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评孩子,千万别触碰这三条底线

 天天快乐者 2019-11-29

文:新父母讲师团CC

还记得在《爸爸去哪儿》第一集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郭涛六岁的儿子石头在一天里犯下了几个错误,先是中午吃面条时把汤洒到衣服上,晚上又把水洒到被子上,郭涛对他一通训斥,甚至把石头推出门外大声说道:“你要是不想参加节目,现在就可以走了!”石头听了后满脸通红,一声不吭。

后来,在节目的“真心话”环节中,节目组问石头对爸爸的感觉是怎样时,他说:爸爸凶的时候就是不爱我。

就像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说的: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并往往会触碰批评教育孩子时需要避免的底线。


01

批评孩子,千万别触碰这三条底线

孩子犯错,父母批评,本是一件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但很多家长容易忽略批评教育孩子时需要避免的三条底线。

对人不对事

批评孩子的时候,父母本身是带有情绪的,而不注意把控自己情绪的父母,就往往很容易变成“对人不对事”。

例如有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候,如果孩子很难明白家长的讲解,结果家长生气了,说“你有没有长脑的,像个笨猪一样......”

这件事中,对事而言,是家长辅导孩子作业,孩子却一直不会做,没有掌握其中的知识。对人而言,则是家长针对孩子整个人格等方面进行批评、否定。

对人不对事的批评,是家长把个人情绪释放在批评孩子的言论上,甚至使用带有辱骂人格性质的语言去批评孩子,这种是很容易给孩子带来自尊心上的伤害,让孩子形成自卑心理。

不注意时间、场合

英国一个著名教育家曾说:“父母越不宣扬孩子的过错,孩子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如果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很多家长会不分时间、场合对孩子进行批评。

有一天坐地铁时,遇到一位母亲在地铁里教育自己的孩子。

大概情况是孩子出现上课走神等课堂纪律不好的表现,导致被老师批评,结果这位母亲在地铁里直接对孩子进行教育。

经过了好几个站,这位母亲依然滔滔不绝地批评、教育孩子。

孩子一副情绪低落的样子,然后央求他妈妈说“我以后会认真听课了,你回家再说吧。”

具有多年幼儿教育经验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李小冰建议,当众批评的方式尽量少用,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情绪,尽量以正面表扬为主。

推开、拒绝孩子

在《小欢喜》里,童文洁因为恨铁不成钢,对儿子劈头盖脸一顿狂骂:

“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我为什么要生你啊。你说你,天天学习学习不灵,打架打架门儿清。你说你对得起我吗?妈妈高三那年,妈妈怎么跟你讲的?”

从这番话里可以感受出来,她正在推开孩子。

这从本质上也表明了家长对孩子的不接纳。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并且是不完美的。

对于犯错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真心实意的接纳和心平气和的帮助,而不是推开和拒绝。

02

批评教育孩子其实有技巧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可见批评也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我们家长学习和领会的。那么,什么样的批评教育最有效果呢?

批评时注意言词的把控

父母要明白,批评并非责罚、辱骂。

例如上述谈到的辅导孩子作业的情况,哪怕题目再简单,孩子思维转不过来,家长也要适当引导,指出存在的问题,就事论事,而不是对孩子带有言语攻击的辱骂。

先接纳再批评

如果无法接纳孩子的缺点或者错误,父母的批评就难以避免带有对孩子的排斥情绪。

例如孩子期中考试没考好,家长先不要着急批评孩子,而是要先接受这个事实,询问孩子考差了的原因,再对孩子考差的事情进行分析、指导、教育。

“低声”批评更有效

家长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批评注意时间和场合

英国凯特王妃的妹妹结婚时,小王子乔治和小公主夏洛特一起做花童,乔治调皮,蹦跳着去踩新娘的婚纱。

据说,凯特王妃并没有当众训斥乔治,而是把乔治带到一个角落里,严肃地批评了他。

每个孩子从“自我意识”形成开始,便开始慢慢懂得什么叫“自尊”,在成长过程中,无比期待成人的理解和尊重。

所以批评孩子的时候,注意时间、场合才能更好地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俗话有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的言语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得不好,就会不小心变成伤人的武器。

家长们,批评孩子前,请“三思而后行”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