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月老师|中国古典诗歌的文本解读与审美鉴赏问题线上讲座(文末附答疑)

 长沙7喜 2019-11-20

中国古典诗歌线上讲座 来自立思辰大语文长沙分校 39:03

月老师线上讲座干货分享来啦!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真正领略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北大中文系博士小月老师线上教学,带孩子遨游中国古典诗歌的海洋,再也不用担心诗歌赏析不知道如何下手啦~

小月老师先对新课程改革标准做了详细的解说

01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和鉴赏力。而语文核心素养里面,它有四个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拓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亦包含审美鉴赏部分。

在这种前提下,部编版教材编写体例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上小学古诗文就有129篇,占全部课文的30%,增加了55篇,增幅高达80%。

小学古诗文129篇,占全部课文的30%;增加55篇,增幅高达80%。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学习古诗文,而到了初中,古诗文已经占到了125篇,占全部课文的52.5%,增加了62篇,增幅达51%。

初中古诗文125篇,占全部课文的52.5%。增加62篇,增幅51%。

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领悟,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能够回到文本,以文本为中心,注重学生审美体验与审美感受的培养。今天这次讲座我们就以杜甫的《宿府》诗的意象分析为例,来谈谈如何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问题。

中国古代诗歌的文本解读与审美鉴赏

                        ——杜甫《宿府》诗意象分析

02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我们知道律诗一般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组成,这首诗也是如此。大家可以先简要的看一下这首诗。再看这首诗的时候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你们读完这首诗,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我们一般读完这首诗之后,其实是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比较浓郁的悲凉之感,我们先看这首诗的韵脚,都是以寒、残、难、这样的韵脚,包括里面采用的意象也都是一些比较悲苦的意象,那这首诗为什么会给大家带来如此浓烈的悲的感受呢?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究竟是怎样的境况,让诗人做出如此悲凉的诗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764年秋天,这个时候杜甫离开了他的故园家乡,客居成都,受到当时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的赏识,担任节度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简叫工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在唐代的时候是属于从六品的,相当于是工部下属的某个司的一个副司长,一个副长官这样的一个职位。而从六品其实与杜甫的人生生涯而言,这是杜甫为官的一个巅峰时期。因为杜甫他当过参军,当过左拾遗,这些其实他都是属于七品或者是八品的官职,但是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一个六品官了。而此时这相当于是杜甫为官生涯人生的一个巅峰时期,这个时候诗人是53岁,53岁于杜甫而言它重新入仕,因为杜甫早在公元759年就弃官入川了,他重新入仕,并且是任了他人生当中最高的一个官职。他此时的处境和心绪如何呢?

当杜甫在严武的幕府担任节度参谋的时候,加检校工部员外郎的时候,此时幕府的生活其实颇为严格!因为杜甫每天天刚亮,就要入府办公,到夜晚才能回来,杜甫就把家安在了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所以今天成都有杜甫草堂,也就没有什么觉得奇怪的了,但是他不能每天来回奔波,所以他便长期住在幕府当中。自己一个人独宿幕府,这是其中的一个写作背景,就是他把家安在了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他自己独自住在严武的将军府当中。

另外一点就是当时幕府里面的人事关系,其实颇为复杂,因为这里的文武官员有很多是因为中原变乱,因为安史之乱他们无法生存,而在西蜀勉强可以维持生计,所以他们才来到这里。所以当他们这批官员来到严武的幕府当中之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彼此之间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现有的地位,他们就互相勾结串联。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时候杜甫53岁,一个53岁的老头满天白发,只能穿着比较瘦的工装,在幕府里与这些官员们互相猜疑,互相攻击。杜甫自己是有诗概括过自己当时的处境的,他说幕府的同僚们对杜甫是“当面输心背面笑”,就是他们表面上是称兄道弟,但是背后又极尽嘲笑之能事,所以这个时候杜甫53岁了,他还要与这些幕僚们互相周旋,这是一种怎样的无趣而又伤感的生活?这是第二个这首诗的一个写作背景。

而第三个背景就是杜甫与严武的关系,就是与当时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关系。这是最高长官的一个关系,其实杜甫和严武他们两家是世交,所以杜甫是和严武是至交好友,这个时候耿直的杜甫在处理公事的意见上,但是却常常语严武冲突,使他们两个人之间原本真挚的友谊就受到了影响,这种苦闷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同样做于和杜甫同一个时间点的就是公元764年秋天的《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当中,这首诗其实相当于是杜甫在这种心境下,他给他的好友严武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面杜甫怎么说的呢?

