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年前20斤附子的亲尝体会(单剂量180g)——给使用直灸和四逆辈药物的病人和医者的参考

 大毒狼 2019-11-19

近日才知道,在一个体会实践直灸的群里面十几个人,就有很多朋友在尝试重剂四逆汤等纯阳无阴的药物。我把我十年前的经验:用过20斤四川江柚附子,以及单剂量一百七八十克的亲身体会,还有当时看到的前辈的经验告诉大家,避免大家走一些可能的弯路。

很多体会,我会慢慢的写出来和大家交流,不轻易否定也不轻易推崇。

慎重。

目录如下:

一、关于中药的偏性和质量

二、关于扶阳派、火神派和附子

三、转一些前辈对扶阳思路的看法

四、10年前尝试附子和扶阳经方的体会和思考

五、真扶阳还是假扶阳?病人必读、医者必读书目

六、关于扶阳过程中的“强食生肉”等补养元气的理解

七、作为西医无救的病人或者身边有病人怎么办?

一、关于中药的偏性和质量

在当年为了用中药给家人治高血压,也为了给自己调理身体学习中医,就开始尝试中药。把自己整拉稀过、便秘过,方知中药的偏性力道之强大——确实药对症了是药,不对症了就是毒!中药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矫正人体的偏性。药物有上中下三品。凡是药食两用的,偏性不重就能调理身体的,那是像食物一样能一定程度上长期食用的,是上品。因为几乎没有偏性,所以成为药食两用的药膳。也导致了人们“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的误解。

当年的中医热和中医养生书籍,相当一部分还是闪耀着真正的中医思想的。不像后来拼凑的书越来越多。那个年代就从制度上把民间中医的正规培养和行医的路几乎给堵死了。现在留了个名师带徒的路子,作用也微乎其微。只要不是科班出身的,不可能考中医的医师证,就是科班出身的考了医师证的,也不给你办个体中医营业执照,你还是只能在医院行医,只能按中国药典的药量开药方。于是中药在药量的灵活应用上就快死亡了。

还有中药的质量,当年还在关注中医中药的时候就发现,确认保守的讲,真药材多还是假药材多,真不好说。在一个二线城市一个区的范围内,同样的一味中药跑几家到上十家药店,价格能差异出5倍甚至7倍来!比如就像当归这样的常用药。所以买中药,我只敢在同仁堂买,或者找人从中药原产地网购。只有这两个渠道。

即便是这样,同仁堂的药物或市场上的药物,几乎全部是硫化过的。短期用用可以,中长期服用的话,到底是在喝中药呀,还是在喝硫磺水?而托人网购又会滞后3、4天,所以虽然了解中医、中药内幕,也知道它能治大病,但是我一般不向别人推荐。仅仅是买不到好药材,就把人折腾个够呛,而全国各地的同仁堂,一些大药方一副可能就在200元以上,一周5天就是1千多元,还都是硫化过的!

还有现在中药有效成分和古代的差异,药量就卡死了多少中医的疗效,还有这个人才培养体制!

二、关于扶阳派、火神派和附子

附子当年我用过很久,从10g慢慢往上加,我用的附子是从四川江柚附子原产地买的无硫附子,质量一看比中医院和同仁堂的都不知道好多少。用王正龙先生《疑难杂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结合伤寒论的经方来折腾家人的高血压,以及给自己调理体质。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母亲20多年的高血压控制住了,中间记不清换了20多个药方还是多少个,有时候遇到了疑惑请教一些民间高人和网上高人,现在母亲记不清断药了多少年了,高血压早好了。

王正龙先生的《疑难杂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直指本质,没有套话、空话,非常难得。这种文法在正式出版品中是不太可能看到的。但是他的思路和方法是不会被院校医生和医院认可的。但经过长期的实践,对于他,还有那个年代流行的火神派,也像一些前辈一样觉得有一部分是值得商榷的。

仲景医圣真是太伟大了,《伤寒论》一百多个药方,每个药方像孤独九剑一样,加减变化能治疗现代疾病十几种、几十种甚至一两百种或者更多的病。近代、现代研究《伤寒论》的经方大家,都是临床功力极高的,即便那样,谁都没有穷其究竟。而医圣除了《伤寒论》,还有残缺不全的《金匮要略》等传世,奠定了近现代中医80%的基础!

这里面问题就来了——当年《伤寒论》是孤本秘方,药王孙思邈之所以被称之为药王,是因为他能随意的根据病情派兵遣阵一般创造药方,流世的药方有5000个以上。他,是到了晚年才得以拜读《伤寒论》。如果他早年能读到伤寒论,就不用那么费劲一个个药方的去发明了。只留下一百多个药方的《伤寒论》依然是中医经典中的最经典,而药王孙真人留下5000多经典药方的著作,被认之为是次半个档次的。但是再到后来,《伤寒论》在中国医学界成了烂大街的普通著作,启蒙读物一般,问题是,谁学会了?

近代的伤寒经方大家一辈子没有研究透伤寒论的,就已经能治疗现代疾病谱90%以上的疑难杂症,包括相当一部分癌症……就像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新华书店就有卖古代的武术秘籍,武术大家家传功法,门派绝技的,近现代人怕失传,很多都公布出来了,又有几人因此而成了武林高手?

很难想象医圣仲景和药王老先生到了现代不会治现代的疑难杂症,现代的疾病谱和古代有一定差异,只是用同样的思想和方法论来融汇贯通应用就可以了。

从上个世纪末,火神派名声鹊起,因为屡起陈病,疗效卓著。但是即便是最负盛名的人物,在某些医案中不仅效果不佳,而且被部分同行质疑医理可能不通。不敢对那些救人无数的大德妄加点评,但如果一位大师医理没有完全融汇贯通,那就只是对部分药方的应用和部分疾病的应对非常有经验。虽然中医是全科医生,但一个医生穷其一生,不可能把古代经典著作全部学习完的,更不要说全部融汇贯通。

注意,只是对部分药方的应用和部分疾病的应对非常有经验的医生,就足够名动一方救人无数,在很多时候也堪称名医。

后来到了宋代窦材,以及清代火神派鼻祖郑钦安等,并没有说自己是扶阳派,而是反对盲目使用寒凉药物。比较有意思的是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在世的时候名满天下也只是以伤寒经方大家而为人称道,“火神派”这个名号是后人加的。他先学易经,再学内经,伤寒,学成出山悬壶济世的时候也只有26岁。而且他的郑氏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比现在王正龙先生的文章更简洁深刻又只指乾坤(如果对比一下王正龙先生的书和医法圆通,王正龙的文章像是简洁阉割版的)。

郑钦安在医书上举例的种种疑难杂症,95%用的都是《伤寒论》或古代的经方,极少自己发明新药方的。据说这只是为了针对当时满大街的庸医,略带点愤世嫉俗嫌疑的告诉大家——中医的不传之秘不在什么祖传秘方或发明新药方,仅仅是几千年前老祖宗传了这么久的小药童都知道的药方,融会贯通的运用就几乎能包打天下。

这让人想起了《天龙八部》上面的乔峰,从小就有一个特点——同样的师父教的同样的招数,别人就是打不过他。后来在中原武林豪杰一对几十的大战中,只使用初级入门功夫太祖长拳,别人照样奈何不了他。

如果背个死方子就能治病,那仲景为什么总结了一百一十多个典型药方就完书了;如果背个死方子就能治病,那药王问什么还要发明成千上万的新药方?

后世火神派的医案,往往举那些经方中比较惊世骇俗的药量和大家耳熟能详的方子,这可能是为了重重的针砭时弊(或者为了带有一点宣传效果)?但不管各行各业,知识永远是死的,方法论层面和思想层面的事情,才是活的!

