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成年人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借助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做工作计划,陈述工作项目,理清工作思路。其实思维导图对孩子的学习及逻辑思维的锻炼也有很大帮助。具体该怎么用呢?有兴趣的爸爸妈妈可以参考下本篇文章的内容。 视野 🌏 全文共4216字,阅读时间13分钟 🌿🎨🌏 01 思维导图给我和孩子带来的帮助 💃场景一:英语背诵困难 女儿今年9月刚升入小学三年级,班上的英语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孩子们可以脱稿完整讲述一个英文故事。我和孩子爸爸在充分考虑孩子英文水平的基础上,上网找到了一个简短的英文小故事“Three Good Friends”。并把这个故事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写在白纸上,让孩子拿着背诵。 我们陪着她一遍一遍读,一遍一遍复述。但孩子始终背得吭吭巴巴,经常想不起下一句是什么。女儿有点泄气,我和她爸爸的耐心也在慢慢耗尽。 女儿3岁开始就喜欢在纸上涂鸦,那个时候给她讲完绘本,我会问孩子这本书讲了个什么故事呀?女儿眨眨眼睛,坐到自己的书桌前,在一张白纸上画下一幅又一副涂鸦,然后指着画面用断断续续又稚嫩的语言向我讲述她理解的故事内容。 让我惊奇的是,孩子的语言描述并不精准,但对故事内容的表达却基本完整。后来我才知道女儿当时已经在不自觉中运用了思维导图的理念。 我想现在也一样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女儿记忆英文故事内容。我对她说,你不是喜欢画画吗?可以试着把故事分解成不同的场景画下来,然后给每一幅画配上英文解释说明,这样就相当于你自己做了一篇小小的英文漫画故事了。孩子一听立马来了兴致。 10多分钟孩子就把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画成了几幅简陋的小画,又用剪刀把她爸爸写好的中英文剪成一条一条的纸条。孩子把匹配的中英文描述粘在相符的图画右边,上面是英文条,下面粘中文条。“中英对照漫画故事”做好后,女儿一脸满足。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我让她把自己做的英文漫画故事讲一遍给我和她爸爸听。刚开始孩子还有点犹疑一边讲一边瞟几眼自己画得纸稿。两三遍以后,就完全可以脱稿流利讲述了。女儿高兴地说,讲得时候脑子里像有电影在播放,讲完一个画面马上有下一个画面进来,太好记忆了。 💃场景二:写作文逻辑混乱 女儿的语文学习也碰到一个小麻烦。作文写得不好。我跟女儿的老师交流了一下,很多刚开始学写作文的小朋友貌似都有逻辑混乱的问题,经常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用老师的话说就是记流水账。:) 比如前段时间,孩子家庭作业要写一篇作文记录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女儿想写我们家喂养的两条金鱼。照旧记流水账作文出炉:家里有两条金鱼好喜欢,早上起来看鱼,喂鱼食,下午放学回来看鱼游来游去真可爱,给鱼换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怎么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作文思路呢? 我又想到了思维导图的方法。 我教孩子每篇作文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者说主题,作文内容就是对主题的具体阐述。如果想不清楚可以在写作文之前先画棵树。用树根标识作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大树的每一支树干用来记录支撑、完善中心思想的具体内容。写作文的时候对照“树状图”,就不用担心写得漫无边际了。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女儿用这个方法重新梳理了作文思路: 主题(树根):我喜欢家里的两条小金鱼。 内容(树干): 我给它们取名字 我逗它们玩儿 红红生病了,我照顾它 红红康复了又跟斑斑游来游去,我很高兴。 孩子按照这个思路重新写了一篇作文得到了语文老师的5星鼓励。女儿高兴极了,对我说,写作文也不是很难嘛。接下来的日子,她就把这个方法一次一次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我发现她写作的效率和思维都有了较大进步。 其实,在上面两个帮助孩子学习的场景中都用到了思维导图(Thinking Map)的理念,我越来越相信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孩子记忆、理解、并建立清晰逻辑思维的方法。 02 思维导图的意义与模式 💡思维导图是什么呢? 思维导图(Thinking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它简单却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为什么思维导图这么有用呢? 因为它切合人类大脑的思考方式。 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是放射性思考。每一种进入大脑的信息,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个关节点。 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思维导图之所以这么有用就是因为它完全符合人类大脑的思考方式。 