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天一阁觅踪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乘371路公交,从宁大站到天一阁站。一下公交,烈日炎炎的天变了,灰蒙蒙的云层厚厚的,屏蔽了太阳,还挟带着丝丝细风,酷夏能有如此凉凉爽爽,上天不薄。想想,比余秋雨第一次来天一阁幸运多了,他来时,大雨如注,天一阁的积水有半膝盖高。我站在马路边,对面不远处的一排建筑与周围高楼大厦显得极不协调,矮矮的、灰蒙蒙的,倒与头顶的云层很协调。这是天一阁?欣慰之余疑惑着,问问路人,很肯定的回答我是天一阁。

昨天,宁大的江老师打了我好几次电话,问我明天大概几点会到。我问在甬读书、回家度假的儿子,“宁波与温州有什么不一样?”儿子说,“宁波有海,温州也有,宁波有山,温州也有。”“那天一阁呢?”儿子则答,“余秋雨先生说,‘论时间长短,天一阁是中国第一,也是亚洲第一。由于意大利有两座文艺复兴时期的藏书楼也保存下来,比它早了一些,因此它属于世界第三。’而我们温州就没有了。”我陷入沉思,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这么会使天一阁成为中国第一?一女子为了天一阁的藏书为什么会抑郁而亡?偷儿潜入天一阁,为什么竟使天一阁的珍贵藏书损失上半……天一阁留给我的谜团太多。上午提早到宁大报到后,即刻头顶烈日往天一阁赶。

走近一看,裸砖砌成的围墙,单一的烟灰色透露出明清建筑的历史沧桑。我细细的观瞻天一阁大门门柱上的一副楹联,楹联是用钟鼎文写的,很难认,“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上联道明天一阁藏书历史深远,下联的南雷是指清代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浙江余姚人黄宗羲,推开天一阁的第一人。

天一阁至今四百余年,历经十数代人,围绕“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制定一整套管理藏书的规矩,如,以“温良恭俭让”“日月龙星辰”、“仁义礼智信”、“官商角徵羽”等作为类目进行分类排架;所有书橱的木质都精挑细选,无异味、无生虫,并且每个书橱的中间和底部都放有芸草和英石用以防虫和吸湿;立下“烟酒切忌登楼”、“书不可分”、“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等规定,若有违,则处以不得参加祭祖,甚至永远逐出族门。

对于如此严格的收藏规矩,范氏后人曾疑惑,这么多的藏书终年锁在藏书楼里,有用吗?终于有一天,这扇门被黄宗羲打开。按照族规,弟兄们商量时,一致同意他上楼。黄宗羲在天一阁完成了一系列的有关天一阁藏书的研究,使天一阁名声远播。范氏后代也因此得以解开对于长期只藏不用的困惑。此后,范家商定,允许重量级的学问家登楼看书。

进大门便是一小院落,院子正中是一尊范钦的青铜坐像,从右侧一小门进去,就走进了范钦当年活动的空间。东明草堂、范氏故居、范氏余屋、司马第、尊经阁和天一阁等6处属范钦私产,其余区域的园林、院宅皆为后来归并增加看点罢了。作为一个为官多年的兵部右侍郎这样的大官,只有这么一个区区小院,足见为藏书耗资匪小。

范钦,号东明。他的藏书最早从童年开始,早年的藏书安置在东明草堂。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任湖广随州知州,迁工部员外郎,后外调江西、广西、福建、陕西、河南为官,官至兵部右侍郎。嘉靖三十九年(1560)回乡归隐。为官每至一地,便广搜图书,或抄或购或获赠。随着藏书的增加,东明草堂已无法安放,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建藏书楼“天一阁”。    

东明草堂不远处就是范氏故居。在范氏故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二男一女分家主题塑像。据了解,活到八十高龄的范钦把大儿子范大冲和二儿媳妇(二儿子已亡故)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老人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大儿子范大冲放弃白银,愿意继承藏书楼,担负起沉重的金钱负担与历史传承。

故居庭院不大,花木也不多,几棵桂花、几棵瘦竹。范氏庭院里的门都很小,只有通常的房门那么大,这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极强,只要有道小小的门她就前行、绵延并发展着。

跨过这道小门,出现在面前的是一个不大且精致的庭院,庭院内一幢坐北朝南二层小楼,整个建筑占地不足300平方米,这就是天一阁,一座很普通的明代建筑。楼上一通间,楼下有六间房,木结构,砖墙瓦盖,前后通窗。值得一提的,范氏对这座建筑的防火非常用心,取名上有“天一生水”之意,在天一阁面前几步远建有一池塘和一座很精致的园林,池塘的水与外界水系相通,一旦有火,取水方便。天一阁的六一建筑形式得到清代皇帝乾隆的赞许,他为了收藏《四库全书》在全国建造了七个藏书楼,均仿照天一阁。

站在天一阁的门前,令人感慨的是,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无情,藏书楼没有毁于天灾,却数次遭遇人祸。一次是乾隆皇帝组织编撰《四库全书》,下旨在全国征缴包括藏书楼在内的所有私家藏书。天一阁挑选了600多种重量级的藏书送到紫禁城,只可惜四库全书编成后这些藏书无一返还。更为可恨的是,民国三年(1914)一个叫薛继渭的小偷在上海不法书商的挑唆下,从天一阁的屋顶挖洞入室,白天睡觉,晚上偷书,连续数日,盗走天一阁一半以上的藏书,直至流落到上海市场才被发现,可书已毁。

令人更加感慨的,是女书痴钱绣芸。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内侄女钱绣芸,酷爱诗书,听到天一阁有数万卷藏书,欣喜之余,为求得有登阁读书的机会,托太守为媒,嫁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为妻。婚后,钱绣芸对范秀才提出要上天一阁看书,但终因族规严格未能上楼一步。听闻天一阁用芸草防蛀,钱绣芸于是绣制了近百幅芸草的刺绣后郁郁而终,她死前央求夫君,“君如怜妾,死葬阁之左近,妾瞑目矣!”在天一阁的对面园林里,我找到一块形似女子的石头,是后人为了纪念钱绣芸而摆放的,至于坟墓,就无处䅲考了。

走出范钦居住范围,便是后人建设的庭园,有麻将陈列馆、秦氏支祠等等。在游人如织的喧闹中,感觉到范钦、范大冲、钱绣芸似乎就在我的身边,温暖又可爱。天一阁也渐渐地高大起来,没了矮矮的、灰蒙蒙的模样。我默默的想着,过去藏书、读书不易,是为无书。现在读书不易,是为无心读书。

关联阅读

行走丨宁波行

文学院丨《宁波旧影》见证百年沧桑

行走丨那一场西湖里的无边沉醉

行走丨九月微晨(外二首)

特稿丨烟雨西湖:无处安放的美

行走丨印象杭州西湖

行走丨曲水鱼台独自倚

行走丨扩塘山岛的手摇渡

行走丨一个女子的丽江

行走丨高原之上(四章)

行走丨远方的城市

行走丨西塘(组诗)

行走丨 壶说

行走丨这一城

行走丨泸沽湖

行走丨清欢时光

行走丨风门古径

行走丨彼岸(外二首)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