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著名离婚案件——王太祝生前嫁妇,王安石思想为何如此超然?

 历来现实 2019-11-20

其实王安石这样做的目的,完全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媳好,因为自己的一个神经病儿子,王安石可是为这个儿媳操碎了心。

而王安石为了儿媳后半生的幸福,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儿媳想办法改嫁出去了。

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等等,这里一堆头衔就不多说了,而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自然也是人中龙凤,王雱作为王安石的儿子,仅仅二十三岁就进士及第,被世人称为“小圣人”,家世显赫,又有功名在身,自然是不少大家闺秀心中的理想夫婿人选,于是庞氏便与王雱结婚了。

庞氏姑娘也是名门闺秀,琴棋书画是样样精通,当人们都以为这一对璧人会举案齐眉,白头到老的时候,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婚后的王雱就仿佛换了一个人一般,对自己的妻子是经常没有好脸色,打打骂骂是常有的事情。

当庞氏生下一个儿子的时候,众人以为王雱会看在孩子的面子上,对妻子的态度会有所改善,没想到王雱却觉得这个孩子长得不像他,怀疑妻子不守妇道,更是变本加厉。

要知道在当时王府那样的深宅大院里面,庞氏可谓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和别人行这些苟且之事,况且小孩子长相又没有长开,这个长得不像自己,完全是自己臆想出来的。

王雱就因为自己的怀疑,费劲心思想弄死这个无辜的小孩子,最后这个小孩子还是没逃过厄运,早早夭折。而庞氏自从儿子死后,也是天天以泪洗面。

王安石知道了这件事情,可以说是十分的羞愧,在考虑到儿媳后半生幸福的情况下,王安石果断主张二者离婚。

但是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女子就应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女不嫁二夫”等观念一直被世人视为真理,不允许受到任何挑战。

你若是从夫家出来,再想找个合适的人嫁可就太难了,找的对象不是身体有问题,就是脑袋有问题,再不就是穷困潦倒讨不着媳妇的人。而王安石虽然崇尚儒学,但是他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他还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良知,他考虑到了如果儿媳就这样出了自己的家门,肯定是会受尽人白眼。

所以,他先让儿子儿媳离婚,然后将儿媳收为自己的义女,以自己闺女的身份亲自帮庞氏找一个新的归宿,可以说,王安石在这件事情上已经做得仁义尽至。

这就是很多史书中记载的“王太祝生前嫁妇”。

王安石此举,虽然一开始人们都不能理解,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人们慢慢理解了王安石的苦心,而这个壮举也就成为了口口相传的美谈了。

在那个时代,王安石能有如此胸怀与大义,实在难得。有一句后话,王雱在庞氏走后,居然又写了一首《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诗文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前妻的相思之情。唉,实属是让人搞不懂得“神经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