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看过快乐大本营的朋友知道,有一期有请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李定文教授,他在节目中为嘉宾进行把脉,其中有说到把脉也要结合望闻问切。 把脉要结合望闻问切 通过脉象进行诊疗固然重要,但我们决不能把脉象神化,中医还是要讲究四诊合参。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有左寸脉弱的表现,可以说左寸脉弱提示有心气不足的可能,但并不是所有心脏病患者都是这样的脉象;当然,也不能单凭摸到弦脉来判断患者是否患高血压病。 曾有一名孕妇被送到急诊,当时我摸她的脉,非常细、非常弱,但血压却很高。可见脉象与疾病之间并无专属性,一般不能用某种脉象来判断某个疾病,所以我们在诊疗中需要脉证结合,四诊合参,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古籍是怎么说的?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文章指出诊脉的最佳条件。但实际上我们只能遵照其“虚静”的精神,不可能都在平旦看病。其实,症状也好,脉象也好,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季节、情绪等。 《内经》中有关四时之脉的论述,“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也,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古人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临床中,脉与疾病的关系十分复杂,我们需要四诊合参,才能对病情有更全面的了解,对病机有更准确的认识,进而处方用药。 脉诊要与其他诊法相结合。中医一直在讲“脉证从舍”的问题,到底是从脉还是从证呢?其实我觉得无论从脉还是从证都是正确的,但是舍证舍脉不可以,哪一个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获得的正确信息越多,辨证就越准确,疗效就越好,所以应综合分析脉、证的原因和机理后予以诊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