他说自己“胡为来幕下,只合在舟中”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这首诗是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宿府》诗,是作于同一年差不多同一个时间点。就是在这首诗里面,这相当于是杜甫给严武写了一封信,他在这封信里面,他其实是比较直白的传达了自己当时的一个心绪的问题,他就跟严武说,我为什么来到幕下,我就应该在舟中自由自在地做一个闲散之人。

但是现在我既然已经来了,而这种生活其实与我杜甫而言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就是叫做“信然龟触网,直作鸟窥笼。”所以杜甫把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比作是网中之龟,比作是笼中之鸟,既然是这种状态,那杜甫接着就解释,那我为什么仍然来要来到严武的幕下来担任节度参谋,他说叫“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他是为了感激严武的知遇之恩,因而在这首诗的最后,杜甫就请求严武叫“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这是相当于杜甫在跟严武说,你放了我吧,“全物色”,就是你保全我的物的本来的颜色,你让我做我自己,你让我去做我家草塘里的那棵梧桐树吧,梧桐这里的话,我们发现《宿府》这首诗当中也出现了梧桐树这个印象。

所以你结合这一首和《宿府》作于同一年同一个时间点的这首诗,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大概在这个时间段内他的心境如何?这首诗的题目他直接叫“遣闷”,所以他当时是一种内心的一种抑郁,一种苦闷的状态的结合。这时候我们再来看杜甫的《宿府》诗,我们就能够想到“宿府”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浓郁的悲凉之感?因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就和《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一样,它是为何而做的?其实作者诗人他也是为了“遣闷”而作,它是为了排遣苦闷,来写作这首诗的!

具体反映到杜甫的《宿府》这首诗当中,这首诗的首联开篇,他就说叫“清秋幕府井梧寒”。我们会发现诗人一上场,就以凄清、清冷的“清”字来饰“秋”的。用“清”字来修饰秋天,这也是中国文人一贯的一个传统,像柳永的《八声甘州》,它也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像李煜他也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般都是用“清”字来修饰,这里杜甫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啊“自古逢秋悲寂寥”。千古言秋,言秋必悲,悲秋是中国文学当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从楚辞到建安文学及以后的唐诗、宋词、元曲等等,这个主题一直延续着。

像宋玉在《九辩》当中就明确的提出来:“悲哉,秋之为气也!”。柳永《八声甘州》一上来也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包括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这一出里面,他也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们都是要借秋天来渲染一种悲情的效果,包括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

这可能与秋天它自带悲情效果有关系,因为秋天它意味着繁华的消逝。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悲秋的作品,中国文人借秋天往往来表达仕途失意、感时伤怀、去国怀乡、情感落寞等情绪。

像南宋的吴文英,她直接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所以秋天的心又怎能不愁呢?我们看“愁”字是怎么写的,他就是心上面有个秋合成了,就是一个“愁”字,所以千古言秋,言秋必悲。这里面大家可能会说,刘禹锡他的《秋词》里面就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当然刘禹锡是个例外,因为刘禹锡是诗豪。

关于刘禹锡的问题,我们以后再探讨,这里面我们继续来看杜甫他是怎样做的。我说了杜甫一上来,他就用一个凄清的“清”字来修饰秋天,其实于杜甫而言,杜甫也是在千古言秋,言秋必悲,因为杜甫他说自己是“万里悲秋常作客”。“悲秋”是杜甫诗歌当中的一个常见主题,这一主题尤其鉴于他晚年的诗作当中,像《登高》里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向他写《秋兴八首》里“玉露凋伤枫树林”等等都是在悲秋的。

因而与杜甫而言,他写“宿府”他不写“宿”,他一上来就写的是“府”,他写在幕府的那个环境,他设置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在秋天就是“清秋”,而为了加强这种悲秋效果,它其实在首联一上场,他又借助了一个意象来渲染悲秋气氛。这个就是“梧桐”,梧桐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梧桐”何解?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梧桐”最开始它常被用中国文人用来干什么呢?有一句俗话说叫“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所以梧桐树它被中国文人用来是专门用来渲染悲秋气氛的,像南唐后主李煜在《相见欢》当中就说了,“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他也是“春秋”和“梧桐”联用的。像千秋才女李清照,她在《声声慢》当中她也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像现代文学作家丰子恺他就直接写过一篇散文叫《梧桐树》,也详细的解释了,中国文人为什么用“梧桐”来渲染悲秋气氛。

所以“梧桐”意象在中国文人笔下最常用的就是让它来悲秋的。而这里杜甫他说自己是清秋幕府,他说完清秋幕府之后,他为了强化这种清秋这种悲秋的效果,他就借助了“梧桐”这一意象来渲染悲秋气氛,当然这仅仅也只是“梧桐”的一层含义而已,因为“梧桐”意象在中国文化里面它有非常饱满的内涵,它除了用来渲染悲秋气氛之外,它还有什么含义呢?

