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2集:中医内科学

 蔡征征 2019-12-04
  中医内科学是讲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内容的,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是五六十年代按照教学需要编辑的,此后各版教材,都是1964年二版教材的充实。

  在教学计划中,《中基》、《中药》等是基础课,《中医内科学》课程只有杂病的内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加上《中医内科学》,是学习、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全部课程。

4,全真一气汤(清.《冯氏锦囊秘录》)

组成:
熟地30克,党参30克(或红参10-30克),白术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
怀牛膝6克,附子5克。  水煎服

功效:补肾纳气

主治:用于肺胀,无新感外邪者。

原著组成:
熟地8钱(如大便不实,焙干用;如阴虚甚者,加倍用),制麦门冬(去心,恐寒胃气,拌炒米炒黄色,去米用)3钱(肺虚脾弱者少减之),鸡腿白术(炒深黄色,置地上1宿,出火气,不用土炒。如阴虚而脾不甚虚者,人乳拌透,晒干,炒黄)3钱(如脾虚甚者,用至4-5钱),牛膝(去芦)由2钱加至3钱,五味子由8分至1钱5分,制附子由1钱加至2钱余,人参(脾虚甚者,由2、3钱加至4、5钱,虚极者1、2两,另煎、冲水煎,冲参汤服)。

说明:
本方常用作肺胀病基础方,有补肾纳气作用。肺胀病病情稳定时,可按比例配丸剂久服,若有外邪或痰浊,虚实夹杂时,可与宣肺止咳、化痰类方合用。

5,加味麦味地黄汤(《名医特色经验精华》董建华方)

组成:
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熟地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肉桂3-6克  冬虫夏草6--10克   水煎服

功效:
补肾纳气平喘

主治:
用于老年性喘咳(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缓解期。

要点说明:本方与全真一气汤适应症相同,可以根据各人体会选用。

6,皱肺五紫汤 (江苏省名中医奚风霖先生的经验方)

组成:
人参(或红参、或西洋参、或党参、或太子参、或南北沙参,可随症选用)10-15克,
川桂枝5-10克,五味子5克,杏仁10克、款冬花各10克,紫苏子15克,紫菀10克,紫丹参15-30克,紫沉香3克,紫石英30克。

功效:
补肺、纳气、止咳、平喘。

主治:
肺气肿,慢性肺心病(迁延期属气虚血瘀患者),风心病,心功能不全者。

7,哮喘冬病夏治敷贴方

方名:无

组成:
白芥子20克、延胡索各20克,甘遂10克、细辛10克,麝香0.6克
各药研末,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主治:冷哮,冬季受寒易发者。

原出处:
清.《卫生鸿宝》载:
“治冷哮法:白芥子净末、延胡索各一两,甘遂、细辛各五钱,共为末,入麝香五分,和匀,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疼痛,切勿便去,候二炷香足方去之。十日后涂一次,二次病根去。”

8,痰饮丸(陕西中医研究院方,首次发表于《陕西新医药》1972,1:6)

组成:  苍术  白术  莱菔子各90g  肉桂30g  干姜30g  附片  甘草  白芥子各45g  苏子60g

用法: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g,一日2次。
    
功效:
温肺散寒,理气化痰。

主治:
寒痰咳嗽。痰多稀薄,气促,多因感寒加重,舌苔白。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寒痰咳嗽,临证以痰多稀薄,气促,舌苔白为证治要点。    .
2,加减法:
本方若改作汤剂,可将方中各药按比例减为临证常用量。若寒证较重,加干姜、细辛等,以温肺散寒;若咳甚,加紫菀、冬花等,以化痰止咳;若气促较重,可加桔梗、枳壳等,以理气宽胸。
3,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疾病凡属辨证为寒痰咳嗽者,均可应用本方。

说明:

1,本方是陕西中医研究院的一项重要成果,据首次报道,用治慢性气管炎,465例中,30天总有效率83.87%,无效率为16.13%。此后多年间,各地陆续有临床观察报告。

2,本方各种剂型均经过观察,疗效大致相同,有水丸、浓缩丸、片剂、汤剂等。

3,本方温热之性较强,病人急性咳嗽时,有痰热之像者暂不服用。

4,实验研究,本方能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有祛痰、镇咳、平喘、抑菌作用,可增加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提高小鼠耐寒能力。 