被誉为当代中医脊梁的李可老先生,救治的人数以万计,在这个范围之外,有些案例依然引起业内的争议,但不是因为附子用的多,而是思路和医理的问题。刘力红写出了《思考中医》这部启发很多人成为传统中医的名著,他也拜过很多明师,但是在网友口碑中依然认为他的临床功力有待继续提升。至于罗大伦,在中医文化传播上卓有贡献,但是很少给人看病,据他自己说,他当年下狠功夫研究过《伤寒论》一段时间,然后对于亲朋好友来求诊的,只要和《伤寒论》上面的模板一样的,就出手,有差异的就不出手。这样接诊了一半的病人,治愈率在90%左右。当然,那一半没有被他出手的亲朋好友,就只能另寻高明了:)

当年真扶阳派、真火神当道的时候,都要自己亲尝自己医院或药店的附子,这样才能把握药力的力道。后来中药材市场上的附子质量普遍下降后,四川卢崇汉卢火神,也减少了对附子的使用量。

在经方派那里,附子不是大部分药方必用的,而在“火神派”那里,附子几乎成了必用的药,于是排病反应也特别多。对于有些病,想好得快,病气想让它直接出来,是有排病反应。但是从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来讲,为什么在病气的出路上不精益求精、层次递进,或者扎针放血拔罐或者用类似的思路遣方用药(针灸药是不分家的),而是直接几剂猛药像甩个炸弹一样然后就看着一派混乱?

从医理的圆融贯通上来讲,碰到时间长的病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确实都可以用“附子”,但并不是大部分病都可以只用四逆汤、麻附细辛汤就能搞定的。而且,很危险。

三、转一些前辈对扶阳思路的看法

不知道中医博士彭鑫的这篇文章自己是在10年前看到的还是什么时候,反正很久了:

“火神派的医术我在念硕士的时候研究过,我自己吃附子最多到二百多克一次的量,体验过附子的功效。郑钦安、祝味菊、吴佩衡、范中林、卢崇汉、李可、王正龙等各位老师的书也拜读过,有的老师还当面见过。火神派用对了很好,能起死回生,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用大剂量附子类的中药,针对重病往往效果很好!

实际上,这在古代王好古《阴证例略》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了,后世医家张景岳、赵献可、薛生白、陈修园乃至于清代的黄元御,都是个中高手。

对于真火神我是恭敬的,现在有很多假火神,一出手就是100多克附子,而且医嘱也没有交代好,病人回家犯邪淫丧真精、熬夜耗元气……比比皆是,造成面目浮肿、急性心脏病、毒性发作、头发变白、舌苔红瘦屡见不鲜,甚至有的送到急诊抢救,说都是吃大剂量附子造成的,给火神派抹黑!!!我就不在这里点名了。

火神派的东西只要仔细研读,你就会发现里面的东西与经典临床联系密切,而且自古有之,并不是什么新的派别,郑钦安的东西没有一点偏颇,完全立得住,只不过强调一下阴阳,不但善于扶阳,也善于滋阴清热。

我曾经就用扶阳的思路救了好一例濒临死亡的病人和几个顽固性的疾病,但前提是辨证准确!!!

附子的应用一定要谨慎,一般来讲,医生在进药的时候都要尝药,以判断该药的药力如何,确定使用剂量,尤其是附子这一类的药。我在看病的时候用到大剂量附子,首先就是自己先尝一下,考量一下药力,否则用起来不踏实。

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造成诸多麻烦,比如网上的某某先生、某学校的某某教授之所以出了种种医疗纠纷问题,这可能与可能与附子的产地、炮制方法、煎煮方法……都有关系,因此要谨慎谨慎,尤其是作为医生。”

还有论坛上一段《火神派的是是非非》评价比较折中客观,转一部分过来:“

1、敢用附子者,不是火神派;会用附子者,才是火神派!“敢用”与“会用”之间,虽一字之差,但其中境界相隔万里。

2、真寒易识,假热难辨。火神派的最大优点在于擅长识别“假热”证。而医者之误,多为假象所惑。中医为假热所惑者犹多。

3、火神派的缺点在于:过度偏重寒热而略于虚实。治病多直取而少迂回。直取效捷,但其害有二:

1)囫囵吞枣:比如食竹笋得先层层削皮,吃花生则先去壳,但火神派不屑于削皮去壳,直截了当,嚼而吞之。

2)欲速不达:以雷霆之势直奔对方主帅,简捷明了;但有时,对方主帅外围还有许多阻碍,会使你鞭长莫及。

比如:对于一位中焦湿证患者,许多中医可能先用平胃散之类化湿,舌苔浅薄后,若有寒象,再用温阳。而火神派则可能直截用四逆汤加茯苓砂仁之类。可能二者皆有效,有时甚至火神派效果更好一些。但若患者湿偏重而寒热指征并不明显,妄用温阳,服药之后,会感脘腹不适,或胀,或吐,或泻。现在一些自认为火神派的弟子治病,之所以“排病反应”特别多,特别大,根源可能在于以上二点。如果分层次用药,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排病反应”。

4、阅无数名家医案,鲜见排病之说。中医治病,药若对证,十之八九,症状减轻。服药后症状反而加重者,偶尔有之,但绝不多见,此类反应以痹证稍多。《王正龙排病反应详解》一文,其排病反应之多,之猛,之久,独成一家之说。若为其实证经验,值得重视。但如今,排病之说,多为用药不当,成了文过是非之语。曾见一例网诊咳嗽患者,过用温阳,剧咳不止,医云排病反应,实则肝火犯肺,后平肝降肺,重用白芍甘草方止之。

5、个人的感觉是:排病反应,多在服药后1--2小时左右发作,数小时之后药力攻病已过,缓解即能,甚至减轻。再服药,又可出现症状暂时加重的排病反应,同样数小时之后病情缓解。也就是说,排病反应所产生的不适,应当是间断的,暂时的,随服药而产生的。如果停药之后,依然持续症状不能缓解,恐怕不一定的排病反应。

6、排病反应确实存在,但如何区分何为真正的排病反应?何为病情加剧?这是一门新的课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容易沦为误人邪说,

7、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治法也不应强分流派。皆当尊循“有是证则用是药”、“以平为期”之旨。任何一派,有所长则必有所偏。知其长而不识其短,必为之所误。

8、假热证的特点在于:舌、脉、症之间的相互矛盾。或症状与症状矛盾,如面赤而足凉;或症状与舌象矛盾,如口渴而舌淡;或症状与脉象矛盾,如咽红肿而脉沉弱。或舌象与脉象矛盾,如舌红而脉沉,舌淡而脉数。

9、火神派先贤之用附子,在于其慧眼识病,不是凭臆测用药,治病的时候要四诊合参,不能断章取义。

10、中医本来是用于纠偏的,执于一派或执于一法,本身就已经偏了.有火神派大家言:98%是寒证;没见过阴虚证;可能吗?

最后要说明的是: 表明自已的医学观点,是为了共同提高,而不是为了抨击谁或某个流派,不希望引起是非之争。医学关乎人的性命,不要因虚荣心而生意气之争。”

对于这些前辈的经验,当时在试药和读书中感触很直接。

看到过的一些案例中,像民国火神派大家祝味菊先生,几乎每一个药方中都有附子,但是他用附子往往不是动不动几十g甚至上百g,而是按照生降沉浮、经络归脏的需要,精妙搭配使用几g十几g。因为对一味药的药性和走向太熟悉了,所以把它用到了极致,几乎什么病都可以用它。

从医理的圆融贯通上来讲,碰到时间长的病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确实都可以用“附子”,但并不是大部分病都可以只用四逆汤、麻附细辛汤就能搞定的,这种偏差很危险。

打个有点恰当的比方,就像大家平时在工作中,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用PS修图、用word写文章、用excel做表格、用visio做流程图,于是在你的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除非特别复杂的任务,否则文档也用word做,表格也用word做,简单改图也用word……除非word这一块的应用有局限实在不行了,否则就是用它顺手于是就用它。

张景岳用“熟地”,历史上某些火神大家用“附子”,也是类似的道理。很多场合不是非此不可,而是对当事人来讲,这样对他更能把握、更省事。

在网上一个医生的医案中,他遇到了一位为附子所伤的中年人,那个人吃附子吃伤了,只要药方中一有附子,一吃就极度难受不舒服。但那个医生对附子的应用像祝味菊先生的思路一样,他辨明病理后,用磁石配合附子的效力,结果病人吃了就没有怎么难受。

那段时间,我也是被附子所伤,身边又找不到高人和明医,自己写的药方中只要有附子(可不是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样简洁的方子),即便有大队护阴的药物,照样焦躁的很难受,那种难受劲和附子吃过量后的感觉是一样的。