其实早在庄子《秋水篇》中有一个片段,那个片段里面讲了一个怎样的事情呢,就是说“鹓雏(凤凰)非梧桐不止”,鹓雏鸟其实就是指的是凤凰鸟,所以凤凰鸟它飞啊飞啊,它从南海飞到北海,它一直不停下自己飞翔的脚步,它一直要遇到一棵梧桐树,它才会它下来。因而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就是“凤栖梧桐”,而“凤栖梧桐”意味着什么?

“凤栖梧桐”最表面的意思叫“良禽择木而栖”。而“良禽择木而栖”。我们知道《三国演义》里面“良禽择木而栖”还有很明显的下一句话,叫“贤臣择主而事”。这个时候杜甫住的幕府当中有这么一棵梧桐树,那这棵梧桐树是诗人理想的安身之所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紧接着诗人用一个“寒”字来修饰这种情感,因为他说“清秋幕府井梧寒”。当然如果我们觉得仅凭一个“寒”字不足以传达杜甫的心绪,因为孤证不立,这里我们就可以先存疑。

诗人通过首联第一句它刻画了幕府的“清寒之境”,所以这首诗叫《宿府》,但是他一上来他没有写“宿”,他首先写的是“府”写“府”的氛围,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设置要干什么?它一般是为了要渲染气氛,它要为典型人物的出场做准备的。环境的寒凉是为了烘托心境的悲凉,这个时候我们脑海当中就会有这样一幅画面,“清秋时节,风吹梧桐,瑟瑟作响”,更显秋意寒凉。而此时诗人他离乡背井、独宿江城幕府,他怎么样?

所以我们来看首联的第二句叫“独宿江城蜡炬残”。典型环境的设置要为典型人物的出场做准备了,所以首联的第二句典型人物出场了,这个典型人物他自己独宿江城幕府,江城就是成都,他独宿成都的将军府当中,他在独宿当中他在做什么事情呢?他眼睁睁的看着眼前的烛油如泪,其形渐残?

看到蜡烛,我们又会想起什么?

我们看到蜡烛,我们一般说叫“蜡炬成灰泪始干”,所以这个时候诗人看着蜡烛“烛油如泪,其形渐残”的时候,其实已经说明问题了,他睡着了吗?他肯定没有睡着,因为他睡着了,他不可能看到眼前“烛油如泪,其形渐残”的惨况,所以他就从一个侧面说明诗人是夜不能寐,一种失眠的状态的。所以他自然情难自抑悲从中来,因为他难免会触景生情。

他触了怎样的景?

就是眼前“烛油如泪,其形渐残”的景,他会由自然的衰落,联想到自己又何尝不是其形渐残呢!

我们知道杜甫晚年的人生境遇,他自己晚年的身体状态,他是如何其形渐残的,杜甫其实是有诗说过自己的,后来的生活状态的,他身体状态也是说过的,他说自己叫“百年多病独登台”,此时杜甫的身体状态,当他宿在幕府当中的时候,他其实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所以其形渐残了!因为长期的奔波,杜甫身体“百年多病独登台”,他是有好多种疾病的,包括他有肺病,他有疟疾,他有消渴之症,这是今天说的糖尿病。而此时他又添了一个心病叫“风痹”。他自己有诗说自己,他说自己处于什么身体状态,他叫“右臂偏枯耳伴脓”,就是他的右臂右边这一半的身体其实有一点点偏瘫麻痹的一种状态了,而他的耳朵呢也处于失聪的一个状态。所以他由自然的衰落!联想到自己也是其形渐残的。

因而我们会发现诗人一上来,他本来还只是在说“清秋幕府井梧寒”,他只是在说悲自然景物的秋天,就是秋天的一个氛围,但是你会发现在首联第二句就是首联结束的时候,他已经由悲自然景物之秋开始转而悲自己了,悲自己也是岁月逼人,人生迟暮之秋,所以一上场开篇他就奠定了这首诗悲秋的悲凉的一个基调。

而杜甫在奠定这种悲凉的基调的时候,他其实在首联他重点是借助了两个意象来渲染悲秋气氛的,无论是悲自然景物之秋,还是悲个人遭际,人生身世飘零、岁月逼人,人生迟暮之秋,他共同借用了两个意像,第一个意像就是我们说的“梧桐”,梧桐他特意用一个“寒”字来形容第二个意向就是“残烛”!

