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岁少年雄主,几乎一统中原,39岁却惨死儿子手中,遗憾谢幕

 智博星影音 2019-11-23

作者|李夫子说史

古语有云:乱世出英雄。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每逢乱世都涌现出无数为后人称赞的英雄豪杰,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有春秋五霸、有战国七雄、更有诸子百家。再比如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更是涌现出了一批牛人,而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替最频繁的时期,在这期间也涌现了很多的枭雄、豪杰,其中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拓跋珪”就是佼佼者!

拓跋珪的一生极富传奇,身为“代国”皇室后裔的他,在16岁时便重建了被前秦所灭的“代国”,从而光复祖宗基业。后来他将国号改为“魏”,励精图治,不断开疆拓土,使北魏一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为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拓跋珪的功业很少有人能提及,但是他的谢幕方式同样堪称离奇,竟然被亲生儿子所杀,那么拓跋珪为何死于逆子之手?这其中有哪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今天就看李夫子来跟大家聊一聊。

话说拓跋珪一共有10个儿子,其中有两位不幸早逝了。在剩下这8个里面,最年长的是齐王“拓跋嗣”,他17岁那年被父亲册立为太子,按理说这是每位皇子都想得到的位置吧。但是当太子这事如果是处在拓跋珪统治时的北魏,那可真不知道是喜还是悲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说到拓跋珪在登基之后创立了一个残酷的制度——“子贵母死”!相信大家一听大概就明白这个制度是怎么回事了,要立哪个儿子做太子,那太子的生母就必须被处死,所以当时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就这么的被皇上赐死了,拓跋嗣当然很伤心,他爹拓跋珪却说“过去,汉武帝准备立他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而杀死了他的母亲,为的就是不让妇人以后参与国家大事,导致外戚乱政啊。你理当继承皇统,所以我才效法于汉武帝,这都是为你做长久的考虑。”

可当儿子的根本不想要这种考虑啊,他日日夜夜地哭。拓跋珪见儿子不成气,顿时大怒,他觉得自己也是为拓跋氏的江山着想,有什么错?拓跋嗣见老爹要翻脸,便听从身边人的建议,先离开皇宫到外面避避风头。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拓跋嗣出宫后,他爹就将目光放在了次子拓跋绍的身上。要说这个次子啊,《魏书·清河王绍传》说他“凶狠险悖,不遵教训。好轻游里巷,劫剥行人,斫射犬豕,以为戏乐!”翻译过来就是说他天性残忍,也不听话。平日里就喜欢走街串巷,以打劫剥削路人、砍射猪狗为乐趣。拓跋珪对这个儿子是毫无办法,虽然少不了打骂,但是都不起什么作用!

在公元409年10月的某一天,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不小心犯了错,拓跋珪一怒之下将她囚禁在宫中,还下令要杀了她,但是因为天太晚了就没有处决,这让贺夫人抓住了时机,赶紧暗中派人,告诉儿子快来救他,救母亲的大事当然耽误不得,当天晚上拓跋绍就和自己的心腹谋划营救方案,这时拓跋绍有了个念头,这个爹本来就对他总是打骂,现在如果进宫救出母亲,怕是也没好果子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拓跋绍当晚带着部下,趁天黑跳墙入宫,又一路摸到了天安殿,也就是拓跋珪的寝宫,当时拓跋珪正在睡梦之中,身边也没有几个人,当有人发现拓跋绍准备行刺时,吓得大喊:“陛下快闪,有贼!”拓跋珪这才惊醒,想要防卫反击,一摸弓箭腰刀却都不在身边。只见拓跋绍手起刀落,拓跋珪惨叫一声,倒地而亡,时年39岁……

一代开国之君就这样惨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中。故事说到这,各位小伙伴可能认为拓跋绍杀父夺位,顺理成章当上了新任魏君啊!别急,别忘了还有个在宫外流浪的太子拓跋嗣,他听说了这场叛乱后,就带兵入宫平息了叛乱,皇宫卫士抓住了弟弟拓跋绍,押送给他。杀了父亲的弟弟,当然下场也只有死。于是他下令杀死了拓跋绍母子,随后顺利继承皇位,成为北魏王朝第2位皇帝,年号“永兴”!好在拓跋嗣继位后颇有作为,使北魏再度步入正轨。

这就是拓跋氏父子三人相爱相杀的故事,只不过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杀了,所以做人不要太暴躁,有话好好说嘛,也不至于死在亲儿子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