即便药方中只有二三十g。

四、10年前尝试附子和扶阳经方的体会和思考

为了要给母亲治疗高血压,也为了顺便改善我自己先天过弱的体质,调理肠胃、改善阴寒和抑郁体质,10年前开始了中医的学习和尝药。

除了当年比较经典的传统中医养生书、部分经典的中医入门书之外,关于一个中药药方针对一小片范围的应用,我会努力查两百篇以上的论文或者足够多的医案资料。当年以身试毒二十多个方子,仅附子中毒研究的论文也查阅了两百多篇。一个药方,改一下是用来给母亲治高血压的,再改一下就是给我自己用的。

附子是从10g还是15g慢慢往上加的已记不清了,我用的附子是从四川江柚附子原产地买的无硫附子,质量一看比中医院和同仁堂的都不知道好多少。用王正龙先生《疑难杂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结合伤寒论的经方来折腾家人的高血压,并不是只用四逆类的思路。

附子善攻不善守,能扶阳而不补阳,更不补阴,不要误以为它就是补阳、补元气的药物。很多大家前辈通俗的比喻和讲法,是基于别人深厚的伤寒论根基,六脉八钢辨证简化成了阴阳了,但并不代表着,医理就是有2个元素组成——可以看成是两类,但不是简单的两个——即便是阴阳两类辨证,如果没有深厚的伤寒根基,也会一头扎进四逆汤里,这样不管写出的经方思路配伍貌似再多再复杂,实际上还是四逆思路,根本就谈不上生降沉浮和归经归脏。

于是当时只注意到母亲的肾阳虚重症特征,没有注意到她湿气过重,甚至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耳鸣是耳鸣,多年后才告诉我的。

如果是肾虚耳鸣,往往是肾阴伤的厉害,那就不能单用扶阳思路了。

还有,当年脉诊始终没法入门。医圣仲景的书上,几乎是字字珠玑。大部分疾病谱用药虽猛,但是没有那么多的排病反应,而是到什么时候或者到什么脉相的时候,要换药变方,或者停药。但脉诊没法入门,就少了一样重要的诊断工具,那只能看气色,凭感受。当用药用对了的时候,一直用下去,直到用过头了,再调整方向。

就像一台车,往前开,不知道道路有多宽,也不知道相对的正方向在哪里,一会装到左边,转向,再一会撞到右边——只要能辨识出来没有在开回头车就行!

然后整个战略上,就成了只要有阳虚的症状,只要症状还冒着头,套用经方的思路瞄准一个方向,再查几十篇到几百篇文章(那里的病案就包含了对药方的加减变化),药方调整一下用一周到两周。只要长期陷入阳虚症状在减少而高血压指标不减的僵持状态了,就说明伤了阴了,就在网上找水平相对高的医生或者口碑不错的民间医生,当成一般的高血压来治,而他们的思路一般从滋阴入手,他们都不是火神派的)

这样就成了我用扶阳整一段时间,直到出了杂七杂八的阴虚问题了,再找医生来调理一下,然后我再整……

就这样磕磕撞撞前行。现在想来其实挺危险也挺幸运的,因为母亲一直肾虚耳鸣,那是阴虚,再加上湿气一直很重,不是有句医谚叫做“千寒易除,一湿难走”。对着那么重的水湿一直加猛火,而没有化湿或者给湿气一个出路,时间稍微一长肯定伤阴。记得有两次她浑身出红疹,不知道是血热妄行,还是排病反应……反正没有什么不舒服的,不记得当时有没有在药物中加入滋阴的了,反正没停药,现在想想不仅是一百多g的附子,而且在肯定有阴虚的情况下这样用药,就是排病反应也不应该。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如果是长期的阳虚,真阴也不生,为什么就不会阴阳两虚呢?如果阴阳两虚,一时用小剂量扶阳思路,再加上现在中药的药效比较微弱,有可能一时药物不完全对症的差异显现不出来,短期内还有可能减少一些阳虚症状。但如果放胆大剂量加下去,偏差越来越大,很容易伤真阴。然后就难办了。

因为真阴更难补,不是你吃进去药就能化的了的,还需要真阳呢。

对于复杂的陈年问题,中药的使用也是要分阶段的。用药到什么时候要变方,脉相的参考很重要,有的时候一个药方会故意开成投石问路形式的。就是李可先生的书上,也有前期辨证方向错误,药物下去无效,然后又变方的例子。

顺便说一下,除非一个医生的脉诊水平特别厉害,中医中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那种,否则,几秒就把完脉的,基本就是——装。

两手,寸关尺、生降沉浮大小软硬缓速匀乱,再加上面色和舌相,还有有选择的问诊,对舌脉症不一致的地方,还有思考和取舍,需要多久的时间?

记不清是不是李可老先生在访谈的时候说过,凡是非常擅长于脉诊的医生,看病的本事往往不像脉诊那样特别突出。好像在历史上还基本是这样。好像反过来也成立。比如晋代王叔和,看病的本事虽然在当世是太医,但在历史上留名的是脉诊。而李时珍,作为植物学家、博物学家和中药典籍编著人,《本草纲目》很重要,但在中医学界确立江湖地位的是《濒湖脉学》,医案到没有留下太多。而仲景医圣和郑钦安老爷子,也只是讲究脉症合参,甚至在某些火神派的医案上格外强调辨证。

当年我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可能没有明显的脉相和舌相特征。对于疾病指标明显的问题,可以用指标来判断效果,比如母亲的高血压。而对于我自己,就没有明显的指标,只能凭用药一段时间后的感受。

像盲人摸路,一定要摸到路的界限才知道,而且走的肯定不是较优路线。

简单的把握,附子使用有“五禁'和药后“三问':

五禁——面赤;舌红苔黄燥;谵狂心烦乱;尿短赤;脉数实。这5种临床表现为阳热实证,绝对不能用附子。但临床上要与假热证区别,如面红如妆,语言重复而低微,脉浮大无根等,这些是虚阳上越证,亦即戴阳证,可以用附子引火归原。

三问——服后睡眠、小便、动静三方面的变化,如三症亢进,则附子减量或停用。即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正常反应。反之,则应考虑为附子的慎用病证。这“五禁'和药后“三问’’确实具有参考价值。

但仅仅有这些,远远不足以治好病。可以用附子,是可以在药方中用附子,不是一定能用四逆汤、麻附细或者附子理中、真武汤之类!

当年看到别人的一个体会,自己也深有感触——用药后可以痛苦,但绝不能累。痛并乐呵着,可能是排病反应,但只要持续累了,元气就没有积累,那用药的方向就肯定错了!

我当年生附子、制附子都要久煎去毒(也有论文考证说制附子不用久煎,但对于别人的制备工艺还是不要太放心,还是老老实实的好),生附子慢慢用到一百一二十克,有微微中毒迹象,然后换制附子,用到一百七八十有中毒迹象,就把最大剂量限值在140g了。

心慌心悸口唇发麻,甚至手脚发麻,那是附子中毒过量了。

前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母亲20多年的高血压控制住了,中间记不清换了20多个药方还是多少个,有时候遇到了疑惑请教一些民间高人和网上高人,现在母亲记不清断药了多少年了,高血压早好了。

但我自己,阳虚体质减轻了,阴虚明显从无到有而且加重了。当年夏天很不怕热,冬天非常怕冷,变成了夏天也怕热的有点难受,冬天也怕冷。而且夏天那种怕热的感觉,就是脏腑不和,内热。又不敢轻易的用凉药,只能用生脉饮、乌梅汤之类来缓解。

年年如此。

过敏性鼻炎倒是减轻了,抑郁体质倒是好了很多。但睡眠却差了一些。

我自己的体质在折腾了一二十斤附子后,终于从一个状态变成了另外一个状态,从一个小剂量扶阳能减轻症状的状态,变成了不敢用附子,更不敢用寒凉药物的状态。终于到我自己搞不定的程度了。

三不时的听说,中医学界某老,治火神派伤阴的案例都有不少了,后听人说嗜财如命。面见过,看病后不开药方,推销药粉类保健品类产品替代药物。出的书讲解的深入浅出头头是道,但是多年来出版多本书,医案却翻来覆去有很大的的重复部分。

顺便说一下上面提到的彭鑫博士,作为传统中医,热衷于公益事业和传统文化传播,但是在有的病人那里口碑也不佳。作为很多有名的医生,如果半天看60个号,一个号能有5min的时间就不错了。而很多经方派大家,问诊思考一个病例,要30分钟甚至50分钟,光把脉就要好几十秒。一个真正的中医,也不一定能看好大部分的病人,还有医院的体制也一定程度上限值了别人水平的发挥。

被找来帮忙收拾母亲吃了我开的药方之后的残局的,有的民间中医里,在网上在生活中也是名动一方的传统中医,却认为高血压不能断根……现代人的大部分的高血压表征,当然不是不能断根的……他是我战略全局的一部分。

我母亲最后的断药,就是吃了他开了药方收的尾,那位老师脉诊极其厉害,偏方也积累的很多,只是他不知道我的母亲在找他看病之前,都喝了一年的重剂经方了。

其实很多问题,不光是医药所能及的,有的是生活习惯,有的是心性,有的是善恶,有的是命运和因果……

一位少见的学院派出身的传统经方大医,写的书像李可老先生一样实在。在我看过的几十上百和中医有关的书籍中,直接公布药方药量的现代人出的医书,我没有见过第3个人,因为这样别人照搬后可能会惹官司,中医的经方不是药,就是毒!

