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蜀史说 卷四•柏灌卷之 柏灌篇

 cdnwpu2018 2019-11-25

柏灌篇

生卒年 公元前2071~~2001

柏灌 生于公元前2071年,柏皇氏后裔,杜仲女婿,性谦而多识。柏皇氏一族自颛顼时代起就断断续续来到四川盆地,已在盆地呆了二百余年。柏皇氏一族因善于学习总结、精于耕植和家禽驯养,如驯养野鸡、野鸭、鸿雁、野兔、野猪等等,渐渐发展成为盆地内仅次于蚕丛部的大氏族。

自三星堆坊市建立,柏氏一族在物资交换中获益良多,氏族愈发壮大。柏灌做了蚕丛部族长之后,基本沿袭了槐桑建立的家族管理制度,柏氏族人也慢慢的介入到原来蚕丛部的大管事和小管事之位。柏灌并没有对原来的蚕丛部有多少改动,只是根据情况需要,让有能力的族人介入到相关的管事位置,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农作物的耕种和培植上。成都平原经过经过几百年的垦荒和耕植,农耕渐渐从粗耕向精耕过渡,虽不再是野蛮耕种,但谷物种类的选种、育种、栽培和灌溉等尚不成熟。柏灌把族内事物做好相应的人员安排后,自己带头下到地里田间,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根据农作物在不同时节的表现,总结出相应的农作物成长规律并做相应的梳理。为了发现更多的农作物品种,柏灌带着族人一起到山里寻找植株,发现好的品种就移植到田地上进行栽培观察。不论是可以食用植物,还是可用于制作农具和搭棚建屋子的植物,都移植到田地里进行栽培和育种。若在山里碰到野物,如野鸡野兔等,则捕获回来驯化饲养。

柏灌及其后人移植回来的好些植物后来成了中药材,比如:川芎、麦冬、白芍、丹参、附子等等,他们对这些植物仔细分辨和尝试后,发现有些植物可缓解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曾一度作为辅材直接食用。四川盆地处在亚热带和温带区间,气候湿润山林遍地,非常适合动物的生息、繁衍和活动,诸如乳齿象、双角犀、巨猿、大小熊猫、熊、鬣狗、野猪、貘等等,在蚕丛时代主要以躲避这些大型动物为主,柏灌时代则进行了有选择性的驯化。野猪就是柏灌在山里寻食材药材的时候发现的,众人合力把野猪抓回来后,经过几十年或许更长时间的驯化,慢慢成为盆地内常见的黑猪。黑猪,这个猪种直到七八十年代都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猪种。

此时盆地内的粮食作物主要有野生稻(籼稻)、大麦、苎麻、粟、黍、菽等,因为盆地气候多雨潮湿,大麦和粟在盆地内长势不好,黍的产量也不高,菽虽然品种多,有毛豆和黄豆等,但产量也比较低。柏氏族人经过多年的观察和选择,最后选了野生稻为平原主要种植的农作物。野生稻还是昌意到昭曲一带发现古彝(夷)人在种植,学习了种植之法后北传进的成都平原的。野生稻特点:植株较高,茎秆较弱,叶片淡绿且宽,耐湿耐热耐强光,但不耐寒,谷粒细长扁平,直链淀粉含量高,粘稠度低。柏灌和族人们把野生稻作为了重点培植对象,他们在今天的蒲阳河一带专门找易于灌溉耕种的地方静心培育。野生稻植株高,秆高超过1米,抗倒伏能力比较差。野生稻原始的生存环境周边是有其他杂草辅助撑着的,加之野生稻结实率低,倒伏的情况才不那么明显。在柏灌这里,野生稻成了宝贝疙瘩,他见不得杂草抢了野生稻的阳光,将其拔的干干净净。

问题来了,野生稻失去辅助支撑,且结实率高,一遇到起大风或涨大水,就易成片的倒伏。柏灌他们倒也不气馁,倒伏了就给扶起来嘛,可扶起来还会再倒下去!这可难到了柏灌及其族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对比,细心的柏灌发现野生稻倒伏少是因为旁边有辅助杂草支撑,于是他灵光凸显领着族人们在野生稻刚结子的时候找来木棍把野生稻给捆起来。这样做的效果虽还不错,不过劳动量实在是太大,刚开始还能坚持,但做了几年后发现木棍也时有折断倒伏,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这可难住了柏灌他们,一年又一年的苦心琢磨,他们发现对野生稻影响最大的不是大水而是大风,一旦起大风,野生稻杆弱,上重下轻才会成片的倒伏。

又一个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柏灌找来族人们商议,看有什么办法可以抗倒伏。

柏灌叹曰:“风起则伏,何以止风?”

族人们面面相觑,嘟嘟囔囔曰:“风神司风,尔等奈何!”

