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例研修 I “第五届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展示课

 品茗堂 2019-11-22

刘依婷,1980年1月出生,现任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课程部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闵行区自然学科带头人。

曾荣获上海市自然学科教学评选活动一等奖、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现场上课一等奖、2019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教学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上海市小学科学教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闵行区数字化学习项目优秀教师一等奖等。

她在本节课上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依托信息平台系统进行的课堂评价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课堂实录


刘依婷 执教《物体的沉和浮》



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自然》二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第三单元《小帆船》的第一课时,属于《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运动和力”主题的学习内容,对应学习要求为“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本节课学生通过预测、验证等探究过程,发现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感受实验验证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形成勇于质疑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帮助小兔浮起来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通过观看可塑橡皮小船和“蛟龙号”的视频,感受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激发进一步探究物体沉浮奥秘的兴趣。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自然》教材中与“运动和力”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在低年段和中高年段都有呈现,体现科学知识、探究技能的螺旋式上升。

本节课是《小帆船》单元的起始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并对哪些物品能够漂浮起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课时《船的发展》中制作船的材料与本节课大部分能漂浮的材料有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造船的材料和动力在不断发展。

第三课时《制作小帆船》通过小帆船的制作和试航活动,为学生进行沉浮现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物体的沉和浮》这一课为后面两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四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沉与浮》进一步学习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浮力的初步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部分的体积有关,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运动和力相关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简单问题等做好铺垫。

二年级学生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观察到物体的沉浮现象,但他们会凭直觉有一些错误或片面的认知:如沉浮与大小有关、与轻重有关,与材质有关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索世界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去获得新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实践和探索。

虽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做实验有一种本能的喜爱和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年龄小,容易兴奋而注意力分散,导致无法有序实验和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有序实验的习惯是需关注的地方。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学生尝试选择物品帮助小兔过河,激发学生探究物体沉浮现象的兴趣;接着,通过预测、验证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感受实验验证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形成勇于质疑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然后让学生选择物品帮助小兔浮在水面,知道借助一定的材料和方法可使原本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提高动手操作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最后观看可塑橡皮小船和“蛟龙号”的视频,感受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激发进一步探究物体沉浮奥秘的兴趣。

本节课的学习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载体,创造充分的动手和体验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在预测和验证过程中,体会实验验证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增强互相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形成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通过生活实践与自然知识相联系的过程,感悟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预测和验证物体沉浮的活动,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感受实验验证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体会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2.通过帮助小兔过河的活动,知道借助一定的材料和方法可使原本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看可塑橡皮小船和“蛟龙号”的视频,感受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激发进一步探究物体沉浮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难点:小组合作规范有序地开展实验活动。

教学资源

1.学生活动器材:平板电脑、水槽(盛适量水)、钢尺、可塑橡皮、金属勺、蛋挞托、泡沫板、木板、金属盒、空瓶、小兔玩偶、抹布等。

2.教师端平板电脑、课件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测、验证和记录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二是借助一定的材料和方法使原本下沉的物体浮上来。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

一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从给出的物品列表中选择可以帮助小兔浮在水面过河的物体,引发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思考,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初步的推测,认为有些物体会上浮,有些物体会下沉,从而引入新课《物体的沉和浮》;

二是“探究物体沉浮”,通过猜一猜、做一做、讲一讲,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物体的沉浮现象,再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最后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思考的问题,提高科学表达的能力。在学生争论和思考过程中,养成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体会实验验证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三是“帮助小兔浮起来”,通过选一选、做一做、讲一讲,在探究物体沉浮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先选择自己认为可以帮助小兔浮起来的物体,再尝试做一做,观察自己选择的物体能否成功解决问题,然后讲一讲,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拓展视频,激发兴趣”,通过观看“可沉可浮的可塑橡皮”和“可沉可浮的蛟龙号”两个拓展视频,引发进一步探究沉浮奥秘的兴趣。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方法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猜想验证欲望:教师创设“帮助小兔过河”情境,让学生从物体列表中选择可以帮助小兔浮起来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且趣味性十足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发学生开展合理猜想。

方法二:精心设计体验材料,开发学生猜想验证潜力:教师选择和提供足够的合理的材料,让学生在体验中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帮助和引导,再充分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可以极大地开发学生的猜想验证的思维能力。

方法三:精心设计交流环节,提高学生质疑反思能力:猜一猜、做一做、讲一讲,其中讲一讲贯穿了整个活动始终。猜一猜环节需要口头表达出自己的推测,并对其他人的推测做出合理的质疑;做一做环节在小组活动中,发现验证结果与推测不一致,与小组同伴交流发现和想法;最后讲一讲环节,将小组活动结果向全班分享,小组间的不同发现必然又再次引发质疑和反思,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前概念、完善和建构新概念。

方法四:精心设计课堂板书,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课堂信息化的板书中,设计了三个空白的框,分别标注“沉”、“浮”和“?”。在学生的推测以及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来进行“板书”。“板书”是灵动的生成的,是完全源自学生的,是在不断修正中的。这样的动态生成的“板书”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前概念、建构新概念。

