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 | 岳庆平:项羽及其精神

 圆角望 2019-11-20

文 / 岳庆平

项羽是中国古代“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是气贯长虹、叱咤风云、勇武绝伦、侠骨柔肠的盖世英雄,也是两千多年来广为民间传颂和喜爱的“战神”和“爱神”。项羽祖父项燕是战国末期楚国名将,被秦将王翦所杀。项羽随叔父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后率军灭秦,威震海内。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分封十八诸侯王。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后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亡,年仅31岁。

项羽对自己的评价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七十余战”中最著名的是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巨鹿之战基本消灭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推翻秦朝的基础。彭城之战不仅是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也是中国古代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典范,刘邦数十万军队一败涂地,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在标志楚汉之争结束的垓下之战中,汉军发起战略追击,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击败楚军,开创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有人高度评价项羽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又高度评价司马迁对项羽的记述说:“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司马迁写《史记》,将项羽放入专门记述历代帝王的本纪,也体现了司马迁对项羽的较高评价。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后的“太史公曰”中对项羽进行了一分为二的总结性评价:“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因为项羽性格非常复杂,双重性明显,所以在记述和议论中要真正把握准确比较困难。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第一卷中这样分析项羽:“‘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

项羽最令人伤感的是其身上所体现的悲剧色彩,他是政治和军事上失败的悲剧英雄;项羽最令人敬佩的是其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格,他是精神和道义上成功的盖世英雄。以下主要依据《史记·项羽本纪》,试从勇猛果敢、刚正磊落、仗义重仁、立志献身四方面简要解读项羽精神及其悲剧魅力。

1、勇猛果敢。项羽家族世代为楚将,项羽秉承家族基因,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都畏惧他。项羽曾剑斩会稽郡守殷通之头,殷通左右随从大惊失色,乱作一团,项羽又杀近百人。整个衙门的人都惊慌失措地趴在地上,没有谁敢站起来。项羽在军帐中砍下上将军宋义之头后,向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与齐国阴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死他。”当时众将畏服,没有谁敢反抗,并齐声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现在将军又诛灭乱臣贼子。”随后众将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项羽统率全军渡过漳河,沉掉舟船,破釜砸罐,烧毁营房,携带三天干粮,以此向士兵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无半点退还之意。项羽与秦军交战多次,截断秦军甬道,大败秦军,杀死苏角,活捉王离。当时楚军雄冠诸侯,诸侯援军在巨鹿城下有十多座营寨,没有谁敢出兵。楚军攻打秦军时,诸侯将领们都在壁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杀声震天,无不以一挡十,诸侯军人人颤栗惊恐。项羽打败秦军后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时个个跪行,没有谁敢仰视。项羽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他。所以明代凌约评价项羽说:“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羽救钜鹿,‘诸将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宛然可想见也”。汉军有善骑射的楼烦胡人射杀楚兵多人,项羽大怒而亲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胡人正要射箭,项羽怒目呵叱,楼烦胡人吓得“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项羽在垓下之战前守无不坚,攻无不克,“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项羽在垓下之战后将坐骑送给乌江亭长,手持短兵器交战,一人杀死汉兵数百人,身上也受创十多处。项羽最后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还分成四队向四方冲杀。汉军已重重包围,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斩杀一将。”命令骑兵们四面奔驰而下,约定到山的东边分三处集合。接着项羽大声呼喊奔驰而下,汉军随之涣散,项羽斩杀一员汉将。这时任汉军骑将的赤泉侯追击项羽,项羽怒吼一声,赤泉侯人马俱惊,退避数里。项羽与骑兵们分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项羽在何处,就分三路重新包围。项羽继续奔驰,又斩杀一名汉军都尉和近百名汉兵,楚军仅损失两名骑兵。项羽问骑兵们:“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回答:“正如大王所言。”梁启超指出,项羽“非有绝大之气魄,绝大之胆量,岂能于此四面楚歌之中打开一条血路。”