当年他用一般的思路治病,有效率在50%左右,加入附子后有效率提升到了90%,但后来据说,他从伤寒,到火神,后来又回到了伤寒的路子上。这才是医理融会贯通的大医!这个时代学校还能出经方大医,那绝对是别人的悟性和求实精神,应该和学校的培养没有必然关系:)

而当年在他那里,他一看我这么曲折的亚健康问题,就对我说,学佛吧。:)我和他说,我本来就是学佛的。:)

我的母亲当年虽然高血压搞定了,但是前期经过癌症化疗的后遗症——手脚的类风湿一样的麻木,在他那里和回家后折腾了几个月后,好了一半。

他大部分时间在国外,在国内治病的时候针药并用,很多问题不是中短期能解决的,又需要经常面诊来调整药方。

可能真正的中医,天底下还是有一些。但对于你想做成的事情,却要看因缘。

当年和别人在网上的探讨聊天,后来发现被挂到网站上当医案了(莆田系?),我们还没讨论出个结果,也不可能讨论出个结果,就被挂出来当成宣传了?:)

在当年电脑网络资源都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我尽了我最大的努力。现在回视当年,在当时,确实没有更多的出路。可如果生活再来一次,我绝不会再那么冒险了,虽然面对家人的顽疾还是会想方设法努力。接触过的医生,记不清有10位还是20位?其中有的专家、教授,只是听听他们的说法看看他们的水平。即便是名动一方、助人无数的大医,其中一部分,其实不怎么认同他们的思路,只是在战略上用来帮我这个在给脉诊都没有完全入门的小伙子收拾残局。

我只是在努力导向着战略的走向而已。

这个过程我不知道自己试了多少药,用了多少药,母亲用了多少药,一共30斤附子?40斤?

不知道。

多年来的体会,综合起来,就是以下几段话:

对于阳虚特征比较重的症状,小剂量姜附思路一段时间可以缓解症状,仅此而已。再用,其他的问题就很可能凸显了,自己也不会从脉诊和面诊上看出来。李可老先生屡起沉疴的年代,他的救治对象,大多是从小吃有机食物蔬菜长大、干惯了农活,没有怎么熬夜久坐纵欲的山里人。而现在呢?80后的成长环境?90后的成长环境?

西医的抗生素、激素就不说了。

对于00后被手机包围的成长环境,以后的问题,不仅仅是颈椎腰椎,而是精神系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大大提升了。

上个世纪末期的中老年人肺、心的问题多,肾比较强,而附子正好除阴寒,人的元气就可以更好的被调度起来了。

人的元气,先天之本,只能消耗,不能被补充。说人参等药物大补元气,只是通俗的说法,只是因为它能让人有更多的能量应付日常活动,从而比较好的节约对先天元气的消耗——仅此而已的一种形象的说法,并不是元气能通过吃它来补充。如果元气能通过吃人参而补充,那不是带有返老还童的趋势,那只管去研究这种极品怎么吸收好,人类不就可以返老还童了?任何“补充元气”的药物和功法,只是一种形象、简洁的说法,只能节约先天元气,在体内储备更多有效的后天气血。

如果先天之气本身还储藏的有不少,寒邪排出、经络畅通即可,但如果本身元气就不剩太多了呢?

所以在某些比较严谨的传统中医那里,附子也是慎重使用的。而且,有的老师把附子称之为“中药激素”,不是说它是激素,而它的最终功用一旦被用来更方便的提取元气了,不就相当于是激素吗?

五脏六腑的问题,不会仅仅是一藏的问题,即便是一藏的问题,也不是单用几个药方从肾下手就能痊愈的,如果有这么简单的话,医圣仲景直接把伤寒论减少百分之七八十的篇幅就可以了,药王孙真人不用发明那么多的药方了。就是被称之为“火神派”鼻祖的郑钦安,也不用在自己的传世名著中,举那么十几个几十个经方的疑难杂症例子(数量我没有数过),只需要写几个方子,调整药量不就完了。何况,郑老爷子在书中也用滋阴的药方。

一句话——在脏腑辨证(五脏均衡)和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能有其他有效方药的思路,再来考虑带附子的经方是不是效果更好。没有这个水平,慎用附子,像慎用激素一样!

慎用不是不用,胆大需艺高。就是一个仅仅对中医文化感兴趣的人把黄帝内经细读200遍,也会发现当今很多医生思路的不靠谱之处。

何况有的民国时期的大医,只用《黄帝内经》治病。还有《思考中医》上提到的田八味前辈,人家给人看病从来至多只用八种药材。

不是别人不会用更多的药方和药材。

五、真扶阳还是假扶阳?病人必读、医者必读书目

历史上中医的发展,总是不得不公认《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是两座高峰,一经一论,从“经”“论”二字的含义上大家就能明白孰轻一点孰重一点。《黄帝内经》后人只有搞明白多少的份,没有批判或修正的份。而《伤寒论》上98%以上的内容后人都是照搬的,只对部分内容诸如灸法的适用范围等等有过不同看法(不过这里面也可能有文字义的争议),剩下的都好像是在做补充。

只是补充的,是经典上原本就没有的吗?

就连《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都搞不清楚古代的用药规律,就更不要说对有些理论的透彻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很多的一家之言。这虽然以局部正确避免了同时代人的全局错误,但是又容易让后人以局部代全局!

不管是被称之为“火神派”鼻祖郑钦安老爷子,还是人称“祝附子”的祝味菊等人,都没有自称自己是一门一派,凡开药方必用附子的祝味菊(技艺炉火纯青到这种程度了)也谦称自己是淤于一家知见而已。大道,从来都是圆融的,而不会是偏执的。

对于部分癌症等矛盾冲突到极致的疑难杂症,症状越明显,药物下去的方向对不对,相对越容易把握。这个道理就像扁鹊三兄弟中扁鹊自称水平最低的典故,越是明显的问题,用霸道的药物越容易观察后续的反应。

如果是换成时轻时重有轻有重,有的难受有的不那么难受有的生不如死的疾病试试,比如哮喘、抑郁,五脏皆能令人喘,五脏皆能令人虚,这可不是简单的四逆辈能包打天下的。

就我遇到的例子,用“四逆辈”治疗抑郁症的思路,有的火神派大家觉得很轻巧,但如果能研究几百个案例样本就知道了,部分人肯定可以显效,部分人最多有效,部分人肯定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还会把身体搞坏。

还不说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简单的用扶阳疗法都往往不能处理好虚不受补,相火乱蹿的问题。

关于哮喘,可以参考一下《不传之秘中医师是怎样炼成的》——《内经》说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何独肺也”的论述,具体为:“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脏各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受之,乘至阴则脾受之,乘冬则肾受之。”其所说虽是咳嗽传变的规律,但也表明五脏五行在失去平衡后会导致一系列的变数。

“火神派”(或者说是火神派的变种)如果不明其中道理,肆用大剂辛热,只看到这些热药运用之后对肺肾的补益作用,只懂得“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理,却不明白“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转归。中医讲究“慎和五味,五脏安和”的道理不是凭空而生,五味与五行也不是平白摆设。

正如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所言“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胃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现在的脾胃论就是从这个理论出发的。不过人体五脏岂能以轻重来分? 像这样的,以顾护脾胃或是以肾命为本来治病的,与“火神派”一般,不过是看到五行的一个方面偏执一得而已。

明朝一代宗师张景岳在藏象学说的认识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有一脏之偏强,常致欺凌他脏者;有一脏之偏弱,每因受制多虞者。”(《景岳全书·卷之二入集·藏象别论》)在生活中,由于饮食不节,或情志不调,或生活不节,或药物致偏,往往引起一脏偏胜而欺凌他脏的情况。比如肝虚症就是由此而来。如果用四逆辈的药方辛开过度,肺金伐肝木,那肝血还能安生吗?气血还能安生吗?