💡思维导图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帮助呢? 1、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我记得女儿有一次放学回家特别高兴地告诉我说,老师今天教了一个记忆英文单词“children”的方法“吃棒棒糖的人”。“chi”对应“吃”,“l”对应棒棒糖,“d”对应“的”,“ren”对应人,合起来children就是吃棒棒糖的人。女儿说大家一下就记住children该怎么写了。 确实,这种生动有趣的方法比反复抄写,字母诵忆更能让孩子印象深刻而不会忘记。常规的反复诵忆正经、严肃,而思维导图形象、生动、有趣。如果再加上画画、拼贴、符号等元素,孩子既体会到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2、让孩子的逻辑思维更缜密。在孩子阅读和表达的过程中,逻辑思维十分重要。比如阅读一个故事或一本书籍,理解一部电影,都可以让孩子用多种不同的思维导图,对同一个故事、书籍、电影进行反复解构。 这样孩子很容易理解创作者在创作时的逻辑思路是怎样进行的,进而可以把学到的这套逻辑思路熟练用到自己表达(说话或写作)的场景中去。 💡思维导图有哪些常见的模式呢? 1、圆圈图(Circle Map)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圆圈图由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圈组成,里面写主题,外面自由发挥,想到什么填什么,文字、图片都可以。圆圈图能极大地丰富孩子的联想思维,发散思维。 2、泡泡图(Bubble Map)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泡泡图由中间的一个泡泡和外面的多个泡泡组成。中间的泡泡可以描述事物的主题,外面的泡泡与中间的泡泡直线相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中间事物的属性。泡泡图能帮助孩子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一件事物。 是不是觉得圆圈图和泡泡图有点相似了?好像这两种模式的思维导图都是对中间一个主题事物的阐述。 其实了,圆圈图的外层范围广泛、没有限制,思维十分自由。针对中间的主题,所有联想到的事物都可以写在外面的圆圈,这类思维导图比较适合低幼孩子的心智发育阶段,像3岁前的孩子思维天马行空,用圆圈图就比较适合。 而泡泡图适合已具备一定认知水平的孩子,可以针对主题事物的特性做有限的描述和联想。 3、流程图(Flow Map)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流程图是用来弄清事物的先后顺序,首先在空白出填写好主题,从第一个小方框开始描绘完这个事情的每一步,再用箭头将这些步骤连接起来。流程图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认清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 4、括号图(Brace Map)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括号图用来表达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由一个大括号与小括号组成。在左边写上主题,之后填写每个部分的细节。这样可以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展示的一目了然。 5、树状图(Tree Map)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树状图用来做归纳和分类,由一个个级别组成,像一棵树的伸展,主题是树根,树杈和枝叶代表着具体内容。树状图特别适合用来帮助孩子理解阅读内容和作文训练,既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逻辑思维,也有利于孩子自己建立清晰的表达思维。 如果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括号图和树状图好像有点相似。只不过括号图是向右扩展,而树状图是向下扩展。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括号图是用来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树状图是用于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分组。 03 思维导图的使用与挑战 💡如何在生活中带领孩子使用思维导图呢? 虽然思维导图各有不同的类型和作用,但针对一个事物却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模式帮助孩子消化好的内容。前不久我就用思维导图的理念和女儿一起解构了一部动画片《冰雪奇缘》,可以给有兴趣的爸爸妈妈参考一下。 1、用圆圈图洞察主题并作联想 当我和孩子在回忆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就问女儿《冰雪奇缘》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了? 女儿就回忆出了一个关键词:友情(仅仅是孩子自己的理解)。 于是我再问她,看到这个词你想到电影里的什么呢? 女儿说:“艾莎、安娜、克里斯、雪宝。” 简单的问答就帮助孩子回忆出了电影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人物。 我再问她,如果不限制电影,看到友情你会想到什么?