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计分享|友谊之树常青

 布利丹毛驴1991 2019-12-07

彼此遇见到对的人是最好美好的事了。

meet

教学

设计

《让友谊之树常青》 教学设计

南京市第一中学江北新区分校 程萍

一、教育价值

1.自我成长:愿意开放自己主动交友,会呵护友谊,提升交友智慧,养成良好的交友品质。

2.我与他人的关系:会以恰当的方式构建友善持久共生的人际关系。

3.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努力构建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完成行为作业的方式,学生愿意尝试去主动建立友谊,并掌握交友的方法。

2.通过分享友谊树和情境探究,学生能明确友谊常青需要彼此双方的共同努力,能正确面对和恰当解决自己与朋友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3.通过话题讨论和分享交流,学生能感受到自身良好友谊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的融合,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交友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建立和呵护友谊的智慧

2.难点:会以恰当方式构建友善持久共生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致友谊”视频播放,学生谈经典友谊与自身友谊相比的感受。

设计意图:视频与问题贴近学生最近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自然导入新课。

2.环节一:栽种·友谊树

学生组内交流分享课前所布置的行为作业。

请你在班级内选择一位平时接触较少的同学,完成以下三件事之中的一项,并记录下来。

(1)发现TA的优点:通过观察发现这位同学的三个优点,工整地写在一张纸上,亲自交给这位同学,记录下你们之间递交优点卡的过程。

(2)寻找共同之处:通过观察发现你和这位同学的三个共同之处,工整地写在一张纸上,亲自交给这位同学,记录下你们之间递交卡片的过程。

(3)主动打招呼沟通:请你主动与平时接触不多的同学打招呼,尝试寻找话题沟通一次,记录下你们沟通的过程和感受。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

(1)你选择了哪项,具体怎么做的?

(2)自己做的这件事对你们之间的关系发展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行为作业的完成,学生能有真实经历与感受,带着体验与感受进课堂,在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促进自己建立友谊的主动性和行动力,践行建立友谊的方法。

3.环节二:灌溉·友谊树

(1)分享友谊树并结合你和你朋友的交往故事,思考:灌溉我们友谊树的养料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情况做好审视与反思,激发学生内心愿意通过自己恰当的方式让友谊之树常青。

(2)情境探究,分组讨论:

好友小华为人幽默风趣,但有一次在课间当着很多同学的面指着我满脸的青春痘,笑着说我是痘痘龙,当时的我很难堪……

我发现我的好友一直闷闷不乐,便上前询问,想看怎么做能帮助他。结果他不耐烦冲我道:“别烦我,让我静静好吗?!”我很委屈……

面对友谊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情境来源于学生的课前调查和友谊树的分享,通过交流与探究,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智慧的方式解决问题。

(3)播放“只想陪你坐一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故事中感受到恰到好处的方式让友谊更美好更令人向往。

4.环节三:滋养·友谊树

(1)书写友谊卡:

此刻,你想对想交朋友但不够主动的自己说:;

此刻,你想对大大咧咧但不太在意朋友感受的自己说:;

此刻,你想对情绪冲动易与朋友发生矛盾的自己说:;

此刻,你想对幽默风趣喜欢拿朋友开玩笑的自己说:;

此刻,你想对的自己说:。

……

此刻,你还想对你的朋友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身之前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修正,友谊一直在身边。

(2)引申话题:对待朋友我们愿意如春天般温暖,如夏天般火热,那对待其他人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交友智慧与品质延伸至交往智慧与品质,突出真诚待人。

总结升华:构建友善人际关系,助力和谐社会氛围。

一场真实发生的“遇见”

南京市第一中学江北新区分校  程萍

初次翻看《让友谊之树常青》的教材内容时觉得文本逻辑清晰,从“建立友谊—呵护友谊”,应该是一节简单易设计的课;再次翻看时觉得每句话的背后似乎都蕴涵着交友的智慧,而“智慧”究竟是什么?如何让“智慧”真正能融入学生心里,从而引导学生会交友成为我开始思考的问题。多次的组内研讨让我渐渐明确了教学设计的方向,一切从学生在交友方面的真实情况入手,前后因为设计的侧重点不同,做了三次学生问卷调查,尝试从问卷调查结果入手,从学生成功交友经验入手,从学生真实交友困惑入手等等,其实无非只想做一件事——希望学生有真行为、真体验、真智慧、真感悟、真提升。七周时间,教学设计历经数版,版版不同,最终定稿。

反思一:真实从何而来?