如果是个病人,不想一步步走上职业化的道路,但想屏蔽掉95%的庸医和骗子,以及在家人朋友生病的时候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治或择医,看完下面的一些几乎是故事书一样通俗的书就差不多了:

1、吴清忠、陈玉琴的书

2、《走近中医》唐云、《选择中医》董洪涛

3、《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祖孙两代人的中医传承情怀》

4、《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圣心源》

5、《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扶阳讲记》、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6、谢锡亮、马氏温灸法、单桂敏的书,以及周楣生《灸绳》、王正龙《灸法直论》、《扁鹊心书》

7、《不传之秘中医师是怎样炼成的》、《肝胆相照:一个人的健康战争》以及彭鑫博士的书

以上书籍只是散点的一些古今当代有一定启发性或代表性的,书上未必每一个观点、每一个药方都正确合适,但通阅后能让人不盲目悲观也不盲目乐观,而是坦然自信。

如果把业余时间和周末都投上去,要不了1年就能泛读一遍,然后你在这辈子的几十年时光里,将至少比医院95%的医生在你关注的问题上水平要强的多。

读书不可顾此废彼。

10来年前网络资源已经非常惊人了,但远没有现在丰富,实践机会也不多,本人脉诊一直没有入门。脉诊不入门,经方用后收尾容易走偏,再加上经方力道都很猛,不是药就是毒,所以不给家人以外的人写方子。而家人,吃药后对不对路,过没有过头,有没有大的偏差,是可以实时观察的。

其实古往今来很多名医,脉诊可能也就是入个门的水平。而现在医院95%的中医,真正懂脉诊吗?大小软硬沉浮快慢匀乱,望闻问切的矛盾信息确认取舍,哪有几分钟内搞定的,除非你是复诊,或者医生很熟悉这类病案才有可能。

甚至我知道的有的师兄从易经开悟了一些门道,不懂脉诊但用望诊和辨证,照样能帮人调理身体。六经辨证精通了,不用脉诊只用网诊和问诊也能治很多大病,这也是可行的。

因为当年发现中医是从道医分化出来的,而道医又是从易经分化出来的,受中医身心不二思想的启发关注到了传统文化、道家,进入了佛家领域。当年本人已对中医划上句话,只是还没有放弃,毕竟肉身是工作、学习、修行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趋向于绝对健康,很多事情努力起来就是事半功倍。

在脉诊方面没有发言权,如果想学习可以多听听网络上很多医生脉诊入门的心得,以简洁实用的脉诊为辅助就可以了。

在此基础上,如果想要能给人开方治病,那就在上述基础上,慢慢学习《医宗金鉴》、《医学实在易》、《医林改错》、《米晶子济世良方》,对百分之七八十的疑难杂症都能吃得准了。

如果是专业的中医医生,对于古医书经典的某一部吃透一半以上,成为远近闻名一号难求的医生并不难。只是真正吃透不是照本宣科,那样才会出现“学医两年自认为天下无病不可治,毕业半年发现天下无病可治”的状况。以下转引他人的经验:

“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这些经典,毕竟其成书年代久远,没有直接的师徒之间的传承,所以要学习这门古老的学问,就必然要选择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以《四圣心源》为核心的黄氏的理论书籍等,即是我们所研究与推荐的,并认为是最可堪此用的那座桥。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二、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定一个深而宽广、厚实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四、《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六、郑钦安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方。

五脏六腑是个整体,这个系统总是处于一个个相对的平衡态。不管是健康人,还是所谓的病人,绝大多数处于某种层次的平衡态上。如果不平衡,正气强于病气,那会逐步好转直至上升一个平衡态,停不下来就直奔道家绝对健康的“真人”境界去了;如果病气强于正气,那会逐步恶化直至下降一个平衡态,停不下来就直奔死症去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平衡态是常见的,波动态是不常见的。所以对于六经辨证的传统中医,他会思考你残余的正气是在哪个层面上与病气持续抗衡达到了一种平衡态,然后表现出了一些症状——症状都是斗争的产物!

六经辨证就是六个层次。

而且这六个层次不是虚的:经络和经络的转折处是脏腑,气像血液在血管中一样沿经循络到了脏腑,再转向下一条经络,病气也是这样一层层进入或退出的!

脏腑辨证体系中五行相生相克,一脏的药用的偏颇了,相生相克有利有弊会牵连到两三个甚至三四个脏腑。所以对于学医融会贯通的人来讲,它不难,但是即便一代代大医宗师成就之后,也没有见把《内经》和《伤寒》的体系给简化了。

郑钦安老爷子没有简化它,只是针砭时弊故意用烂大街的药方来示意给同行告诉他们那些药能治哪些大病。因为宋元四大家中部分大医带来的寒凉药物的倾向,所以像扶阳派才强调慎用寒凉。但不是不用某些思路和方药!

到了现代,抗生素、激素、生冷食物对阳气的戕害极其严重,大部分学院派中医一见虚火就误用苦寒,大家动不动就用寒凉,寒凉可以滥用,是因为法不责众!

这是观念问题!

而用温热就不一样,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不但病人责怪,医者也会失去主张。

写出《医学实在易》的清代大医家陈修园曾说过:”宁事温补,勿事寒凉”这句话是很耐人寻味的。大家说中医好,没副作用,不是的!中医不但可能有副作用,弄不好还会有很大的副作用!

对症,就是药,不对症,就是毒!

西医有副作用他清清楚楚地写在纸上,这个会伤肝,这个会伤肾,而学院派中医能说清楚寒凉会怎么样吗?谁知道二十年后的高血压、风湿和二十年前吃的冰瓜进入血管、经络的寒气有关?

现在有几个是阳实之体?没有阳实,我们却用苦寒,阳气他一天天被夺去,这个副作用可绝不小!所以陈修园有了”宁事温补,勿事寒凉”之戒。

他不是对明眼人说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辨认清楚阴阳寒热,用得着这么谆谆教导吗?正因为世医昏庸,所以才不得已而为之。照着这个方法去治病,当不了上工,十之七八,当个中工还可以吧。仲景把这么大的天机透露给大家,大家还在滥用苦寒,这个问题,扶阳派已经呼吁过大家的重视了。

于是过去一二十年出现“火神派”的热潮,先是各路真假火神留下巨量使用附子的药方,然后很多医学奇迹产生了(在西医看来能治好他们治不了的病就是奇迹,哪怕在真中医看来是理所当然),还有很多被“火神”误治的例子,然后又有某些名医治好了一些被“火神”误治的例子,而这些各路名医包括著书立说的人中,三不时冒出名声不好甚至被称为嗜财如命的……

种种乱象,只有关注其中,才知一二。

在QQ时代,三不时冒出一些兜售神奇点穴按摩、经方扶阳的大神,甚至有的人就用六味和八味地黄丸两种招式就出来搞网络收费诊治了,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

西医治不了的病越来越多,用中医有偏颇甚至瞎猫撞死耗子式的来行骗的,就越来越多。在几十年前用麻附细加减变化成为名动地方的“火神菩萨”的人也有——只要面诊不是明显的热证,就用麻附细开路,居然一时口碑卓著!想想看,去看中医的人,大多是西医治不好的病或者不容易治的病,现代人的体质又是寒凉居多,而那个年代的中老年人(年轻人看中医的少)又比现在的人肾气气血平均水平好一些,从概率论的角度上讲也能一时有效率在50%以上了。

如果一个地方中医接的那些西医转过来的病号,一时有效率在50%以上远比照本宣科的中医博士临床数据要好的多,再加上“火神”的争议风格,一时就有了广告效应了。

只是那些一时有效的病号,如果肝血、肾阴不足、心火亢盛,后续变方后的持续效果还是要靠真功夫。

记得在10年前还是什么时候,在网络上看到有的愣头小伙子尝试附子并且怂恿别人放胆去试,一位前辈留言发话了。那位前辈说,他在多年前尝试附子的时候,比任何人都猛,一两百克都不是事!试过几百克的!但终归回归到了小几十克的用量(某些扶阳派人物起手就可能比这个量大),而且不是必用的。敢用剧毒的药物,不仅要有胆子,还有有准头,否则只是走弯路甚至无法回头……如果只是有胆子,为什么不练习用砒霜来治病?砒霜确实能治某些疾病,但现代医者敢用的有几个?