冬病夏治服法
原方按比例制蜜丸,每丸12克,从数伏之日起,每日两丸,服完为止。(大致是40-50天左右)。
原方剂量,可以按比例增加,延长服药时间。

痰饮丸治疗的意义
控制感染、消除咳喘症状。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发生,改善肺功能。部分慢支、哮喘(小儿哮喘效果明显)能够治愈,对已经形成肺气肿的,能够减少感染发生,改善肺功能,缓解病情发展。

附:《药典》痰饮丸处方
肉桂167g、淡附片250g、苍术500g、麸炒白术500g、炒紫苏子333g、炒菜菔子500g、干姜167g、炒白芥子250g、炙甘草167g  制浓缩丸。

五、肺系病医案举例(选自上海名医胡建华医案)

医案一

外感咳嗽(气管炎)


赵××,女,68岁。
初诊(1976年8月23日):咳嗽甚剧,已有3天。

昨起恶寒发热(体温38.6℃),头痛,四肢关节酸痛,咳嗽阵作,咯痰不爽。
昨服复方阿司匹灵、安乃近等西药后,一度出汗,体温稍降,今晨身热甚壮(体温39.1℃),苔薄白,脉滑数。

系风邪外袭,肺气失宣。治宜发汗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
羌活12g 公英30g 薄荷叶3g(后下) 生麻黄9g 杏仁9g 生甘草6g 炙紫菀12g 炙百部12g 炙枇杷叶12g,2剂。

上方头汁先用清水浸泡15分钟,煮沸后5分钟停煎,10分钟后,取汁温服;二汁煮沸后再煎30分钟,取汁温服。

二诊(8月25日):

前天上午10时服上方后,得汗甚畅。昨晨身热退清(体温36。8℃),头痛骨楚消失。今日咳嗽已减,食欲已振。苔薄白,脉小滑。

再予清宣肺气,化痰止咳。
处方:
生麻黄4。5g 杏仁9g 生甘草6g 炙紫菀12g 炙百部12g 炙枇杷叶9g,3剂。

评述选摘:
先生对感冒及外感咳嗽而见发热者,常以辛温(羌活、生麻黄)、辛凉(薄荷加蒲公英清热)同用,而以羌活、蒲公英为主。
……
如偏于风寒发热无汗身痛,羌活可加重至15g,再加紫苏9g,适当减少蒲公英剂量;
如偏于风热口干咽痛,除已用蒲公英外,可再加板蓝根30g或黄芩12g,适当减少羌活剂量。
又用紫菀、款冬肃肺下气……本例用羌活、薄荷、蒲公英解表清热,三拗汤宣肺化痰,紫菀、百部、枇杷叶肃肺止咳。

……至于煎药方法,由于羌活,薄荷等含挥发油,不宜多煎,故嘱头汁少煎取其辛散解表之力,二汁多煎以奏化痰止咳之功。通过上法治疗,本例高热在24小时内退清,咳嗽迅速全愈。


医案二

喘肿(肺原性心脏病)【肺胀】


陈××,男,74岁。
初诊(1967年10月6日):
素有慢性咳嗽,经常下肢浮肿。
最近两天,突然心悸、气急加剧,肿势益甚,延及大腿,按之凹陷,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四肢不温,尿少。脉弦滑,苔厚灰腻,舌质青紫。

腹部有移动性浊音。

证属脾肾阳虚,气不摄纳,水浊泛滥,肺失肃降。高龄正虚,邪势猖盛。

急宜温肾健牌以利水,肃肺化痰以平喘。

处方:
熟附子15g(先煎40分钟) 生黄芪15g 葶苈子30g 光杏仁9g 淡姜皮4.5g 炙紫菀15g 姜半夏9g 茯苓皮30g,3剂。

二诊(10月9日):
服上方后尿量剧增,肿势大减,腿肿全退,脚面尚有轻度浮肿,四肢不温,咳嗽气急。脉弦滑,苔薄腻带灰。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

