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山有巴蜀——王永顺的巴蜀山水情怀

 百科艺术 2019-12-06

艺术简介

王永顺,号黑子,祖籍山东临沂,1959年生于南京,职业画家,擅山水。师承钱松岩、萧平先生。现为中央新影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美学会理事,民进中央开明书画院画师,民进江苏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江 山 有 巴 蜀

——王永顺的巴蜀山水情怀

文/史居华

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无疑是一个最大的画种,历代先贤所创造的艺术杰作如高山巍峨,横亘在前,然而也并不能阻碍无数后来者登攀之兴。山水画家王永顺,即是登攀之兴热烈的后来者。

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画亦如此。生长于江南的王永顺,江南的山水、历史和文化滋养了他的性格,培养了他审美。上世纪九十年代,近不惑的王永顺曾以 “金陵百景图”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专题展,出版专集,声名鹊起于金陵画坛。将绘画与历史、人文相融合,在当今山水画坛本不寻常,因为它不仅需要纯熟的画技,还需文史知识的积淀和研究精神。能够沿着这条艺术的路走下去,成功是可期的。显然,王永顺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地方的名家画手,对画史、画论的探究,对古典文学的研读,他不再将视野局限于江南一地,不知何时,他对李、杜诗篇和陆放翁《剑南诗稿》中所描绘的神奇的巴山蜀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川素以山川形胜闻名,对画人的吸引尤甚。傅抱石先生曾道:“蜀道山水,既使山水画发达,故唐以来诸家多依为画本。”并说:“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辜负了四川的山水”。王永顺作为傅抱石创立的“新金陵画派”又一代接棒者,以巴蜀山水为绘画对象,有意无意间与前辈达到了观念和精神上的契合与神遇。他曾走蜀道,体会“连峰去天不盈尺,松树倒挂倚绝壁”之奇峻;过峡江,寻味“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之萧飒。十数年来,他往来与江苏与四川之间,所得粉本百千计,峻美的蜀地山水,奇异的巴蜀文化,他的胸次为之大开。正如抱石先生所言:四川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湎于东南的人胸中所没有所不敢有的。”

写景造境,当然是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手段。雄奇幽幻的巴山蜀水,不知曾出现在多少画人的笔端,但山水画的更大魅力,却在于超越单纯的对自然景观的再现,选取和表现对象的人文意义。王永顺出于对巴楚之地山水的热爱与眷念,也对于其地自然、历史的好奇与向往,一次次深入其地,探幽访胜,旅行写生,举办画展,结识蜀地同好,切磋交流。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峡江急流,峨眉深秀,剑门雄姿,青城幽翠,古道野趣,从写境到写心,颇受巴蜀山水画风熏陶,展现了巴山蜀水的奇诡莫测。《蜀江胜境》《夔门天下雄》《蜀道不再难》《宝顶胜境佛境图》《江峡览胜图》《嘉州形胜图》,山高水长,苍茫深秀,意境雄阔,撩人游兴;《巫峡陆游洞》《西蜀子云亭》《李白故乡》《乐山大佛》《石宝古寨》则让人幽思拨动,有登临怀古之想。

王永顺于绘画辛勤磨砺四十余载,从传统技法的学习到写生创作,不仅勤奋,而且用思。其勤在于不停的走,大量的画;其思在于研读画史画论,在于向古人名作取法。以掌握的传统的笔法,到真山真水中印证,所以他的画既有笔墨之美,又不离真山真水之本色。董其昌曰:“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永顺应由此悟得山水画之妙谛。

王永顺的画,师承新金陵画派大师钱松岩先生,得当代书画、鉴赏大家萧平老师亲炙,数十载砥砺奋进,花甲之年已然以自家风貌立于当代山水画坛。他的巴山蜀水情怀,既为山川代言,又写其胸中丘壑,是自然景物与情感的融合,当会给观赏者一种新奇而美妙的艺术感受!

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