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天心悸容易犯,艾灸缓解的6个方法!

 一水易人 2019-11-30
心悸,又名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 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 类症状。心悸的发生常因惊恐、劳累而 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 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怔忡多伴惊 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忡。心悸是心脏科常见病证,临床较为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甶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 心神动摇,导致心中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 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忧思过度,劳伤心 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 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 心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 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 均可发为本病。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 分为如下6种证型。
1.心胆气虚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若心胆气 虚,则心无所主,胆无所依,因此本型患 者发病时常因惊恐而发,一般除心悸外兼
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且舌淡苔薄,脉 细弦。
2. 心脾两虚,脾统血,脾虚血少不能 养心,则心中悸动,因此本症患者除心悸 外尚可见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 等症状,且舌淡,脉细弱。
3. 阴虚火旺,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多则阴水不济,上扰于心,因此本症患者除心悸外兼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腰酸耳 鸣,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
4. 心阳不振,阳气不足不能温阳心脉也可诱发心悸,本症特点除心悸,动则为 甚外,同时兼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 胖大而淡,脉细沉。
5. 水气凌心,体内水气太过,往往上 犯于心,抑制心阳而发心悸,因此本型除心悸外兼见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弦滑。
6. 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心脉瘀阻, '不通则痛' 因此患者除心悸外兼见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晐痰,舌黯,脉 沉细或有结代。
【辨证灸治】
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 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 作,或数日1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 出现晕厥。灸法治疗本病当以补益气血, 调理阴阳为主,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
(一) 心胆气虚
此型患者一般常感心悸不宁,且善惊易 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同时 多伴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 数或细弦,治疗此型当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为主。
【施灸穴位】
主穴:内关、通里、胆俞、心俞
配穴:食少纳呆加三阴交。
(二) 心脾两虚
此型患者临床表现一般为心悸气短,头 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 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 脉细弱,治疗此型当以补血养心,益气安 神为主。
【施灸穴位】
主穴:巨阙、神门、心俞、脾俞
配穴:纳呆食少加中脘;腹胀便溏加天枢。
(三) 阴虚火旺
此型患者常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 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 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 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治疗此型以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为主。
【施灸穴位】
主穴:神门、厥阴俞、肾俞、太溪 配穴:胸闷心烦加内关;易惊加通里。
(四) 心阳不振
此型患者除心中悸动不安外,且伴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V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治疗此 型以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为主,灸法治疗 效果明显。
【施灸穴位】
主穴:神门、心俞、关元、气海
配穴:胸闷气短加内关。
(五)水气凌心
此型患者一般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 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 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治疗上主要以振奋心阳,化气利 水为主。治疗本型多使用温针灸效果更 佳。
【施灸穴位】
主穴:巨阙、心俞、水分、阴陵泉
配穴:恶心呕吐加中脘;浮肿甚者加水 道。
(六)心血瘀阻
此型患者除心悸外,且多伴胸闷不适,心痛时作,或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 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治疗上以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为主。
【施灸穴位】
主穴:心俞、膈俞、血海、神门
配穴:手足冷加关元;胸闷加内关、通 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