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想知道生活的意义?哲学家们才不会轻易告诉你 | 知书

 阳光每天都是新的 2019-11-22

2019-11-21 20:35

《思想者》 罗丹

今天是世界哲学日。2000多年前,当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被问起“何事最难?”他答道:“认识你自己。”这句回答是第欧根尼的记载,也是刻在德尔斐神庙里的神谕,是千百年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思索其意义的终极问题。哲思永恒,我们也一直在求索“意义”的路上,对广袤的宇宙如此,对眼前的生活也如此。

不过,生活的意义问题不是那种需要或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但你可以从中看出自己正扮演着何种特定的角色,有着哪些合理的期待——你对它的看法从多方面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走向。

比如,你抱着生活就是“狗咬狗”和“人人为我”的态度去经商或上学,那么你就会把所有人都当作自己的威胁和对手;你不会做到完全诚实,而且无论如何都不会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人们会逐渐觉察到你的竞争敌意,开始不信任你,甚至会偶尔用一些让你恼火的行为来检验你的意图。于是,你不久就将发现自己的确身处一个“狗咬狗”的气氛中——这种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你自己造出来的。

所以生活意义的问题并非只是发现的问题,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活动。你自己的哲学仅仅在部分程度上是对你已有世界观的表述和澄清,因为你所提出的哲学也将为这种世界观的形成助一臂之力。

这里有一张清单,可以让你清楚地看到哲学家们关于生活的迥异看法。

生活是受苦

加缪

法国哲学家加缪曾提到过西西弗斯的故事,他把石头滚上山,换来的只不过是石头又重新滚落。我们有时看到生活正是一遍遍地重复,最终什么也没有增加。

你争取高中文凭是为了上大学,是为了拿到学士学位,为了进医学院,为了拿到硕士学位,为了实习,为了学习外科,为了动手术,为了过你在高中时梦想的生活,但你那时年纪已经很大,工作太忙,以致不能享受它了。

叔本华

伟大的悲观主义者叔本华也认为生活是受苦,我们的欲望终将是非理性的和无果的。他认为,出路在于通过审美的沉思冥想或禁欲的自我否定达到一种超然状态。

[法]阿尔贝·加缪 《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 杜小真、顾嘉琛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加缪认为西西弗斯的任务具有荒谬性,但他的生活还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以一种蔑视反抗着自己的命运。他曾说:“为了改变自然的冷漠,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苦难阻止我把阳光下和历史中的一切都想象为美好的,而阳光使我懂得历史并非一切。”光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为什么活着——他对人生提出的问题和思考,震动着无数人的心灵。

生活是一场悲剧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但这个事实往往会被忽视,死亡会被看成一件倒霉事、通往来生的路或最终的灾难。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看得少一些戏剧性,视之为《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或《浮士德》的稍逊一些的版本,那么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悲剧的一些关键要素(某些悲惨的缺陷、判断的错误、严重的矛盾等),它们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直到最后与死亡同归于寂。

悲剧隐喻把生活变成了一个严肃的、不愉快的过程,尽管偶尔也会碰上一些快乐的事情,但生活终将有一个不可抗拒的悲惨结局。在这种观点看来,活得好意味着把一个人的悲剧角色扮演好——英雄式地承受它,也许时而孤独地发出几声哀鸣。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悲剧的诞生》 周国平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年4月

正如没有人比叔本华更配得上“悲观”这个词,同样没有人比尼采更贴近“悲剧”。《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是尼采哲学的诞生地,他提出日神和酒神二元艺术冲动学说,还对以苏格拉底科学乐观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作出了批判,以此发端,开始了其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开创同时也是颠覆之旅。

生活是一场喜剧

“生活是一个玩笑。”也许并非如此,但相对于把生活当作悲剧,这样想或许能使人重新振作起来。长期以来,笑作为生活中的一个要素,甚至是作为好生活所特有的要素,是备受忽视的。

伊拉斯谟

16世纪的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Erasmus)写了本有关人类生活的非常深刻的书,名曰《愚人颂》,即是对人的愚蠢进行颂扬。尼采所虚构的先知查拉图斯特拉被(他的动物朋友)教诲不要太过严肃,要享受欢笑与无常。

无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更多地使用一些幽默,但不是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电影已经提供得够多了),而是用在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上,用在我们审视自己弱点和不足的方式上。

[英]奥斯卡·王尔德 《王尔德喜剧》 余光中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3月

把“段子手鼻祖”王尔德丢进一群真正的哲学家中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他可是那个说着“我如此聪明,以至于有时我正在说的话,我自己一个词儿都听不懂”的王尔德啊。他一生写过不少戏剧,本书由余光中翻译的作品集,收录了《理想丈夫》《不可儿戏》《不要紧的女人》《温夫人的扇子》四出喜剧,尽显王尔德的锦心妙口。

生活是一种疾病

如果说把生活看作悲剧还有某种庄严意味的话,那么把生活当成疾病就很悲惨了。

美国新弗洛伊德派哲学家诺尔曼·布朗说“人是一种疾病”。但“疾病”首先就预设了“健康”,对于那些认同这一隐喻的人来说,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堤: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是不朽吗?是像蚂蚁那样高的社会生产率吗?纯粹的快乐?丝毫不含敌意的绵绵爱情?这些当然都令人向往,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它们的生活就是一种疾病。

