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味苦、辛、甘,微温,有润肺化痰止咳之功。凡咳嗽之证,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实为治咳嗽之专用药,诚如《本草新编·紫菀》云:“紫菀舍治嗽之外,原无多奇功。” 至于紫菀通便一功,历版《中药学》高校教材均没有记载,因而鲜有人知。 查阅宋代至今的一些医史资料和文献杂志,既有紫菀治便秘的医案记载,也有中医机理阐释和现代药理研究。 宋代施彦执《北窗灸录》记载:“蔡元长(蔡京)苦大肠秘固,医不能通,盖元长不服大黄等药也。时史载之未知名,往谒之,阍者龃龉,久之乃得见。 已诊脉,史欲示奇,曰:请求二十文。元长曰:何为?曰市紫菀耳。史遂市紫菀二十文,末之以进,须臾遂通。”这是以单味紫菀治疗便秘的最早记载。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肠痹》载:“夏,二十,食下胀。旬日得一更衣。肠胃皆腑,以通为用。丹溪每治肠痹,必开肺气,谓表里相应治法。杏仁,紫菀,冬葵子,桑叶,土栝蒌皮。” 辽宁省丹东铁路医院邓照华运用紫菀一味治便秘医案:谷某,男,81岁,退休工人。患脑梗塞,大便干燥,经常服用蜂蜜或用开塞露通便,否则几乎不排大便。用紫菀100克水煎。4剂后,便通。 江苏名医孟景春重用紫菀治便秘医案:孔某,男,50岁,教师。患大便秘结已有余年,每5~6天一次,便时十分困难,需1小时左右,肛门常因而出血,经多方调治如用果导、比沙可啶,中药生大黄、番泻叶,中成药脾约麻仁丸等,有的虽能一时见效,但停药后便秘依旧,且有时更剧,剧则用开塞露亦不能下,常用手指挖出,十分痛苦。 除大便闭结外,更有咽干鼻燥,口渴,一年中至秋季更为严重。饮食欠佳,睡眠欠安。 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证属肺阴不足,下不能润于大肠,治宜滋养肺阴,利气润下。 处方:南沙参、北沙参各12克,麦冬、杏仁、郁李仁各10克,柏子仁10克,炙紫菀20克,熟地黄、云茯苓各12克,枯梗10克,厚朴花6克,芦根20克。7剂。梨膏1瓶,每次服2匙,早用开水冲服,空腹服下。 并嘱忌食辛辣、熏烤食物,戒烟酒。连服上方二十余剂方告痊愈。(《孟景春用药一得集》) 温馨提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