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为什么商朝甲骨文没有记录?

 象牙文 2019-12-02

大禹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为什么商朝甲骨文没有记录?

小梅侃易经昨天10:45

“五帝”的事迹还大抵都是神话,而禹则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着自己化熊、其妻涂山氏化石的神话传说,也有讨伐三苗、诛杀防风氏的赫赫武功。他本人又是禅让制与世袭制的过渡人物,身后还发生了启针对伯益发动的政变(这一点上笔者倾向于《竹书纪年》描述,认为伯益这个大卫王式的人物不得善终)。而且禹身后的夏朝,也因缺乏考古资料而难以证实。那么大禹与夏朝的传说如何,能否证明真实存在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知名的大禹治水事件。

根据今天的考古发现,上古时期确实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只是其年代并非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的夏朝建立时——即公元前2070年,而是发生在一个半世纪后的公元前1920年。当时黄河上游的青海积石峡地区一带,因为一场强烈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六至九个月,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于是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

由于时间存在差异,所以笔者认为,这可能只是导致殷商先公冥毙命的那场洪水,而非大禹所遭逢的这场洪水。不过,最可能为夏朝文化遗存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其起始年代则要到公元前1750年,比这场洪水还足足晚了170年,一般认为这是夏朝晚期的都城“斟鄩”。大概可以看出,在大洪水退去以后,东亚大陆上确实出现了一个广域王权政体。当然这一大洪水是否为人力所战胜,已经难以得知了。


有关大禹最早的记录,出自西周中期青铜器“遂公盨”。上有铭文曰:“天命禹敷土,随山濬川,迺差地设征,降民监德,迺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顾在天下。”可以理解为:“天命禹治水,开山浚川,奉旨征伐,降服下民,监行德政。(禹)亲自举行祭祀,民称其如父母。供奉我王,作臣子时间久长,赏赐唯以此种德行为标准,这种明白的德政,得到了民众的拥护。”

这里的大禹扮演着一个近乎神与人之间的角色。或者说,接近于希腊神话中那些被称为“半神”的英雄们,既是天降英雄,也是人间贤王。这可能是对禹这个神灵的美化,也有可能是后人对禹这位一代人杰的事迹开始神化的一个开端。

不过这也间接地反映出禹建立王权的过程,由于大洪水可能破坏了原先各地的政权架构,所以大禹得以收集来自各方受害的民众,一个广域王权政权从而成功建立。但也可能,夏朝的广域王权系统,是在击破了后羿、寒浞的力量以后才得以建立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禹的其他史事。可能禹在整合了黄河流域各部的力量以后,进一步南下淮河流域,消灭了防风氏之流的南方力量。这个防风氏,有可能是良渚文明在受海侵灭亡以后,北上至淮河流域的一支。甚至有可能大禹治水的形象,也来源于良渚文明对抗海侵的记忆。不过,有关大洪水的记忆,有一种记载明显是后人的捏造。那就是商之先人契、周之先人稷、秦之先人伯益,都为禹所驱使为禹效劳,此事明显出于这四大强权后人的捏造。

对于夏朝,虽然现在没有足够的考古资料可以证明。在商定都郑州商城以前,虽然考古发现也发现了一些文字材料,但是均不能被破译(未被公认的个人观点不算)。不过,笔者本人还是一个“存夏派”,现存文献中有四处证据:

其一,在甲骨文中,有“己”(杞)这一势力的存在,大抵就是夏的遗存杞国;其二,武丁时代的甲骨文当中,有“西邑”这一城邑的存在,而且常言此城邑作祟害王,可以与“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讲的是伊尹去夏桀那里做间谍的事情)对应;其三,宋人作为商人之后,也是对商有深厚记忆的,他们所作的《商颂》中,有“韦顾既伐,昆吾夏桀”的征伐记录;其四,周公也曾告诫周成王“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可见,周初的周人,也是确信夏人的存在的。更何况,武王的母亲,正是姒姓女子太姒。

笔者认为,夏人一开始可能也是居于陕北高原或者关中平原,可以参考的是夏启所讨伐的同姓部族集团有扈氏(今陕西西安鄠邑区)的居所,以及太姒的母邦有莘国(今陕西合阳)的位置。有学者认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神木石峁遗址,就是夏部族的始居之地,《世本》有“鲧作城郭”的记载。至于其后夏人将其中心地区转移到嵩山一带,大概还是为了避水患,而且相对于先前唐人所居的河东,河南地区能更好的沟通中原。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不但没有发现夏朝文字,而且商朝文字里也没有被公认的“夏”字。要注意的是,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对神的呼告与请求现实的事,没有出现商灭夏的历史记录也很可能。尽管学者对于夏朝是否存在仍然存在争议,但实际上他们的共识远远大于分歧。二里头文化遗址蕴含的历史价值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争议的仅仅是在没有出土文字证据的情况下,二里头遗址能否被认为是夏朝都城,从而证明夏朝的存在。

总之,炎帝黄帝之流,乃是神话人化以后的产物;唐尧虞舜,或许有一点点军事民主制时代的投影。夏的问题,主要还是文字的缺乏。但可以确定的是,大洪水过后公元前18世纪的中原大地上,确实已经出现了一个应用青铜器的广域王权政体。至于其名字是不是名“夏”,倒也并不是特别重要,当然笔者本人是一个坚定的“存夏派”。有关夏的记载,还是期待我们的考古工作者找到更多的先商遗址,古文字学者破译能更多的先商文字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