初步设想会提到是否要基于学生原有的交友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分析交友成功的秘诀,进而归纳出交友的智慧,并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进行智慧支招,提升学生的践行能力。但在第三周观看了金中仙林陈庭老师在省赛课中的“行为作业”这一环节时,眼前一亮,内心思绪不断,与其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建立友谊,不如将方法转化为一种行为操作,让学生在课前去发生真行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体验感悟进课堂。于是在环节一“栽种·友谊树”中,我提前布置了三项行为作业,让学生在班级内选择一位自己平时接触较少的同学,完成以下三件事之中的一项,并记录下来:(1)发现TA的优点:通过观察发现这位同学的三个优点,工整地写在一张纸上,亲自交给这位同学,记录下递交优点卡的过程;(2)寻找共同之处:通过观察发现你和这位同学的三个共同之处,工整地写在一张纸上,亲自交给这位同学,记录下递交卡片的过程;(3)主动打招呼沟通:请主动与平时接触不多的同学打招呼,尝试寻找话题沟通一次,记录下沟通的过程和感受。在课堂上学生先围绕“(1)你选择了哪项,具体怎么做的?(2)自己做的这件事对你们之间的关系发展有何影响?”进行组内分享,再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行为作业的前置完成,学生能有真实经历与感受,带着这份真实在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促进自己建立友谊的主动性和行动力,进而对于建立友谊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同和内化。这份真实不是基于学生过去的经验,而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去产生真行为,一段新友谊的开启恰恰说明了建立友谊方法的有效性,将教材中的方法具体可操作化,这对学生来说才是真实效。

反思二:真实往何处去?

在初稿的设计中,起始环节是“友谊生于德”,引导学生要准确把握建立呵护友谊的道德准则,最后环节是“友谊常于志”,此环节是呈现经典友谊故事或是探究友谊与社会国家发展的融合,但是又在想如果这样设计是否与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相类似呢?原先准备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进行交流,但在备课过程中渐渐发现他们二人的友谊其实更侧重于强调志同道合友谊对个人、对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这是我们需要去仰望的友谊境界,而第五课第一框的定位则是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交友中的问题,定位应是更侧重于学生自我成长及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最后一版的设计中,我更加注重从对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真的有积极影响这两个角度进行环节设计,如通过让学生画自己与朋友的友谊树,其实学生在回忆交往过程中便能了解灌溉友谊树的养料,而这些养料恰恰就是我们需要养成的交往品质,这其实就是交友的道德要求,引导学生自身从感性走向理性,自觉地将教学内容重点融入自身行为中。在情境探究后用一则真实而又简单的“只想陪你坐一坐”的故事渲染真实气氛,让学生有真感受,有感悟,进而能有明确自我行为修正的方向,紧接着环节三“滋养·友谊树”的设计便是一种水到渠成。学生书写友谊卡,审视自身在交友中可能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一种自省意识培养便蕴涵其中。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真的有影响,友谊之树能够常青的智慧既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智慧,更在于一种自我修炼,修炼好自身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关系,让关系和谐,助力于和谐的社会发展。我若盛开,蝴蝶自来,我若精彩,天自安排便是如此。真实往哪儿去?真实还是应该回到学生本身,传递他人生的智慧,指引他践行的方向。

当然可惜的是最后定稿的设计因为时间仓促,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再次细化和推敲,比如两个情境,除了上课所讨论的“我”的处理方式之外,还有要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虽然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学生身上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否真的值得“我”去伤心难堪呢?作为教师,是否可以再进一步引导与人相处时我们既要学会换位思考,更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最后很感谢一起参与研讨这节课的老师们,让我们因课结缘,一场真实存在的“遇见”促使我们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解又更加深入了,促使我们对未来的学科发展充满期待。友谊之树常青,学科发展之路常青!


听课

点评


心中友谊树,绿叶发华滋

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  蒋同兰

2019年10月17日下午,有幸学习了南京市第一中学江北新区分校程萍老师的《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她的温婉、热情、大方沁人心脾。课堂上,在她与学生互动中,仿佛真的种下了一棵勃勃生机,茂盛葱郁的友谊之树,这棵树充满了生命力,不断向上生长着。

一、用热情栽种

课程刚开始,程老师播放了一个关于友谊的视频,视频中有榜样人物的伟大友谊,也有学生生活中的友谊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友谊与经典友谊的异同来有效带动学生产生对友谊的美好期待。第一环节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所布置的三项行为作业即发现他的优点、寻找共同之处、主动打招呼沟通,学生能带着真实体验与感受进课堂,在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促进自己建立友谊的主动性和行动力,并指导学生践行建立友谊的方法,用热情来栽种友谊之树。

二、用智慧灌溉

第二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分享友谊树,结合学生之间的交往故事,思考灌溉友谊树的养料有哪些?学生的大方展示能够帮助他们梳理交友过程中的良好品质,也能在班级里产生积极效应,这个活动帮助学生思考促进友谊树成长的积极因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情况做好审视与反思,激发学生愿意通过自己恰当的方式让友谊之树常青,其次通过两则情境探究,学生在交流与探究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智慧的方式解决问题,灌溉友谊之树。随后通过观看巴金和刘白羽之间细腻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恰到好处的方式让友谊更美好、更令人向往。