女儿立马给我列举出了班上的几个好友名字,还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她们之间的故事。从电影到生活实际,孩子的类比思维、联想思维不断得到了发展。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2、用泡泡图理解事物、人物特性 我问女儿,看到安娜你想到了什么? 女儿回答,爱,勇敢,乐观,坚强。 我接着发问:电影里的什么情节可以展现安娜的“爱,勇敢,乐观和坚强”呢? 孩子开始仔细回忆电影中涉及到该人物的具体场景,从而对这个人物有了更全面、丰满的认知。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其实这里可以更进一步结合树状图来指导孩子构思人物写作。比如,我对女儿说,如果要你写一篇介绍安娜的文章,你想怎么写呢?女儿用树状图建了一个思维流程: 主题(树根):安娜是一个让我敬佩的人。 内容(树干):① 心中有爱;② 很勇敢;③ 很乐观;④ 很坚强。 爸爸妈妈在指导孩子运用思维导图的时候完全可以视不同目的交叉使用不同种类的思维导图。用泡泡图帮助孩子加强对事物认识的丰满性和深刻性,再用树状图让孩子把自己的理解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细节丰盛地输出来。 3、用括号图帮孩子关注细节 括号图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孩子观察能力的方法。比如我让孩子描述一下雪宝是由什么组成的?看看孩子的关注点在哪里。 女儿回答:头、五官、四肢、身体。而另外一个年龄较小的孩子(大概3岁左右,正好在我们家玩)则回答:红萝卜、树枝、小草、扣子。这个真的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事物的关注点完全不一样。 我接着问女儿,你觉得头、五官、四肢、身体加起来就完全等于人了吗? 女儿回答,不是。因为很多动物也有头、五官、四肢和身体。 那么人由哪些部分组成呢?女儿开始思考人的特有属性。其实这个部分用泡泡图也能很好的表述事物的特征。再次证明思维导图是可以综合运用的。 4、用树状图帮助孩子分类 针对《冰雪奇缘》的电影,我对女儿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喜欢的人物和不喜欢的人物分别是哪些?为什么呢? ![]()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分类问题,比如如果以颜色为分类标准,那么黑色的小猫和黑色的小鸟就是同类。但是如果以生活的空间分类,小猫就和长颈鹿是同类,因为它们都生活在陆地,而小鸟和老鹰是一类,它们都生活在天空。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分类结果。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什么A和B在同一个类别下面,这样可以增加孩子思维的深度。 5、用流程图理解事物发展的顺序 流程图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事物发展的顺序,从而可以更好地复述出来。 ![]()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但孩子除了理解电影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如果能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就更好了。所以我用其他问题继续引导女儿: 艾莎刚开始生活在皇宫,后来为什么走了? 艾莎除了离开生活的国家还有其他选择吗? 如果你是艾莎,你会怎么做了? 设置问题的关键既要帮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电影内容,又可以引导孩子代入角色独立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建立有自我倾向的选择。通过这个过程,我们不仅帮助孩子完完整整地把一部好电影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还做了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 💡运用思维导图有什么挑战呢? 思维导图的好处我们都知道了,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记忆内容,并学习到创作者的逻辑思维过程。让孩子将好东西“吃”进去,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当孩子阅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学习一个新事物,很容易被内容本身的逻辑关系带着走。记住了知识,也能按照内容的逻辑讲述。但在输出的时候却难于输出新的知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运用思维导图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一个挑战了。在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点的重组和巩固,让孩子跳出既定的框架去思考,重新看待知识的线索,也许就是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当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不用太在意思维导图画的是否好看、内容是否足够详尽,而是能否引导孩子进入独立思考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