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蜀史说》蚕丛卷之 昌螽 篇

 cdnwpu2018 2019-11-20

昌螽篇

生卒年 公元前2144~2074

帝喾三十七年,成都平原以西,春夏之交,昌螽于其母在地理田间做农活时生。出生时,正是螽斯活跃的时候。后以螽子称呼,其父次蛰后称其为昌螽,意为:希望族人能像螽斯一样繁衍壮大。

昌螽性跃而敏,善农耕渔猎,尤喜食且善烹。昌螽从小到大还真是没弱了他的名头,特别喜欢吃特别能找吃,有的时候找了点野味和食物他会变着法的弄来吃,还弄出了心得,给其母其父大肆宣讲他的烹食体验。他的食谱中就有螽斯,也就是蚱蜢,做法主要是烤来吃,掌握好火候一点点烤,最后烤的金黄金黄的,嚼起来嘎嘣脆,吃起来那一个香,唯一的缺憾就是缺点盐。因为昌螽的善食和善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跳的,水里游的,就没有他不敢尝试的。在那个以觅食为主旋律的时代里,能找到吃的,即是件幸福的事,也是有能耐的事。昌螽可能是他们蚕丛族人中活的比较自在和闲适的,什么都能弄成美味来吃。窃以为苏轼可能是昌螽转世,苏轼一生官运那是相当坎坷,一贬再贬,贬了还贬,但他对美食的见解却相当了得,至今还有一道名菜叫“东坡肘子”,这道菜还真的是跟苏东坡有莫大渊源,此处略过不表。会找食的人饿不着,他们善于发现食材和也善于培养食材。昌螽善食的天赋体现在了他对食材的培养上,如稻,麻、葛、麦,稷,粟,黍,菽等等。这些谷物平原上已经有了,但产量一直很低,种植方法也很是落后。

帝尧三年,昌螽成年后和族人们一起劳作耕耘,春种秋收,娶妻生子,做着一成不变的事儿。然即使辛辛苦苦耕种,大多数时候也还得饿肚子。次蛰整理蒲阳河已取得一定成效,在岷江正常的汛期水位,积水可以很好的排走,德阳什邡彭州广汉一带,被水漫灌的时候慢慢减少了。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增加了不少,族人们在这一带开荒围田,耕种蚕桑。昌螽大多数时候还是跟着其父次蛰学习农耕和治水引水,得闲时则漫山遍野去找食,上树掏鸟蛋,下河捉鱼虾,山里抓野兔,家里养山鸡……。

帝尧七年,古蜀内发生了大洪水,江水肆虐,成都平原一片狼藉。不过这样的场景在平原上隔十年八年就会出现,古蜀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苦难,倒也没有什么致命影响,水涨往高处去,待水退,他们又重新回到平地耕种。时间就这么一天天,一年年的过着,平原西边和北边因为古蜀人的生活慢慢变得有了些生气。

帝尧十八年,次蛰已年迈,昌螽接替了其父的大部分族内工作,带着族人们围地造田,引水灌溉,选种育种。成都平原从此进入了农业精耕时代,粮食的来源增多,产量也比以前增长了些。粮食对任何时代的人都是极重要极重要的,对古人来说则是命,所以粮食增多,就意味着会有更多新生命诞生,很自然的蚕丛部族人数量在稳步提升,当然,其他氏族人员数量也是在逐渐提升。

帝尧三年至帝尧二十年间,昌螽除了耕田渔猎、找食材做美食之外,其他时间也没闲着,前后娶了四个妻妾,生了好些儿女,端的是羡煞旁人啊!

帝舜十一年,四川盆地龙门山地震带再次活跃了一下,茂汶一带发生了中等烈度的地震,盆地内的地震不像岷江洪水一样年年有,但偶尔的一次地动山摇,也足以吓得古蜀人魂飞魄散,正是因为地震、洪水、山火等自然现象才衍生出种种神话传说,并由此而产生的祭天祭神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对大自然的认知过程就是从朦胧的神话臆测到口头传说传唱,再到理智的客观认知,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四川盆地特有的气候环境、水文和地理因素为后来的古蜀神权文明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帝舜二十二年,昌螽年老,让族长位于其子槐桑,此时昌螽身体还是不错的,早早的撂挑子多半是不想家族事务影响他的胃口。

帝舜二十七年,足足过去五年,昌螽卒于湔山石室,八子五女,儿孙满堂,寿终正寝,实乃有福之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