而到了颔联的时候,诗人其实接续首联的重点,他开始悲自己人生迟暮之秋了,悲自己身世飘零之秋,而颔联他怎么说的?颔联叫“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堪”。

什么叫永夜?

永夜是一整个晚上,杜甫在这种夜不能寐当中,他听到了什么?

他听到了角声在自言自语的自作悲语,角声彻夜不断,像在自言自语的自作悲语。但是我要问大家,角声它会自作悲语吗?所以这一句其实有时人很明显的主观情绪的投射在内,因为你与其说角声在自作悲语,你不如说是诗人自己在自作。而诗人自己为什么要自作悲语?

为什么要自作悲语?因为刚才我们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他把家安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而他与幕府的同僚们又是“当面输心背面笑”,而他与自己的至交好友严武经常有政见冲突,所以他为什么会自作悲语,因为是无人共语!所以当杜甫看到中天半空之中美好的月色的时候,他思起与家人朋友的分离,他发出了谁堪的喟叹!而月亮又是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典型意象。看到月亮,中国人一般会干什么?中国文人一般会做什么?我们说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以看到月亮、看到中天美好的月色的时候,勾起了诗人思乡怀人的情绪。与杜甫而言,我说了公元764年,他此时是背井离乡客居成都的,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园家乡,这是有事为证的。我们可以结合杜甫这个时间段的别的诗作来看这一点。

在作于《宿府》诗前一年,也就是公元763年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当然这是这首诗的一部分,这首诗也是中学课本里面要学的诗篇,你会发现这首诗你看最后两句,“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他连续出现了四个地点,地点的转换非常频繁,他为什么要如此转换地方呢,其实里面归心似箭的情绪已经包含其中了,他说“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是哪里人?

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属于河南郑州,但是巩县在隋朝和唐朝建制的时候是隶属于洛阳的,所以洛阳是杜甫的第一故乡,所以他说“便下襄阳向洛阳”,他想立马就回到他的故园家乡回到洛阳,但是除了洛阳是杜甫的第一故乡,杜甫生命当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他的第二故乡长安。因为杜甫曾经于公元746年到达长安,他于公元755年离开长安,困顿长安求事长达10年。这10年当中,他在长安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梦想,也有他对未来的憧憬等等,有他的努力,当然还有他的奋斗。从杜甫的自称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杜甫对长安的一个情感。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所以杜甫有个称号叫“杜少陵”而“少陵”是什么意思呢?

“少陵”是长安城南少陵原,杜甫困顿长安时,他就居住在这个地方,所以少陵是一个地方。我们通过杜甫的自称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地方的情感,所以在作于公元766年的《秋兴八首》当中,杜甫一直在传递他对长安的情感,《秋兴八首》也是中学教材里面出现的诗篇。这作于公元766年的《秋兴八首》其一当中,他就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个“故园心”指的是哪里呢?

我们这里先不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紧接着他在《秋兴八首》第二首里面他又说了一句话,叫“夔府孤城落日霞,每依北斗望京华”,而在其四当中,他也说“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这三句诗分别是《秋兴八首》其一,其二,其四当中的诗句,其一当中的“故园”,其二当中的“京华”,其三当中的“故国”,其实都是指同一个地方,就是长安。因为在接下来的其五当中,他就开始回忆长安的宫殿,回忆昆明池水等等,但是于长安城他只能遥望他回不去了。所以他只能“每依北斗望京华”看着京华,看着长安的方向,所以当他客居江成成都幕府,当他看到中天美好月色的时候,他怎能不顿生乡愁?而除了家乡,更重要的是家乡的人让他牵挂不已!

在作于公元759年的《月夜忆舍弟》,当中这首诗也入选了中学教材!

《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月,只有故乡的才是明亮的,才是好看的,所以当他宿在幕府当中,当他看到中天美好月色的时候,他说了“谁看(kān)”了,这个字一定要读第一声,而不是“谁看(kàn)”是“谁看(kān)”,他说了“谁看(kān)”为什么,当然这个“(kān)”还是“(kàn)”的意思。为什么不“看(kàn)”,他为什么要用“谁看(kān)”二字,把中天月色的美好消解于无形?为何不看(kàn)?因为无人共赏,因为无心欣赏,因为月是故乡明,所以颔联诗人就描绘了自己无人共语,无人共赏,无心欣赏的孤独寂寥,他进一步强化了首联的“独宿”,他自然是“沉郁难抑”的。

那颔联除了借助“角声”“月色”“月亮”来渲染这种悲凉之感之外,颔联其实杜甫更是改变了七言律诗的语音结构。杜甫有一句话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知道七言律诗它一般是上四下三,就是前四个字放在一起读,后面三个字放在一起读。但是杜甫在这首诗当中,他为了强化这种悲凉之感,颔联两句,他直接是把单音节词放在中间的,就是他把“悲”他把“好”放在中间就形成了412的语音结构,所以颔联应该怎么读呢?