说完大眼瞪小眼,无计可施,柏灌见状,深深叹息了一声,独自出了屋,到田间地头瞎逛。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自古以来农耕都是看天吃饭,风调雨顺收成就好,遇到天旱洪涝,收成堪忧。这边柏灌在田间地头苦思对策,头染白霜,那边三星堆坊市倒是做的有声有色,交易往来是越来越频繁。自西而来的古羌人越来越多,他们带来许多特色物资,如罽、毡、氂、毦、还有茂汶一带的羌药,如羌活、川贝母、红景天、红豆杉、黄芪、党参、甘松等等,在坊市里很是活跃。蚕丛氏也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纺织优势,拿出精良的麻布匹、锦、绣等纺织品,柏氏则有各种各样的家禽和农副产品,如筐罗,还有平原上其他部族和南下北上的古彝带来很多手工制品及药材,比如汉源的花椒、天全的川牛膝、古彝部带来的三七、天麻、茯苓等等和各种生活用具、手工制品等等。

唯一不方便的就是道路艰辛,日升而出,日落难回,尽管蚕丛部一直致力于道路的整修以改善交通,但是远古时代的人力缺乏,工具几乎都是木制石制的,仅靠肩挑背抬和双手双脚,这样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此时修路开道注定漫长而艰辛。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古蜀人也是明白的,只是他们此时唯一可以依靠的唯有双脚,只有靠双脚,一步步把路踩出来。蚕丛后期起,坊市里面越来越频繁的药材交易和使用,给成都平原的古蜀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药补食材乃至专门治愈疾病的药材。药材慢慢从食材中分离出来促进了古蜀人对药材的认识、采集和制作。

秋风徐徐,又一个收获季。柏灌整日在田间地头和山林里穿行,他渐渐发现一个现象,在开阔地风很大但入了山林风势就会小许多,山林里的花花草草虽然也有歪歪倒倒,却没倒下。柏灌顿时眼前一亮,对,大树可以阻风,要是我们在平地上种上大树这样的话,是不是也可以延缓风势呢?欣喜的柏灌赶紧回族内把这个情况给大家说。

柏灌急曰:“树可缓风之势也!”

族人们听闻,开始有点茫然,片刻后曰:“实也,然树何处寻?何以徙?”

在大家都沉默不言的压抑氛围中,柏灌曰:“徙而种之,何如?”

“何种?”

“吾族之神,柏也”

“何寻!”

“地之东北”

族人们虽觉事情麻烦,但关乎生计,于是诺诺曰:“善。”

四川柏树多是侧叶柏,幼树生长速度稍快,2年可长一米左右,成年慢一点,从幼树成长到成年树,需时长达60~70年,成活时间很长,几百年上千年的柏树都是有的,如剑阁柏已有2000多年的树龄。成年的柏木,高可达30米以上,胸径可达2米,树皮淡灰褐色,裂成窄长条片,枝细长下垂,叶呈鳞状分布。盆地内主要在海拔1600米以下,喜温暖湿润的土壤地带,尤其在石灰岩山地钙质土上生长良好。在四川北部嘉陵江流域、渠江流域及其支流两岸山地就有成片的柏木。那个时候盆地的柏树分布比较分散,但非常丰富,在绵阳中江、三台一带就有许多,这里距离柏氏一族居住地不远,比较方便移植和培育。

好歹有了个想法,柏灌和族人们也是说种就种,选苗—挖坑—填土—浇水—育苗,然后就瞅着树苗嗖嗖长?怎么会这么快!柏灌领着族人一年又一年的将移回来的小树苗栽种在开阔地上,并用树苗做田地的分割线,将开垦出的天地分成一小片一小片,这样方便天地分配和管理。一棵又一棵,一年又一年,平原北部越来越多的柏树被精心呵护着,慢慢成长着。

柏灌辛勤一生的工作结晶,就是以柏树为界的田地成片成片的分布在成都平原北部,何其漂亮!因为柏灌及族人坚持不懈的观察、努力和实践,野生稻的倒伏情况大大好转,稻谷的产量提高许多。远古时期,第一生产力曰人力,二曰人力,三还曰人力。有了粮食这种赖以为生的生存资源,氏族必会繁盛,族人数量也肯定越来越兴盛。其他氏族见到柏灌氏的做法有效的提高了粮食产量,纷纷效仿,一时间,成都平原北部和西部以柏树、桉树、灌木乃至竹林为界开荒垦田,煞是壮观!在盆地内杂交稻推广之前,四川的粮食产量一直比较低,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儿。

历史上的“柏灌们”终其一生对野生稻培育和种植,贡献是何其的卓越,谢谢你们!

公元前2001年,柏灌,卒,终年70岁。在其去世后,柏氏族人们为表达对他的思念,在他的石棺里放满了柏芽。直到今天,四川盆地内有老人去世,好些地方都有在木棺里放柏芽的习俗。

柏灌之子柏鸷在父亲开始去撬柏树苗的时候,柏灌就把族长之位交给他了,不过他不太乐意去撬树苗,他对鸭子河沱江流域的飞鸟和四时变化很感兴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