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所不知道的河北[108]独特的民俗物产

 明日大雪飘 2019-11-30

在波澜壮阔的渤海之滨,奔腾不息的中华母亲河黄河下游以北,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省份——河北。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河北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为此,e观沧海正式推出特别栏目《你所不知道的河北》,每周三、周六更新。

472

村落

人类发展的过程,从迁徙到定居,开始形成一个个村落。河北的村落大部分是原住民在故土上形成,有些则是从外地乔迁而来,黄帝部落就是从陕西岐山东渡黄河到达河北,清代有不少少数民族是从西北迁徙到河北承德一带,井陉县的丁家石头村是明朝大臣于谦的家族为躲避杀害逃亡至此,石家庄正定许多村落是明朝“靖难之役”后朱棣下令从山西将大批居民迁来。村落大多是以宗族或家族为纽带,既是一种社会生活组织,也是一种劳动组织,这就形成了相同与不同的风俗习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普遍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活动,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473

术业

古人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村民长期在一起劳作,同时受气候、物产、交通以及外出闯荡等因素的影响,形成职业技能及就业选择上的相互影响与传承,“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县”等由此形成。如旧时石家庄束鹿(今辛集市)、衡水枣强、保定蠡县以及张家口等地的皮毛和皮革加工、保定高阳的纺织品加工、廊坊大厂的牛羊肉加工、安国的中药材加工等,以及后来衡水安平的丝网、邢台清河的羊绒、保定白沟的箱包、沧州肃宁的裘皮等。还比如当年廊坊大厂霍各庄村、邯郸武安伯延镇以及张家口蔚县等地农户,到西北、东北以及江浙一带经商,做贩运、药材、绸缎等生意,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有些地方自然条件较差,为了谋取生路,村民练就的一些特有的技能、功夫或武艺,外出闯荡,形成从业传统;比如旧时保定定兴一带的人多进京城干服务行业,沧州吴桥人擅长于杂技、魔术,衡水人长于民间工艺品的制作与经营,廊坊霸州及北京周边一些地区的人从小进入梨园,学习戏剧,走出了盖叫天、荀慧生、李少春、李万春、赵燕侠、白玉霜等艺术名家。

474

民宅

人说“安居才能乐业”。河北农村对建造民宅很有讲究,宅基地要选择在地势平坦或稍高的地方,以求出入方便,通风防水。房屋的类型,平原地区多为平顶房,房间用来居住,房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夏季炎热时可以乘凉和休息。两扇开门,窗户为小花格木棂,糊窗纸。原多为土坯房,现大都改建为砖瓦房,屋顶用水泥预制板。农村人盖房有不少避讳,上梁时(现在是上预制板)要选定良辰吉日,在梁上要挂上红布和竹筛子,以求驱凶避邪、网住小人。建房要与左邻右舍在一条线上,不能靠前和居后,也不能高出或低于,认为靠前和居后了主凶,高出是挑着两家过日子,低于是被左右邻居抬着走。忌讳在大路尽头和拐弯处盖房,认为大路尽头是前面无路可走,拐弯处是被蛇盘绕,难以伸展。忌讳院门对着别人家的烟囱,认为烟囱是升天之路,和死连在一起。房前屋后种树讲究“房前不栽桑,屋后不栽柳,院内不种鬼拍手”,认为“桑”与“丧”谐音,柳树是做棺材的材料,不吉利,“鬼拍手”即大叶杨树。

475

婚嫁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青年男女步入婚姻殿堂,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形式,河北农村大致有这样一些环节。说媒:过去由于生活圈子狭窄,男女授受不亲,男女相识大部分要靠“说媒拉纤”,即所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相亲:提亲双方在大概同意后,由媒人安排双方的长亲见面,旧时都是男方的家长到女方家,看看女方及家庭的情况。订婚:双方同意结亲后,要进行订婚,这虽非法律意义上的,但在民间则被认为是正式缔结婚约。送嫁妆:举行正式婚礼前女方要送陪嫁,包括被褥、脸盆、面镜、柜橱等,如今陪送的档次已大为提高。迎娶:也叫“迎亲”,是举行正式婚礼的首项议程,男方将新媳妇从其家中迎到自己家中,新娘要精心梳妆打扮,沐浴更衣,里外三新。拜堂:也称拜花堂、高堂,一般在男方家的堂屋,点燃香烛,祭放祖先的牌位,摆上粮斗。新娘要“迈火盆”“踩瓦片”,意为“红红火火”“岁岁平安”;男方的家长居于上座,新人拜“天地”、“高堂(父母亲)”、对拜,进入洞房。喜宴:招呼参加婚礼的来宾吃喜宴,“无宴不成婚,无酒不嫁女”,喜宴的规模非常大,杀鸡宰猪,烹煮煎炸,有“八碗”“十碟”和“十二碟”之分。入洞房:洞房也称新房,用彩色纸糊顶,墙壁涂刷一新,置立橱、连箱橱、灯桌、火盆等,河北大多地区有挂画的习俗,“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古代仕女画、百子图等。闹房:新郎的亲属及村里一块长大的伙伴常要跟小夫妻说笑打闹,即“闹洞房”,有“三天之内没大小”之说。但有些地方在语言和做法上有些过分,目前这种习俗正在改变。回门:新媳妇婚后回娘家,有在迎娶的第三天、第六天或第九天的,娘家赶车(或开车)来接,男方要大摆筵席,女方亲戚坐上席,然后新郎陪新娘一起回娘家,到女方家拜见岳父岳母,新娘向母亲讲述嫁到男方家的情况。另外,河北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拥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婚嫁习俗。

476

丧葬

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生者对死者进行安葬,体现出地方的民俗特色。根据死者去世时的年龄,分别称“喜丧”(老年)、“哭丧”(中年)等。从死亡到埋葬的称为“白事”,有的地方称老人的丧礼为“白喜事”。灵堂:安放死者灵柩或灵位以供吊唁的厅堂。一般设置在堂屋,也可设在院内或临街搭置灵棚,设牌位、香案、蜡烛、三牲及供品等,悬挂死者的遗像、横幅及“奠”字。亲属及子女为死者守灵和哭灵,点“长明灯”。戴孝:按照亲缘的远近,分别着不同的孝服,儿、媳、女戴重孝,甚至“披麻戴孝”。侄、甥、婿等渐轻,平辈的不戴孝。如今部分农村丧服已简化,仅佩戴黑纱。出殡:旧时多为土葬,将灵柩送至墓地。现在多提倡火葬,将灵柩运至殡仪馆。出殡的当天亲友、邻里汇集到逝者家,举行祭奠仪式。死者的灵柩要八人、16人甚至24人抬至墓地,现多用农用车、拖拉机等。棺木抬起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地,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将瓦盆摔碎到地上,称为摔“老盆”。逝者的孙子捧着死者的遗像,后为儿、女、媳及远近的亲属。长子手执“招魂幡”,其他子女手执“孝棒”(用柳树枝糊上白纸穗),亲属们手执花圈、纸扎的摇钱树、聚宝盆,乐队在花圈后吹打。上坟:葬礼举办后,家人要在逝者死后的第七天黎明到坟前“烧纸”,祭奠致哀,摆放祭品、水酒,焚香、行礼,称“上坟”,也称“头七”,此后每七天一次,到“五七”而毕,也有至“七七”的。再以后到百天及每年逢逝者的忌日和传统节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节(七月十五)、农历十月初一等,家人要携带祭品、香纸等到坟前,举行仪式,祭奠逝者。


制作团队

编审丨宋鹏飞

校对丨张瑞晨、马健恒

编辑丨何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