2、刚正磊落。项羽在鸿门宴上对范增多次目视和举起玉玦暗示默然不应,对樊哙多次不恭的言谈举止宽宏大量,对项伯阻挡项庄欲借舞剑之机刺杀刘邦的行为放任不管,不愿在酒宴上杀刘邦,致使刘邦寻机走脱。气得范增仰天慨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有学者认为,项羽当时不杀刘邦的理由,一是项羽、刘邦“俱北面受命怀王”并“约为兄弟”,弟杀兄则不悌;二是两人曾同在项梁部下,互为战友,故友相杀则不义;三是宴会前曾答应叔父项伯之劝,杀刘邦则失信于叔父;四是项羽认为自己是盖世英雄,应挑战于疆场,宴会谋杀则为耻辱。清代孙原湘《题仲瞿西楚霸王之墓诗后》赞曰:“无心杀季真仁度,并力除秦是本谋。独弃关中酬故将,平分天下与诸侯。”清代佚名《乌江》叹曰:“八千子弟尽成灰,楚图王位任风吹。鸿门舞剑恋旧情,乌江江水逝不骓。”清代蒋仕铨《乌江项王庙》也叹曰:“喑鸣独灭虎狼秦,绝世英雄自有真。俎上肯贻天下笑,座中唯觉沛公亲。”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后来项羽与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属汉国,鸿沟以东属楚国。双方官兵都为休战喊万岁。项羽还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放归汉营,并守约退兵。而刘邦君臣认为这是灭楚良机,又一次背信弃义,毁约突袭楚军。李宗吾先生认为:“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咽鸣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笑!他失败的原因,韩信所说:‘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妇人之仁,是心有所不忍,其病根在心子不黑;匹夫之勇,是受不得气,其病根在脸皮不厚。鸿门之宴,项羽和刘邦,同坐一席,项庄已经把剑取出来了,只要在刘邦的颈上一划,‘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挂出,他偏偏徘徊不忍,竟被刘邦逃走。”也有人认为,项羽光明磊落、“言必行,行必果”的品质使他经常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缺乏“阴谋”并容易“中计”,也使他面对政治上的奸诈之敌常作幼稚的磊落之梦,又以磊落之梦实施军事之策,这是项羽政治和军事上失败的重要原因。

3、仗义重仁。鸿门宴前夜,项伯用“义”说服项羽不击灭刘邦军:刘邦“不先拿下关中,你难道敢进来吗?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灭之,这是不义。不如就此友好地款待刘邦。”项羽许诺。明代赵弼在《雪航肤见》中说:“论项羽获太公、吕后三年,无淫杀之心,闻吾翁即若翁之言,即舍太公,则笃于朋友之义,而先儒不能察。”高起、王陵对刘邦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敢恨敢爱,垓下战败后最挂念的是陪伴自己的美人虞姬,多次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也作诗吟唱:“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羽泪下数行,侍从也都哭泣,不忍抬头观看。项羽还将跟随自己浴血疆场的坐骑送给乌江亭长说:“我知道你是忠厚人,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不忍杀它,送给你吧。”项羽交战中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故人么?”吕马童一看,对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说:“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并封邑万户要买我的头,今日我给你们做件好事吧!”随即自刎而死。于是王翳取下项羽的头,其馀骑兵互相残杀以争夺项王肢体,死数十人,最后四个汉将各得项羽一肢体,这五人都被封侯。宋代刘克庄《杂咏一百首·项羽》赞曰:“顿无英霸气,尚有妇儿仁。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清代蒋仕铨《乌江项王庙》赞曰:“等闲割地分强敌,慷慨将头赠故人。如此杀身犹洒落,怜他功狗与功臣。”