再用前方加减:
熟附子15g(先煎40分钟) 生黄芪15g 葶苈子30g 桑白皮15g 淡姜皮4。5g 炙紫菀15g 姜半夏9g 陈胆星9g,3剂。

三诊(10月12日):
腿足面目水肿全退,气急减而未平,咳嗽已少,痰量亦减,纳呆。舌质青紫已消,苔薄灰腻,脉弦滑。
再予振心阳,利肺气。
处方:熟附子9g(先煎20分钟) 生黄芪15g 生麻黄6g 射干15g 炙紫菀15g 炙百部15g 姜半夏9g 陈胆星9g,4剂。

四诊(10月16日):
肿退喘平,略有咳嗽,胃纳好转,怕冷。苔薄灰,脉弦滑。
再予前法调治。
处方:熟附子9g(先煎20分钟) 生黄芪9g 生麻黄6g 射干15g 陈胆星9g 炙紫菀15g 陈皮9g,4剂。

另,附子理中丸100g,每次5g,每日吞服2次。煎药服完后,再服丸药调理。

本例系哮喘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病情重危.由于肾阳衰惫,膀胱气化失常,以致四肢不温,小便不利;脾阳不运,水湿泛滥,以致水液停聚,面目肢体浮肿: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气凌心,以致心悸、咳嗽气急不平。病在肺脾肾三脏,故用附子温肾强心以利尿:黄芪健脾益气以利尿;葶苈子泻肺定喘以利尿。
先生常用此三味药为主,随症加味,每能见效。通过长期实践,认为:熟附子一般剂量为9g左右,宜先煎20分钟。对心力衰竭,气急,浮肿较重者,则剂量应加大到15g,甚至30g.…………
久煎即可减除本品毒性,而温肾强心作用并不减弱.因此,如用15g,应先煎40分钟;如用30g,应先煎l小时,则不致发生意外。
本例还用紫菀、杏仁、半夏以肃肺平喘,化痰止咳;淡姜皮、茯苓皮以健脾行水。

初、二诊时,患者气急甚剧,处方未用麻黄,因见肿势严重,舌质青紫等心力衰竭之象,故不宜用;方中葶苈子、杏仁、桑白皮均有一定的平喘作用,用之无碍.

三诊时,气急减而未平,肿势已退,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故用生麻黄以宣肺平喘。四诊时肿退喘平,除略有咳嗽怕冷外,诸症悉除,病已化险为夷,遂用原方加减,并于煎药服完后,改服附子理中丸温肾健脾,以资调理。

医案三     

小儿哮喘医案


曹××,女,11岁。

初诊(出诊,1973年5月ll日):
哮喘反复扰人已8年。近两旬哮喘持续发作,昼夜不已。呼吸气促,咳嗽剧烈,喷嚏,流涕,倚母怀喘息,不能平卧。用异丙基肾上腺素喷雾吸入,仅能缓解数分钟。
多次急诊用地塞米松、异丙基肾上腺素喷雾,以及氨茶硷、非那更和各种抗菌素等药物,未见效果。
痰多白沫,不易咳出,额部汗出甚多。唇紫,苔薄腻,花剥,舌质青,脉细数。
体检:体温38℃,心率130次/分,呼吸38次/分,肺部听到干、湿性罗音。

素有哮喘宿恙,风寒外袭,痰浊壅肺,肺失清宣,郁而化热。稚体娇弱,邪势方殷,病情危重。

急拟
宣肺平喘,化痰祛邪,双剂并进,以冀获效。

处方:
生麻黄4。5g 射干9g 炙地龙9g 苍耳子9g 炙紫菀15g 炙百部15g 炙苏子9g 黄芩9g 姜半夏9g 白芍9g 鲜竹沥30g(另服)。2剂。各煎2汁,24小时分4次服完。

二、三诊均用原方加减,5月12日服2剂,5月13~15日每天服1剂,哮喘逐步缓解。

但于 5月23日起,突然喷嚏、流涕又作,剧咳,气急出汗,程度较初诊时为轻。仍用初诊方加减,3天后又缓解。

从6月6日起哮喘症状完全消失,并于8月下旬恢复读书。参加游泳锻炼,偶有感冒,鼻塞流涕,但均未引起哮喘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