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渠今生!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下第一渠郑国渠

 零壹贰012 2019-11-29

古渠今生!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下第一渠郑国渠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古老灌溉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自2014年以来,经由各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推荐和国际评委会的评审,全球共有74处古代灌溉工程被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中中国17处灌溉工程被成功收录。每一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活生生的实证,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呈现出来,为当今和未来的人们生动地再现出曾经的历史。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67届执行理事会上,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的郑国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郑国渠位于陕西省的关中平原中部,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深远影响的灌溉工程,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无坝引水灌溉工程之一。

古渠今生!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下第一渠郑国渠

泾惠渠枢纽

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它的建成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在中国最强盛的朝代唐朝,郑国渠支撑了长安京畿地区大部分粮食供给。在两千二百多年时间长河中,郑国渠多次重修,名称也几经更改。1932年重修后称泾惠渠,沿用至今。人们将不同时期的工程统称郑国渠或引泾灌区,它是中国中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最重要的灌溉工程。

古渠今生!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下第一渠郑国渠

泾惠渠总干石渠二号洞

郑国渠的水源来自泾河,这是一条含沙量大,河床地质构造破碎的河流。两千多年的演变,河床不断下切,郑国渠引水枢纽随之数次上移。郑国渠最早的引水口在泾河出峡谷的泾阳县王桥镇;200多年后引水口上移了1.3公里,称作“白渠”;又经800多年,公元11世纪时渠首已经上移到泾河峡谷段;14世纪时再次上移990米,并开凿隧洞输水,同时汇集山泉水,工程历时18年,但由于水源不畅,灌区范围缩小约30%。直到1932年,在时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的李仪祉先生主持下,在泾河上筑坝,重修引泾灌渠,称为“泾惠渠”。两千多年来,泾河河床下切近20米,引泾灌渠渠首上移约5公里。

古渠今生!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下第一渠郑国渠

渠道

古代郑国渠曾经是国家管理的灌溉工程。唐代中央政府颁布的水利法规《水部式》及《唐六典》,有很多专门针对郑国渠的条款,其中的灌溉用水分配规则,以及灌溉用水优先于水磨坊运行等规定,已经体现出水权的意识。引泾灌区能够持续两千多年,与严格的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古渠今生!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下第一渠郑国渠

郑国渠口处的泾河河道

泾河流经黄土高原,俗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实测年均输沙量2.65亿吨,洪水最高含沙量达1040千克每立方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河流泥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淤灌肥田。郑国渠因地制宜,引泾河高含沙量的水,通过淤灌来改良盐碱地。2000年前汉代司马迁记载郑国渠“用注填阏治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而彼时的灌区民众有“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之师,亿万之口”的歌谣,传诵着灌溉给它们带来的富庶。正是郑国渠使关中八百里秦川地区成为古代中国的粮仓。

目前,泾惠渠引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灌排渠系包括总干渠1条、分干渠5条,总长92.324公里;支渠、分支渠25条,长度336.21公里;斗渠593条,长度1477.5公里;干支渠上控制工程1984座。这些工程设施构成有机整体,保证了灌区旱涝无虞。目前灌区范围涉及6个区县、48个乡镇共118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45万亩。编辑/赵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