颔联叫“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这个时候他就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改变七言律诗的语音结构,人为造成顿挫感来加强这种沉郁之气。这首诗也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一个典型代表。当然颔联除了借助月亮这个意象来悲自己的身世飘零之外,刚才颔联我们还分析了角声的,而角声我在分析的时候,其实我只是给大家分析了表面上的那一层意思,就是角声悲自语,它不是角声悲自语,而是诗人主观情绪的投射在内,是诗人自己在自言自语自作悲语。但是事实上,角声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意思?角声是军旅号角声的,军旅号角声彻夜不断,意味着什么?自作悲语的角声从何而来?我们知道尽管“安史之乱”于公元763年就已经平定了,但是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并不意味着唐王朝的乱世就结束了,而是唐王朝后期陷入了藩镇割据,包括吐蕃入侵等更为动乱的一个局面。所以他说“永夜角声,悲自语”,这个时候那个角声不是安史之乱了,而是后面的藩镇割据和吐蕃入侵、少数民族入侵等战乱未熄的局面。

所以“永夜角声”,它又意味着是战乱未息的!这个时候,我们说在首联结束的时候,他由悲自然景物之秋,开始悲个人人生迟暮,身世飘零之秋,但是你会发现,到颔联的时候,诗人进一步升华了,生发了这种悲秋的情绪,这种悲的情绪,因为诗人把小我的悲凉开始上升到国难家仇的高度,他开始悲国家动乱多事之秋了。这也是杜甫为什么会被后世称为“诗圣”的重要原因。杜甫的伟大之处就是他没有沉浸在自我的小我的自怨自艾自我悲鸣当中,而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一直处在一种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心境当中,所以我们看诗的前两联,诗人借助“寒桐”“残烛”“角声”还有“月色”这四个意象,他就组成了一幅悲秋图,在这幅悲秋图当中,他由悲自然景物之秋、触景生情,而悲自己个人身世飘零之秋。但是他又把自身身世飘零的悲苦和时代动乱结合起来,它由悲自然而悲自己再悲家国。

借助意象来悲秋来传递情感,这是杜甫一贯的策略,向他作于公元767年的《登高》一诗,《登高》也是中学课本里面要涉及到的诗篇,《登高》被号称为是杜甫七言律第一,他更是密集利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登高》里首联就直接出现了六个意象,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当然颔联就只有两个意象,但是首联和颔联加起来出现了八个意象。所以杜甫一贯借助意象来悲秋。

在这首诗里面,他是借助“寒桐”“残烛”“角声”还有“月色”四个意象组成了一幅“悲秋图”,正是由于这幅“悲秋图”的存在,这种情感的渲染其实已经很饱满,已经很浓郁了,所以到了颈联和尾联,它才在首联颔联的基础之上,水到渠成的进一步来抒发国家动乱之初,个人身世飘零之秋,但是今天时间关系的话,我就只给大家分析《宿府》这首诗的前两联就是他的首联和颔联这四个意象,就是寒桐、残烛、角声和月色这四个意象。

最后小月老师为我们总结了以下方法

03

我们总结一下,其实我们对这四个意象进行分析的时候,其实重点就是读的是很细的,采用的是“文本细读法”,其实文本细读法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由英国还有美国的一些文学批评家提出来的,当然这是西方的一个文学批评理论,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在中国古代文论当中也明确提出过古诗文的解读法,叫“涵泳与细寻”。

像明清大家王夫之他就说过一句话:“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其实什么叫涵泳呢?就是要我们使劲读书的时候要读进去,像朱熹还有陆九渊像曾国藩他们更强调读书时应该讲究涵泳,就是一定要仔细读,一定要细细读书,读三遍,其义自现。

而“金圣叹”提出过“细寻法”,它就是用细寻的方法来读水浒,来读西厢。他明确的说过读文的话有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揣摩语言,第二个步骤就是要分析结构,就是要分析章法。第三个就是要知人论世,第四个就是要举一反三。

总而言之,文学活动它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的,而古诗文鉴赏的话,我们也要注意这四个维度,要以作品为中心,联系作家,然后知人论世,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鉴赏力。

05

有其他问题还可在公开课上进行面对面交流哦!

立思辰大语文长沙分校

爱上大语文

   做有修养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