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道破中药的本质

 醉牛988 2019-11-26
中药是什么?有人觉得是自然界的一些植物,有人认为是治病救人的一种手段,还有人把当成中医的一种象征。祝世讷教授深入探究中医学基本原理,从4点为我们讲述了中药之奥秘。

中药是中医的重大发明。其发明包括两大层次:一是发现和使用了一万多种自然药物;二是对这些自然药物进行了中医开发,把中医原理贯彻于中药,成为中药原理,使自然药物中医化,变成“中医之药”(已非“中国之药”,白马非马),这是中医之于中药的真正发明所在。

1.自然药物的中医化

发现自然药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制毒药以供医事”,“制”才是真正的技术发明所在。中医对自然药物之“制”,在于将其变得能供中医之“医事”,即为辨证论治为主轴的医事所用。为此,选择和开发了其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咸甘苦辛)、升降浮沉、归经等药性(而不是别的,如化学成分和化学作用)。这是按中医原理对自然药物的性效进行的选择和开发,是将自然药物的中医化。用与不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中医化与否的关键,是中药与自然药物的区别。抹杀或弃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就把中药去中医化,变成与中医无关的自然药物了。

2.药证对应

“药证对应”是自然药物中医化的核心,是中药的首要中医原理,是中医之于中药的首要发明。中医对中药的开发使用不是任意和随便的,而是按中医临床防治的需要,按中医的基本原理来开发和使用的。之所以开发和使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根据辨证论治的需要。因为所辨治的病证有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才选择和开发了对这些病证有调理作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这些药性的本质是药证对应,是中医化的药性,是中医的药理,是中医原理在中药的贯彻。丢掉药证对应,就丢掉了中药作为中医之药的灵魂。

3.生态药性

中医开发使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的自然生态药性,是中医之于中药的又一发明。与西医把自然药物化学化、成分化开发迥异,中医是为调理人的生命运动,而在人的生态系统内开发和使用的中药所固有的生态药性。中医在此的发明点主要有五:①自然药性。所选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药物的自然本态属性,不是人为加工改造或制造的,是在同一生态系统内,以中药的生态药性来调理人的自然生态失常。②效应药性。中医对中药药性的认定和使用,根据的不是实验室的实验结果,而是“愈疾之功,非疾不能以知之”,是根据临床用药的治疗效应。药与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大都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中间包含若干复杂的中介转化环节,没有西药那样的特异性。③生态作用。中药的作用有些是化学的,但多数情况下比化学作用复杂得多,是对人的生命运动的生态性调理。解表、清热、祛湿、泻下、安神、开窍、理气、理血、补益、消导等,是比化学作用复杂得多的生态调理效应。④整体药性。中医开发的中药药性,属于中药的整体层次,不可分离提纯为其成分药性(寒素、热素、温素、凉素等)。中药药性又源于和从属于其生态系统(包括天时、地气、阴阳等),用药也是用其生态系统特性,不可分离提纯。⑤加工炮制。为调整和优化中药的药性,发明了加工炮制技术,有修制(净化、粉碎、切制等)、水制(润、漂、水飞等)、火制(炒、炙、煅、煨等)、水火共制(煮、蒸淬等),以及发酵、发芽、制霜、制曲等。这是对中药的生态整体药性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其更加精准和优化。

4.非特异功效

把中医治疗学的治本原理贯彻到中药研究中,开发使用中药的非特异功效,是中医之于中药的更深发明。

西医药强调特异功效,中医药迥异,中药功效主要或本质上是非特异的,突出者有三。①非对抗调理。与西药的对抗治疗不同,中药是对失调的矛盾关系进行调理,基本法则是调理气机、燮理阴阳、扶正祛邪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药治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是针对病机的调理。通过治本,调理病机,收到“一推其本,诸证悉除”之效。②中介转化奏效。许多中药的疗效是通过中介环节的转化而产生的。已知的如经体内微生态系统的转化而生效;由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二次产物发挥疗效;推动体内的器官或功能过程发生变化而产生效应等。③推动人的自主调理。以中药药性作用于人的生生之气而生效,或推动和发挥自主调理机制而生效。“气虚者宜参,则人之气易生,而人参非即气也;阴虚者宜地,服地则人之阴易生,而熟地非即阴也。善调理者,不过用药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