并且,在10年前尝试附子流行的年代,那些试出200g以上量的,严重怀疑他们附子的产地、制备工艺、纯度、质量……四川江柚无硫无盐的纯附子,力道很浑厚,即便久煎后,热量还是极大。当年那些试了好几十g甚至几百g的,大多是烧糊了的附子。

一般医院和一般药店都是那种黑炭一般的货色。

自以为附子久煎后无毒,就盲目的大剂量试用而不是以辨证为前提,这很大程度上只是炫耀。

如果盲目怂恿自己的病人用,那就是没有医者职业精神,可能就是医理不通的骗子。现代救人无数的真火神起手附子在45g以上的前提是经常亲尝药物熟知药力,并且有大剂量的其他药物制约,有时候还要提醒病人做好解毒急救准备,即便这样有些医案因效果和思路还是争议很大。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六、关于扶阳过程中的“强食生肉”等补养元气的理解

关于西医“生命在于运动”的说法古今中外流行了很多年。有的人病了锻炼着锻炼着好了,有的人病了锻炼着锻炼着元气耗散的越来越厉害。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中也提到了西医摧残人的这种折腾法。当然,只是温室养花也不行。

还有病人的饮食,有些人生病了,动过手术或者哪怕只是一个重感冒,也有饮食清淡或者要大鱼大肉进补的争议。哪种是正确的呢?

本人对中医思想的入门,当年起源于对香菜和小米作用的体会。

香菜性温,适合寒凉体质,但气虚之人感冒的时候不适合食用,虽然香菜有时候也可用来辅助治疗风寒感冒,但是香菜味辛能散,多食或久食会耗气损精神,引发或加重气虚。感冒的时候本来身体就在调度气血全力抵御病气排毒,如果吃耗气的东西,就像在两军交战的时候你作为一个昏君无缘无故抽走本国一部分军队!病程自然会倾向于加长!

自此我明白了不能在身体正气排病的时候不给它创造条件。

还有,关于小米这种超级食物的功效。在农村,过去有人快要去世的时候大都在家等待最后的时刻。如果到了水米难进的时候,身体没有了最后的营养来源,加上病痛折磨,剩下的日子按天来计。如果这个时候有外出未归的亲人,家人想让即将去世的病人见他们最后一面,可以灌食小米汤,还能多续两天命。为什么?

人的脾胃消化食物需要胃气,食物进来先消耗了胃气,把食物分解吸收了之后,再补充五脏六腑的营养,包括消化饮食时消耗了的胃气。这就是先消耗再更多补充、再消耗再不断补充的一个过程。如果在病人最后的时候脾胃也衰败了,连消化食物的一点点胃气也没有了,那这个“消耗—补充-消耗-补充”的循环都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五脏六腑欠缺滋养诸症蜂起了。

可如果有神奇的小米就不一样了:小米滋养脾胃,为什么?虽然它作为粗粮,从西医营养学上讲化学成分是不赖,但是为什么比精致的高蛋白鱼肉牛肉对于一个病人的作用还要大?那就是因为它的消化很少消耗胃气,所以就几乎可以看成是一个纯补无泄的了!

在人“消耗—补充-消耗-补充”这个循环转不起来,要崩溃衰败的时候,它一切入,就让这个循环圈再度转了起来!

这也是一个圆,一个太极,本来该怎么转,但是人们偏要逆转它,结果就是不可能逆运转之道而行!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会——重感冒的时候没有胃口,只想喝粥,可又怕粥没有营养,但一见大鱼大肉就想吐。那是因为身体大虚,脾胃没有气血去运化滋腻的食物了!

所以对于癌症、手术病人的康复,到底是以清淡为主,还是以高营养为主,那就要看当下脾胃的强弱了。

不同的阶段不一样。记住,这个时候人的身体比大脑聪明的多。

当然,把小米之类极容易消化的食物作为主食好不好?部分做主食可以,但不能只吃这类主食。倒不是营养不全面(还有菜呢),而是容易造成胃因为用进废退导致的消化能力下降。

什么时候营养是有用的,什么时候会成为垃圾,建议参考《王氏论减肥》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2721947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5b0fb60102xxy3.html其实总结的很全面。

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悄无声息的文章,虽然写的朴实易通又深刻至简,能让你对减肥和强壮深入浅出的洞察其中医理——为什么在健身房里三不时的有传奇和偶像产生,但是别人的成功经验又不能大范围复制(却又不是所有人都不成功)?

它的一些经典语句转引如下:

“因元气亏损、经脉不通而引发的疾病,服用了某种药物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消除症状,此种药物一定就是激素!望读者深思。”

“治疗肥胖的方法十分简单:就是疏通表里之间的经脉。

以运输汽油的卡车为例:油罐汽车好比一个肥胖的人,油箱好比腹中能够被快速利用的大油,而车上油罐所装载的汽油好比人的脂肪。油罐车跑得再快再远,只能消耗汽车油箱中的汽油,而所运载的油罐中的汽油是不会减少的。当油箱中的汽油快用完的时候,只能到加油站去加油,相当于肥胖者继续增加饮食。要想利用并消耗油罐中的汽油,就必须用导油管将油罐中的汽油抽出并补充到汽车油箱中,才能被发动机利用并消耗掉。也就是说,必须在油罐与油箱之间建立通道,才能达到利用并消耗油罐中汽油的目的。而对于肥胖患者来说,要想消耗多余的脂肪,必须建立脂肪与大油之间的联系,才能通过锻炼的方法消耗多余的脂肪。只有“疏通脏腑经脉、恢复消化功能”而只是服药或单纯锻炼,都不能达到减少多余脂肪的目的。

这就是“减肥”的关键。”

“西医至今都在认为运动可以使人健康,却不知道在脏腑功能健全的情况下进行运动才能使人健康,而在脏腑功能衰弱的情况下进行运动反而会使人更加虚弱。西医在这种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必定不可能真正找出产生肥胖的病因的。”

看过那篇文章就可以明白——相对于当前的进食和运动量,脏腑运化功能健全,就可以吃,就可以动。否则,就是耗——对康复中的气血的过度消耗,甚至是负增长!

前段时间微信群中有人问我对“强食生肉”的看法,经查是《内经》上的,当年我看内经并不认真,因为知道自己在中医领域的悟性一般,没法从内经中开悟的,所以没有认真研读过它。

还看过一篇在外求诊因直接灸和四逆汤差点把命丢了的案例:

化脓灸(以后简称直灸)日记(2013年10月-2014年5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6c9bea0102w4hd.html

大家可以从这位作者的日记中积累一些经验。温灸、直接灸都有作用,但也不能滥用。

关于“强食生肉”,有“明师”认为意思是强行进食物,以期待长出肉来。这里面在医理上不通——就像病人的锻炼和进食一样,那可不是蛮来就可以的。有的病人给整的虚脱住院抢救,有的都阳虚水泛了。

《内经》该段原文为:“少阴之脉,久则强食产肉,缓带,皮(被)发,大丈(杖),重履而步,久几息则病已矣。”

今人解释秦汉时期或更久的古书时,往往惨不忍睹——习惯性的以明清古文的思维来看待,那是我们受到的语文教育和古典四大名著的影响。实际上别说是宋元时期,就是用唐朝的古文思维来翻译都往往有偏差。比如,老庄的“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哪里是现在的“大自然”呀,那时候的字义比现在丰富多了,而现代词汇的影子比现在少多了,“自”是一个单字节词,“然”是一个单字节词,可不能做现在的“自然”来理解。具体含义可以查南怀瑾大师相关的讲解。

同样惨不忍睹的还有《易经》,现在从文化结合生活哲学层面解读的,大多数都是错的。这里同样可以查阅南师的相关著作。

“强食生肉”造成过一些千古笑话,先是在“生肉”上,明朝一代宗师张景岳说:“生肉厚味也,厚味所以补精。”这完全不符合少阴肾病的病人体质特征。清朝的医家有的谨慎些,只写吃肉,不敢写生肉熟肉。

还有的现代人讲的更直接:“少阴病,如果用灸法治疗,就应该强迫患者吃些生猪肉,松缓衣带,散开头发,扶着大拐杖,穿上沉重的鞋子,缓步而行,灸治疗程接近结束时,患者的病也快治愈了”

然而从客观上考虑,哪一位肾病(少阴经脉系统)患者能经得起如此折腾?那吃下去的生肉能消化那么快吗?折腾不死他吗?况且《内经》中并未限定只有体强能食之人才患少阴经病,那么羸弱者当作何解?因此《脉经》作“强食而生害”,《千金方》作“强食而生灾”!