方法五:巧用信息交互平台,协助学生汇总数据:在课堂中汇总所有学生的数据其实是较有难度的,特别是大班额,而利用信息交互平台,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来记录猜一猜、做一做以及帮助小兔过河的结果,每个小组的学生端数据全部自动上传到教师端,除了可以分组查看外,还可以对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和分类,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低年段学生小组合作规范有序地开展实验活动。

方法一:划分区域开展活动:自然专用教室划分为两大区域——讨论区和实验区。其中实验区是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的主要区域,本节课的两个实验活动都在此区域开展。区域的划分,让学生更专注地实验,也更专注地讨论,不同类型的活动互不干扰。

方法二:儿歌评价指导活动:这节课前后一共有三次要求的指导,包括日常自然课的常规指导和进行不同实验活动的具体指导。这些要求的指导均以韵律儿歌的形式展现,朗朗上口、童趣生动、言简意赅、易于操作和理解。同时活动指导与评价一一对应,学生根据指导要求进行自评,获得星星奖励,真正实现评价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节课的设计努力体现以下三个特色:

1.亲历猜想验证,建构科学概念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验证,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本节课让学生亲历猜想验证的过程,学生从已知的概念出发,根据现有的经验进行推测,接着教师提供丰富具体的材料让学生开展实验验证活动。学生在猜想和验证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关注材料选择,鼓励质疑反思

实验材料是学生开展科学活动的基础,合适的材料是顺利进行实验活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它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这节课中,教师对教材中的材料进行了以下改进:增加蛋挞托、金属喜糖盒,学生不同放置的方式(正放、侧放、倒放)会导致沉浮结果不一致;将普通橡皮改为可塑橡皮,学生改变橡皮的形状会导致沉浮结果不一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蛋挞托却无法帮助小兔上浮……材料的选择让学生实验的过程不同、结果不同、发现不同,课堂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会引发学生的质疑、争论和思考,大胆质疑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此过程中逐步的养成。

3.巧用儿歌评价,明确活动要求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融入韵律儿歌式的评价。儿歌式的评价要求,朗朗上口、童趣生动、言简意赅。年段低的学生对形象生动、韵律感强的语言更容易接受,如“认真听、有序做、大胆说、勤思考”,“轮流操作,不争不抢;轻轻摆放,多次实验;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结束,整理材料”。利用儿歌评价,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活动的具体要求,学生主动为学习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体现“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

教学流程

1

教学流程图

2

流程图说明

  • 情景 推测与思考

从给出的物品列表中选择可以帮助小兔浮在水面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物体沉哪些物体浮,并通过交流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 活动Ⅰ 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通过猜一猜、做一做、讲一讲,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物体的沉浮现象,再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最后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提高科学表达的能力,体会实验验证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 活动Ⅱ 帮助小兔浮起来

通过选一选、做一做、讲一讲,在探究物体沉浮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先选择自己认为可以帮助小兔浮起来的物体,再尝试做一做,观察自己选择的物体能否成功解决问题,最后讲一讲,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发现和思考,知道借助一定的材料和方法可使原本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活动Ⅲ 知识拓展

通过观看“可沉可浮的可塑橡皮”和“可沉可浮的蛟龙号”两个拓展视频,引发进一步探究沉浮奥秘的兴趣。

3

教学主要环节

本节课可分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推测、实验、观察、交流。在猜想、验证物体沉浮情况的过程中,小组合作,推测、实验、观察、交流,得出结论。

第二环节,推测、实验、观察、交流。在帮助小兔浮起来的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推测、实验、观察,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活动Ⅰ: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情景导入

猜测:哪些物体可以帮助小兔过河?

揭题:物体的沉和浮

2.猜想与验证: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小组活动:猜想并将猜想记录在平板上。

交流:预测结果。

小组活动:实验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平板上。

交流:交流实验结果。

3.交流与分析:推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4.结论:不同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出示各种不同的物体图片。

*提出问题“如何帮助不会游泳的小兔安全过河?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

*界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提出问题: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组织学生交流预测,鼓励表达不同的想法。

*结合评价单,指导实验要求

*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大胆质疑。


活动Ⅱ:帮助小兔浮起来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讨论与选择:帮助小兔浮起的物体。

2.实验与观察:用所选择的物品尝试帮助小兔浮起,记录实验现象。

3.交流并展示:小组实验中的发现。

*布置小任务,指导具体活动要求。

*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发现,要使下沉的物体漂浮可以借助一定的材料和方法。

活动Ⅲ:知识拓展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1.观看视频:“可沉可浮的可塑橡皮”和“可沉可浮的蛟龙号”。

2.交流与思考:为什么可沉又可浮?

*播放视频。

*组织交流。

板书设计

活动任务单设计

活动评价单设计

学生自评表

                       活动要求
达成情况
              轮流操作,不争不抢
    ☆
              轻轻摆放,如实记录
    ☆
              实验结束,整理材料
    ☆

教师评价表

                    活动要求
达成情况
                       认真听
    ☆
                       有序做
    ☆
                       大胆说
    ☆
                       勤思考
    ☆


说课及互动

文字-刘依婷

编辑-王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