4、立志献身。项羽年少时学习识字、写字,未学好就放弃,学剑术又没学成。项梁很生气。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而要“学万人敌”,即学兵法以指挥千军万马。有人认为,作为世世楚将的贵族后裔,项羽心向军武,立志以武力推翻秦王朝,为家国复仇。项羽23岁时,秦始皇游历会稽,渡过浙江,项梁和项羽一起围着观看。项羽暗指秦始皇说:“他,我们可以取而代之。”吓得项梁急忙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要胡言,会灭族啊!”但项梁也由此更明白项羽胸怀大志,确是奇才。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有逃脱机会,当时乌江亭长停船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土地也有千里,民众几十万,足以称王。现在只有我有船,望大王急速渡江。如汉军到来,则无法走脱。”但项羽视死如归,最终选择献身战场,他笑着说:“天要亡我,我渡江干什么!当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今无一人返回。纵然承蒙江东父老怜爱,以我为王,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即使他们不说,我内心也深感愧疚!”许多人赞美项羽从容自刎是一种人格尊严和魅力,是一种献身和牺牲精神。宋代曹勋《项王歌》赞曰:“提三尺兮臣诸侯,争天下兮裂九州。时不得兮绝淮流,江虽可渡兮吾何求,宁斗死兮羞汉囚!”也有人指出,项羽从容自刎是他不想再以战争来危害中原民众,显示了项羽舍身为民的自觉意图。项羽牺牲自己换来天下一统的局面,是他亡秦后作出的最后一次贡献。

谈论项羽有时不能不提刘邦,古往今来将这两人放在一起比较、议论和研究的成果不计其数,浩如烟海,但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一般谈到两人各自遇到秦始皇同样都是脱口而出的话,大多认为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与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相比,前者更显示出项羽生来号令天下、俯视人寰的英雄本色和气概。而谈到“原来不读书”同样都未受什么文化教育的两人所作的诗,大多认为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与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相比,前者更显示出刘邦追求平定天下、长治久安的政治智慧和远见。有人将刘邦胜项羽与汉代谚语“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联系起来,认为自秦汉以后,“流氓政治”和“阴谋文化”盛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其中的深层原因是值得我们认真探寻的。

本文试从另一个角度对项羽和刘邦稍作比较和议论:清初学者徐乾学在谈到无论是谁,宦海之日终究短暂时说:“做官时少,做人时多;做人时少,做鬼时多。”从中可见,做官与做人相比,做人更为重要;做人与做鬼相比,做鬼更为长久。就做官而言,刘邦比项羽成功,因为平民出身的刘邦最终战胜贵族出身的项羽,登上了皇帝宝座,开创了西汉王朝;就做人而言,项羽比刘邦成功,因为项羽恪守做人底线,经常“仁而爱人”,诚信待人,而刘邦人品确实不好,有时“慢而侮人”,背信弃义;就做鬼而言,项羽更比刘邦成功,因为两千多年来很多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后人修建的项羽庙远多于刘邦庙,后人对项羽的赞扬也远多于对刘邦的赞扬。据《晋书·阮籍传》,阮籍称刘邦为“竖子”:“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唐代宰相李德裕对项羽高度赞扬:“自汤武以干戈创业,后之英雄,莫高项氏。”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称项羽为“人杰”、“鬼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明代赵弼极力为项羽失败辩护:“论羽之才美,亘古无伦,乌江之死,本实天亡,而非羽罪。司马迁、扬雄所论皆谬。”清代沈德潜在评论前人所写比较项羽和刘邦的诗时,很看不起刘邦的人品:“鸿门之遁,为避祸也。推孝惠、鲁元堕地,乞分太公一杯羹,无复人理矣!此诗抑倒沛公,能为项王吐气。”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将项羽和拿破仑并列为“世界之怪杰”:“时势之英雄,固若是其众也,然非吾之所论于项羽、拿破仑也。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敌邦闻之而震魄,妇孺思之而寒胆;百世之下,犹懔懔有生气,岂仅一世之雄哉!是犹其勇之著于外也。若其关系于世界之进退,人类之盛衰,又非一时豪俊、二三学者所可同日而语。虽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钱之势,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谓造时势之英雄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