相对靠谱一点的是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上面写的是“强食产肉”。当时对马王堆出土医书考证时,更正了这个错误——生是生产的生,不是生熟的生。生肉,即产生肌肉。强食生肉,它解释为增强食欲,使体重增加。

在秦汉时期,有没有“生肉”、“熟肉”这种用法,都值得怀疑。

但是“强食”,真的是吃吗?这还是不太符合上面阐述的医理。

《内经》和易经、老庄道家养生学说的关联很大,既然《内经》可能产生于战国至秦汉之际,所以文字当然按那时环境考察为妥。那个年代的“服食”,更多的是指“食气”!类似于现代的内气气动功法,或者一些呼吸法门!对于病人、求绝对健康的修行人,在那个时候都是用同样的大方向来折腾(其实在现代按中医理论治病和养生其实也是同一个思路),强食即食气(气功导引)而使体气充沛,产肉乃指肢身柔和,进而为少阴经脉的针灸治疗功能顺利得气而垫铺好理想的基础。

《内经》是说,在体气充沛到了体重更扎实的情况下,艾灸之后缓带,皮(被)发,大丈(杖),重履而步,更有助于灸火之力在经络的走窜!

而这些,于脾胃能吃的下去就增加饭量、身体有劲使不出来了就增加运动量,也是相互对应的。

这样才符合医理!

就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怎么讲的——学习的时候时常复习,不是很happy的吗?问题是谁学习的时候学过了常常温习还happy的?即便是学霸也不一定。但是听起来又是那么有说教的道理。

可问题是,当年孔子讲这些的时候,可是诸子百家一起开坛讲课的年代,谁讲的吸引人,成百上千甚至几千听课的学生就跑到别人那里去了,讲这套生硬的说教,难道当时的学子也想我们一样被升学考试约束在教室不得不听吗?

现今对儒家典籍的解释大多是宋朝甚至明朝时候的大儒留下的,而儒家典籍,在唐朝传到日本时,是这么解释这句话的“习”——做习练,学已致用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学到了时常能学以致用的程度,不是很happy吗?

也只有这样才叫学会了。

研读中医典籍,也要如此。如果要专研伤寒,可以看一下台湾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以及倪海厦倪师的讲解。

当然,明师的书读得多了,会发现有少数互相矛盾的地方,要依医理明辨。

依法不依人。

关于“强食生肉”的辨析和考证,可以查看一篇专门的论文《马王堆医书“强食产肉”新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地方名医,祖传中医世家,二十年前我父母的亲戚和同事就有很多人找他看病,口碑医德极好,感谢锦旗挂了满屋的那种。当年,母亲同事的孩子有轻度精神分裂症,就是他医好的。但是我知道的有的梅尼埃综合征和抑郁症病人,在他那里也没有看好。

人无完人,医者更不是万能的。诸如上面提到的闹了笑话的张景岳,其学术史地位在古代比郑钦安还要高,他对熟地出神入化的应用就像火神派对附子的应用一样,而且他作为温补派同样反对盲目寒凉功伐,强调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中医史上被称之为三张之一(张仲景、张景岳、张锡纯)。

一位大医,面对疑难杂症尤其是被西医放弃的病人(或者放弃西医的病人),治愈率能到50%,就足够世人尊敬了。

当然,在医理圆通的前提下。

上面那位留下化脓灸日记的作者,还留下了几十篇饭水分离和甩手养生法的日记,前后跨度好几年,在上面链接的博客里,大家也可以看一下。作者用过很多功法,坚持一年以上的只有艾灸、饭水分离和甩手功。只要一种养生功法对自己有明显作用,坚持下去就肯定没错。

七、作为西医无救的病人或者身边有病人怎么办?

一位大医,面对疑难杂症尤其是被西医放弃的病人(或者放弃西医的病人),治愈率能到50%,就足够世人尊敬了。那落在另外50%的病人怎么办?即便一个医生能解决98%的病人,也总有他解决不了的案例。

古往今来的很多医者,是因自己或亲人的病而入医的。

而且,即便是大医,除了药王孙真人这样本来就是修行人的活了100岁以上,神医年龄超过70的都不多,五六十去世的大有人在。就像上面提到的黄元御和王正龙,都是五十多岁去世。医者可能是累死的,但如果对将死之相无预见的话,必然对于某些疾病的征兆也没有遇见,所以绝不可能能够救治所有的病例。

李可老先生名扬天下的时候,自己身上的小毛病就很多,一边给别人看病,一边自己要做针灸按摩。后来甚至据说到了晚年的时候,病痛更多。

当然,上面是从纯中医角度讲的。很多大医是涉及到的因果太多,天命已至。

医者治病不治命。

作为西医无救的病人或者身边有病人,自己努力一些,再努力一些,至少在找寻适合自己的医生方面,会有很多善缘和回报的。很多病人,买彩票和打牌都要研究一番,生死性命攸关的事情都要碰运气,那也只能碰运气了。这个概率应该比彩票中个小奖要低很多。

当年我用了几十斤附子,母亲的高血压断药了,但耳鸣的问题还在(后来才知道的),气虚和手脚麻木的问题当时始终无法很好解决。我没有什么伤寒论的基础,所以补肾阴的事情做不好,大剂经方后还要想方设法找高人帮忙收尾。

多年后在救人无数的大医那里针药并用,手脚麻木好了一半,耳鸣依旧。

这么多年来接触的医案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关于耳鸣,有的大医也表示能治好一半就不错了(一半病人?一半程度?)有的修行人耳鸣了几十年,养生功做的很好,日常饮食起居也做的很到位,别人看起来精气神十足并且神采奕奕,但耳鸣可能一时还是没有根除。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阳虚久了,对应着也会产生部分真阴不生(或者真阴成败阴)的问题,不好补的。用药要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不是那么好操作的,能随意的操作好了,水平就相当于能与仲景和张锡纯并名的张景岳了。

至于我自己,那么多的大剂量经方下去,先天不足的体质大大改善,但又引入了一些问题,由极寒体质,变成了比较怕冷又比较怕热的状态。而且这种感觉,就是脏腑的平衡被打破到了奇怪的状态。平时很少生病,气候一反常的时候就比快要热感冒了还难受点,像个传感器一样灵敏,真的生病了又不是细菌、病毒和炎症,只有再拿中药来应对。无意间发现占了长期吃素的便宜,耐力很强,气场有时强大有时宁静,又经常略感疲惫。

敏感体质,都是临界状态。

真切的体会到了五脏六腑是一个能互相支撑也能互相拖累的复杂系统。有拖后腿的不行,时间稍久就一定会拖垮相生的,制约不了相克的;有过强的也不行,最终一定会抵制到相克的,也可能拖垮相生的。——脏腑辨证,五行辩证。

虽然平时耐力强,但熬夜格外不行。

上面提到过的有些传统中医明医和大医,也没有能够很清晰的解决问题,毕竟,外在的症状不明显。

后来,正巧出差劳累疲惫了几天,即便这样在一般人眼里还是极其健康的,可一到那位从易经开悟,擅长拔罐的师兄面前,别人一眼就能看出阴虚到了摇摇欲坠的程度。虽然从小生活环境造就的抑郁体质已经几乎基本没有了,长期的状态表现比亚健康的人强的多,但一变天就明显脏腑气机不和的状态,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和一般人不好比较,但和绝对健康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比一般人还远。

那位师兄偶尔给人治病。一次帮熟人的孩子看病,孩子之前在医院用过太多的抗生素药,在身体正气增强后从足三里排出了很多脓!这和中医医例极好的吻合,但现在医院里懂这个的中西医有多少?孩子家长当被庸医偏了,告到卫生局甚至省卫生局都下来检查,几经波折……

