了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的合流,该书第一回就写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开宗名义地向读者展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惨酷。接着书中详细介绍了包拯降生及他在幼年的灾难。开封府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三口铜铡的由来,开封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内容,其中穿插了大量包公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更为饱满,因而得以更广泛的流传,把包公的形象推向顶峰。如包公赴任定远县、执掌开封府,奉皇命到陈州放粮赈灾,公孙策设计要来御赐刑具三口铜铡,安乐侯庞煜派人刺杀包公,南侠展昭暗中保护帮助包公,使包公得以刀铡国舅,除暴安良。随后,包公又查清了多年前的皇宫冤案“狸猫换太子”案,使仁宗与李娘娘母子二人得以团聚。南侠展昭因多次救包公,阅武楼献艺被皇帝封为“御猫”,引发“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后来五义同归朝廷供职开封府,其中间穿插韩彰蒋平等人捉拿采花贼花蝴蝶的故事、包公的门生倪继祖在北侠欧阳春、黑妖狐智化、小侠艾虎等人的帮助下铲除霸王庄恶霸马强的故事。后半部主要讲述白玉堂和颜查散等人治理洪泽湖水患、收复军山、剪除襄阳王赵爵等诛强锄暴的故事。

欧阳春是《三侠五义》中武功最高的人物,号北侠,绰号紫髯伯,与南侠展昭、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并称三侠,并与陷空岛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并称三侠五义。其中所叙的侠客,大半粗豪,很象《水浒》中的人物,故其事实虽然来自《龙图公案》,而源流则仍出于《水浒》,不过《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这一类书中的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处。

什么叫做侠客?作者石玉崑有明确的认识。在第十三回,他指出:“行侠作义的人,到处随遇而安,非是他务必要拔树搜根,只因见了不平之事,他便放不下。仿佛与自己的事一般,因此才不愧那个侠字。”第六十四回,他又借北侠欧阳春之口,说出了侠义的特色:“凡你我侠义作事,不要声张,总要机密。能够隐讳,宁可不露本来面目;只要剪恶除强,扶危济困就是了”。很清楚,作者认为,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机智勇敢地扶危济困的人,才能称之为“侠义”。侠义们所讲的“义”,情况相当复杂,里面既有封建落后的东西,也有健康可取的成份,应当区别对待。封建统治者提出:“义者,宜也”,“士为知己者死”,让它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同时,封建时代的劳动群众,也往往利用“义”来表述相互之间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美德。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白的,《三侠五义》中说的“义”,并非无原则的、一般的“江湖义气”。侠义们见义勇为,济弱扶困,固然是正义的行为;就是朋友关系来说,也并非不问是非,一味讲究为朋友“两肋插刀”。

从时代背景看,《三侠五义》所讲述的大宋时代,市民阶层已正式抬头,一般士人在市民阶层日趋发展的情况下大批爬上政治舞台,分享了政权。所以从历史上看,北宋的贤士大夫的人数相当多,尽管政见各有不同,但立朝多以清明正直著称,在政治方面都力图有所建树,特别是他们都一致关心民生疾苦,《三侠五义》选择了这一时代作为全书的背景,并以包拯的事迹为原型,反应了晚清时期劳苦大众对清明政治的追求。迫切希望有清官为他们作主,成为他们的救星,这就是其人民性的表现。 

从另一方面来说,对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的市井细民而言,他们听说书、读小说是为了娱乐、消遣,那些情节惊险曲折、悬念迭出、离奇刺激的故事更适合他们的口味。因而说书艺人为吸引众多听众,在讲述故事时必须尽量满足听众当时的审美需要——豪侠们多是武功超群、身手不凡、行踪诡秘、来去无迹的人物;侠义之士又常剪恶除奸,救人于危难,身处险地,面临着生与死的较量和抉择。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惊险程度和刺激性。所以武侠小说中的故事,大都只是成人的神话,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更因为侠客们总是单凭个人的力量战胜对手,他们遵循的道德标准,也不可能超越出封建伦理的范畴,因此,他们往往会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这就是武侠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的缺陷,使其始终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原因所在。

总之,《三侠五义》是古典白话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同时,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的版本众多、流传极广,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的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