然而,我们今天的大部分语言都受到了这类“健康”隐喻的感染。透过这种健康隐喻来看,生活本身必定像是一种致命的疾病,至少最终是这样,因为它似乎无药可救。

[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 王建军、张祥龙译 商务印书馆 2012年4月

如果想要了解“疾病”的隐喻,可以看看这本副标题为《为了使人受教益和得醒悟而做的基督教心理学解说》的书,这是克尔凯郭尔最看重的作品之一,他试图通过与黑格尔不同的方式来揭示人的真实经验,并在此层面上讨论个体生存状态中的绝望形态、罪与信仰之关系以及如何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信仰。

生活是欲望

希腊寓言中,众神罚坦塔罗斯永世被捆在一串葡葡的不远处,他老想去接近它,却总是无法得到。这个故事的近代版本是浮士德,近代的一些最伟大的剧作都是因他而写的,其中包括歌德的《浮士德》。

歌德

浮士德为了他的欲望而活着,当一个欲望被满足时,它马上就会被另一个欲望所替代。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无休止的欲望。一个只求“挣钱能够养家糊口”的人最后会发现,他其实还想要更多的东西,于是这又成了新的生活目标,直到它被满足为止;但到时又不够了,他发现自己还想要更多的东西,于是只好这样无止境地走下去。

这并不是说生活就是受挫,因为这些欲望通常都能得到满足,而是说生活就是永无休止的欲望,人不可能最终获得满足。正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才赋予了生活以意义,没有欲望便是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美]柯克·华莱士·约翰逊 《遇见天堂鸟:一段避不开的人类欲望史》 韩雪译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年8月

这是一本非虚构纪实的文学作品,但不妨碍书中处处透出的哲思与对人性的深刻“反省”。故事讲述了一位音乐家用007的方式从自然历史博物馆偷走了价值数百万的珍奇鸟皮,从而勾起了博物学家华莱士150年前的一段南美-马来群岛探险之旅,这不仅仅是一起博物馆盗窃案,还是一部进化论的发展史,约翰逊用一场真实犯罪的探险之旅,讲述“人类想要占有自然之美的无可否认的欲望,用令人着迷的手法审视痴迷、贪婪与正义”。

生活是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指,即使对一个人自身没有任何好处,也要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有些人认为他们身处地球,就是要帮助那些处境不如他们的人。这种生活观有着非常确定的使命感,对于成功、失败以及应当怎样行事也有着相当明确的看法。

对于某些人来说,利他主义的生活一定是单向的。他们帮助别人是为了赋予自己的生活以意义,他们并不期待能够换回什么;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利他主义的生活是一个普遍的理想,他们希望有朝一日,每个人都会无私地帮助其他所有人。

[美]克里斯托弗·博姆 《道德的起源——美德、利他和羞耻的演化》 贾拥民、傅瑞蓉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关于利他主义与人类道德的关系,在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博姆这本书中得以明示。他将整个道德演化的自然历史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道德意识是怎样诞生,并最终将人类引向良知的过程。博姆推测,人类的道德乃是伴随着狩猎大型猎物演化而来,个体为了在群体中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道德意识是一个复杂的防御机制,在采猎社会,生存的本质归结为一点:不合作,即死亡。

生活是艺术

蒙克笔下的尼采

“把你的生活当作一件艺术品去过。”尼采写道。他所认为生活是一件像雕塑那样的艺术品,人的生活就是为自己打磨出一个形体,“塑造性格”,发展出所谓“风格”那样的东西。

艺术家经常把生活的使命感简单地描述为“创造”,但在他们看来,创造活动本身与他们的努力结果是同等重要的。大致说来,这种看法就是主张要活得漂亮,即使无法做到,也至少要活出风格,活出“格调”。由是观之,生活应被当成一件艺术品来评价——或令人感动、激动人心、设计合理、富有戏剧性、色彩斑斓,或粗俗不堪、冥顽不化、让人留不下记忆。

[法]伊波利特·丹纳 《艺术哲学》 傅雷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艺术哲学》是法国文艺理论巨匠伊波利特·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洋洋洒洒近四十万字,实则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揭示出艺术的本源是什么。

生活是一场游戏

如果生活是一场游戏,那么它就不会被严肃地对待。游戏是一种自足的活动,它的意义在于玩本身——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去玩。

有些游戏仅仅是为了消遣,有些游戏是为了证明你的优越(摔跤),另有一些则是为了消磨时间(单人纸牌);有些游戏则具交际性(桥牌),有些则是有意制造紧张(下髙赌注的扑克游戏);有些旨在伤害对手(拳击),有些则是为了帮助别人(比如借助游戏来资助慈善事业,看看谁能为了同一目标筹款最多)。

[德]赫尔曼·黑塞 《玻璃球游戏》 张佩芬译 99读书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年6月

赫尔曼·黑塞就曾用他富有深刻洞察力的笔触描述了一个未来的“游戏世界”——玻璃球游戏成了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精神财富,玻璃球大师克内希特不满足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决定来到现实中,试图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

另一方面,有些哲学家也认为,语言、经济学和哲学本身都是游戏,认为生活是场游戏,是要用一种特殊的眼光对其进行考察,避免把它看得太过严肃,同时也是为了强调一些东西,比如对规则的遵守、“生活要精彩”、享受生活、要尽力争取成功等。

当然,这份关于生活看法的哲学清单并不完整,也许你自有一套,而正是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决定了我们在其中所能发现的意义。

[美]罗伯特·所罗门 / 凯思林·希金斯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张卜天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本文主要内容选自《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内容有所改动,编 / 俎燚楠,审 / 任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