不仅是人心难测。而且,有的人在医院就是花钱买罪受。当然,医院也是消业的地方,有的人罪受够了,钱花够了,问题才能解决。

用那位师兄的思路,拔罐加温灸罐,折腾了3个月,脏腑明显轻安了一些,虽然只是一些,确是10年来没有过的状态!由此艾灸入门,查阅了大量的艾灸资料。

后来出差劳累疲惫了几天,又一下子跨到了摇摇欲坠的程度。在一位以传统文化加艾灸针灸治病的老师那里调理了一周,脏腑又轻安了一些!后来再出差劳累疲惫了几天,又一下子跨到了摇摇欲坠的程度,并且有了失眠倾向。

然后自己直接灸了一段时间,问题再度解决。

为什么近期反反复复,就是因为艾灸等古中医手段,是挑起正气和邪气战斗的激烈手段,就像是打仗打赢了,后面也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一阵子时间。如果这个时候没修养好,更加危险!幸好还算是福大命大,几经折腾后反而学到了更多,但这个过程太危险了。

王正龙先生的文章中也强调过,艾灸的效果也可以理解为附子。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注意,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扶阳而不补阳的!那就更不补阴了。

怎么补?对我们来讲,就是睡觉,吃饭。到了体力明显有余时,就要以适度运动增强元气的固化。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就这么一些巧妙的“技巧”,说“生命在于运动”的西医和搞减肥运动的人们,不明究竟。

而“强食生肉”,如果是调气的话,效果更好。其实上个世纪80年代,健身气功治好了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广大群众,被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广,但后来很多人参加个学习班,就出来混了,或者说出来招摇撞骗了,事故出的多了,让大众觉得气功都是假的了。为了治安和社会稳定,又几乎取缔了全部公开的气功宣传和推广。

几十年过去了,唯二没有封杀的,就是马礼堂六字诀和峨嵋大雁功。

前者可以在网上查到很多故事和资料,后者现在既有真传也有假传。

可以用它们,来“强食生肉”。

人心病了,生活方式病了,于是西医治不了的病越来越多了,于是中医的市场越来越大了,于是各种伪名医就越来越多了。在很多年前就有人妄称李可弟子用巨量经方药量来治病,祸害的病号找李可老先生,老先生费很大的劲才调理好。

当年民间中医网、伤寒论坛上,多少滥用、瞎用经方的骗子?还有当年滥用虎狼之剂的胡万林,关进监狱出来后,还是忽悠一圈人看病来挣钱。

遇到这样的人,就要举报!

人无完人。但把六脉辨证成一脉,八纲辨证成一纲,阴阳辨证成一阳,然后随时代流转寄希望于瞎猫撞死耗子,这就是中医吗?

想想看,不要说《黄帝内经》这样几乎至高无上、从来就没有被吃透的典籍,就是从医圣仲景的部分著作中,抽几个方子出来(5%?),是个病就用,也能说自己是扶阳大家?或者说自己是融会贯通无门无派的明医?

真是天大的笑话!

被称之为“火神派”鼻祖的郑钦安郑老爷子的东西没有一点偏颇,完全立得住,只不过针砭时弊强调一下阴阳,不但善于扶阳,也善于滋阴清热。注意,他是“被”成为祖师的,他可没有开门立派。

也没见清代扶阳大家陈修园把名著《医学实在易》写成一本扶阳指南。

真医难遇,这要有足够的福报和善缘。否则,对面不相逢。

中国医院的误诊率联合国卫生组织曾说是70%(后来中国卫生局自己的说法是50%),国外水平是30%。别把医生当成神仙。搞设计研究的还会经常走弯路,搞医学研究绝不比一般科学研究简单。

那对于病人,就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你也要拔呀,大医院里医生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出几百个会独立思考的有思想的学子难,出几个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很难吗?不可能吗?还是有可能的。那么多主任医师,那么多非福田系公立医院,还有网站能直接查医生的医患互动口碑(比如好大夫在线)。看看《你应该知道的医学常识》这本小册子,作者是一位医生,他曝光了选合格医生的方法和逻辑常识!虽然他不太懂真正的中医思维对中医颇有微词,不过他那说的是伪中医。

几十页的小册子看了,就会选西医和辨别太假的伪中医了。

至于每个时代都有的高明的伪中医,就要对比上面的书目,自己关心一下自己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健康了。

至于艾灸,一位艾灸前辈记不清是某老(作者肯定在上面的书目中),说过把针灸玄化和简化都是不好的倾向。就是《扁鹊心书》上也不只是关元、中脘、命门、足三里这几个常规大穴,也有用其他穴位治病的例子。并且,它上面丹药用的多,那些比附子猛多了,现在已经失传了。借鉴其思路和方法,效果在现代人的身上可能会打一些折扣。

其中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建议比对《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郑钦安的著作来读,比王正龙先生薄薄的小册子的要全面过瘾的多,更能防止以偏概全。

因为病人大多不懂经络学说和六经辩证,只能从保健穴入手,这样在胆大心细的基础上,不要过量就好,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如果有机会摸索,可以把上面书目中马老、谢老等人部分的经络穴位取用原则,结合麦粒灸试试!

想想看,别人用悬灸和温灸都有可能解决问题,换成麦粒灸是不是至少有效没效能判断的更快了?而且比用直灸的痛苦和耗气程度小,比用悬灸温灸的时间短!

可以有排病反应,可以痛并快乐着,绝不能累。

还有,对于自己的疾病思路,比如“某某药方空格某某疾病”,反复换几个关键词、顺序,在学术论文检索网站(比如CNKI中国知网)等,查查别人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或者看上一个医生了按论文作者寻找,看看他的擅长方向和相关经验。

一页论文5毛钱,就是200篇论文,比同仁堂一帖大药方,都要便宜。而看完一个疾病的几个药方方向,喜欢独立思考的人可能主任医师或教授都忽悠不了你了。

(PS:看完了还可以贴在网上,积一些善缘和福德。如果实在没钱,就在附近能办校外图书证的学校办个图书证,到学校的图书馆查,那里往往能免费,尤其是医学院!不过如果连这个经济能力都没有,可用的治疗手段也会比较有限,更只能选中医了。财富来自于布施的心量。

只要一个医生他治过这样的病,哪怕是学院派的中医,只要思路有经方的影子就好。即便完全没有经方的影子,疗效也能说明问题。

当然,并非所有的论文作者都是货真价实的,但至少很多案例,你知道了医生的单位、姓名,可以一个个联系着去尝试呀!

当然,诸如看第一作者还是第二作者,小心有的论文作者是搞产品推销的,这些就不展开了。

至于静坐、冥想、打坐,走到身心不二、或者走到大小周天的路子上就是道医和易医的思路,可以看看南师的著作,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修行高人,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无所不研无所不尝试似的——至少相对于常人看来是这样,在医易儒释道的范围内,至少会给你一部分你极想要的答案。

对于一般的病人,看完前面部分书目,一般的庸医和高明的骗子基本都骗不了你了。在这之前,可以这样来分辨:

先把把脉把问题说出来试试!

不特别擅长脉诊的好中医也能把出个大小软硬深浅快慢匀乱来,也能把出心肝脾肺肾的大致情况来!

就是完全不懂脉诊但能有效治病的,望诊也很强,一眼就知道六经或脏腑上的问题!

就是望闻切都不精通,还能成为实力派的,就要问诊和对药方的体悟能力极高,这样的医者,药方比较对症。很多有一定能力靠经验熬成实力派的,就是这类。能不能治可能至多几个药方就看到清晰的方向了。

最后,再强调一下,作为全文的收尾:

观念问题,得靠自己的实践,不看书无用,不严谨无用,不实践无用。

发霉的药物已经变质了,这是常识。变质就是本身的属性质量发生了改变!

极度浮肿,吃不好,睡不好,哪里来的营养?哪里会有元气?!

心慌心悸口唇发麻,甚至手脚发麻,那是附子中毒过量了,不是排病反应!

扶阳一定要保养肾气、元气,到了11点多还不提醒让病人睡觉,这不是合格的医生。

从医理的圆融贯通上来讲,碰到时间长的病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确实都可以用“附子”,但并不是大部分病都可以只用四逆汤、麻附细辛汤就能搞定的,而且,很危险!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