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心理学上,为什么我们在吃肉(等同于动物尸体)时没有恶心感?

 坚持最后5分钟 2019-11-30

问题:

在心理学上,为什么我们在吃肉(等同于动物尸体)时没有恶心感?

回答:

我是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在自然进化中,我们会发现和人类一样的杂食性动物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分布范围广,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因地制宜的寻找到可以替代的食物来延续生命。而单一食性的动物,它们往往会受限于食物的分布区域,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出现大量灭绝。人类不仅杂食,而且利用了火和工具,将食物链进一步扩大,从而将人类基因的轨迹繁衍遍布全球。恩格斯就曾经说过:“请素食主义者先生们原谅,如果不吃肉,人是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相信生物进化论的科学家们,能够更好的解释这句话的由来。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集体潜意识。

这是深植于我们的心灵深处的原始本能,由人类祖先在进化的过程中,集体经验所产生的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低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它在个体一生中从未被意识到,是经由人类遗传基因代代相传来的。所以,当一个人饥饿的时候,他就会本能的产生对食物的欲望,而这些欲望中就已经包括了对甜的、荤的、香的等的味觉向往。这是我们的原始老祖宗在几百万年以前传递给我们的讯号,没有为什么,只有本能。

接下来再介绍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心锚”。

它是条件反射的一种形式,指在内心中将某种情绪与某个行为或情境建立了链接,当这个行为或情境再次出现时,就会条件反射的产生对应的某种情绪。比如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等。

为什么要介绍“心锚”呢?因为“尸体”这个情境会令人条件反射的产生“恶心感”。记得有一次请外国友人吃上海本帮菜,出于中方人士的口味习惯,我们点了一份“草头圈子”。席间,外国友人饶有兴趣地品尝了浓油赤酱的“圈子”,一边品味一边问:“What’s this?”我们坦诚地用百度翻译写上“猪大肠”翻给他看。瞬间,他的笑容凝固了,我想大概是出于礼貌,他硬生生地将这口圈子咽了下去,迅速地抿了一口酒,鼓囊了一句:“It's amazing!”之后就再也不敢乱碰他不认识的菜了。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心锚”的条件反射与本能反应的前后差别。

本能是无需学习生来就具备的非条件反射,而心锚是后天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所以,恶心感的产生在我们的大脑中是经过了“吃肉=吃动物尸体”这样的后天学习,压制住了本能的欲望,而形成的更高级的精神品味。也所以,大多数饮食男女对于我们惯常吃的肉类不会有恶心感。(但有些暗黑料理的肉类只怕想象一下都会恶心吧!可是依旧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是美味……)

作者简介

于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咨询领域:情绪困扰、人际交往、职场压力、个人成长、儿童青少年成长困惑等。善于通过聆听、叙事等互动模式,协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内心,发掘自身的资源与力量。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