三、用真情滋养

第三环节先给与时间让学生书写友谊卡,从学生建立和呵护友谊中有可能产生的不足出发,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并鼓励学生当面递送友谊卡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之情,此环节,课堂展现出的情感真实而感人。随后,程老师追问:对待朋友我们愿意如春天般温暖,如夏天般火热,那对待其他人呢?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处理我们的人际关系,进而引发学生将交友智慧与品质延伸至交往智慧与品质,突出真诚待人。最后引导学生将自身友谊与社会、国家相结合,将个人友谊与社会国家命运相结合,树立构建友善人际关系,助力和谐人类社会的理念。

这是一节充满感情的课,这有一位极富智慧的老师,还有一群具有无限可能的学生,共同拥有了一段真挚美好的回忆。

用好教材,过好生活

南京市建邺初级中学 黄培培

《让友谊之树常青》我也开设过一节展示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这节课想要上好非常不易。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对“如何处理心理与立德的关系、经典案例与学生真实困惑的关系、建立和呵护友谊的道德准则与行为智慧的关系、课标与学生实际困惑的处理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多次交流分享,在思维的碰撞中,对本课的理解也更为清晰准确。南京一中江北新区分校程萍老师的这节展示课,为如何上好新教材,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做出了积极探索。听课之余让我对如何上好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有了些感悟:

一、基于课标立足学生实际

程萍老师的这节课没有把目光放在“高大上”的探讨,而是将焦点放在本班的学生,他们正处在美好的青春期,对未来充满憧憬,需要朋友,但由于青春期的一些情绪特点,如“闭锁、波动与固执、反映强烈”,学生与朋友相处会面临各种问题,程萍老师通过课前调查,将学生问题进行梳理,在三个环节活动设计包括学生行为作业展示、交友故事分享、友谊困惑探究都是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突显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同时,我们看到,最后程萍老师还将友谊放在国家、社会、世界层面,构建友善的人际关系也是在助力和谐人类社会,将课堂升华。这样的处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体现课堂对学生的改造。

二、基于科学探索教材用法

“教师应当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我们都不陌生,但是需要思考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课堂创生的结论是否科学。教材的内容是经过严谨、科学的长期打磨而形成的认识,当我们想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生成的时候,我们也必须做到严谨,否则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就会存在误导。程萍老师的这节课从学生心理出发,将友谊的建立与呵护形容成一棵树的生长,这是对教材的合理利用,她没有将建立与呵护友谊杂糅,也没有将交友中的道德与智慧进行强硬切割,这便是尊重教材的表现。三个环节“栽种、灌溉、滋养友谊树”的设计层层递进,探究更深入的同时,又不会产生教师也难以把握的模棱两可的认识。因而课堂顺畅,逻辑清晰。

三、基于价值,明确核心主题

与朋友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挫折,甚至在其中受到伤害。如何正确处理冲突、对待友谊中的伤害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之前的试上课中,学生在面临友谊波折的分享交流中,会有一部分学生轻易选择放弃友谊,诚然,有一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结束友谊,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友谊的来之不易与珍贵。本课标题为《让友谊之树常青》,那么我们的核心主题便应当放在积极追求友谊的常青,这对学生来说,更有价值。所以,我们看到程萍老师的课堂中从行为作业“在班级内选择一位平时交往甚少的同学,发现他的优点、主动和他打招呼、寻找共同之处”到探究面对友谊中的波折我该如何去做以及最后的与自己对话,这些都紧紧围绕核心主题。一节课,我们解决不了那么多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把握一条主线,在这个主线上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给予学生方法技能指导,从思想和方法上对学生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这便是有意义的课堂。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把握。这次程萍老师的课带给了我很大启发,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群人为了上好一节课细心研究和打磨的乐趣。

致力显性课堂下隐性价值的挖掘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中学  李先妹

作为一路参与程萍老师磨课的人,深知程老师这一课上的不易。七周走来,为了上好这节课,她做了非常多准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听完课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发我很多的思考。最大的感受就是程老师的课在致力于显性课堂下隐性价值的挖掘。具体体现如下:

一、用“真行”带动“真感”。程老师课前布置学生一项行为作业,让学生通过真正的做,触发他们的真实感受,进而在课堂进行反馈。这个方式非常的好,将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建立于学生的真实践,让他们感受交友的过程,内化交友的方法以及领悟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友谊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从“生活”导向“生长”。在“灌溉·友谊树”环节,程老师选取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两则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努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交友中受到的冲突与伤害。在学生增强认识、提升能力后,带领学生反思自身行为,设计了“我想对自己说和我想对朋友说”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让他们既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又改善了朋友间的友谊,促进自身以及友谊的内在生长,非常有意义。

三、话“交友”延展“交往”。本框题名叫让友谊之树常青,主要是围绕人与人之间的交友而进行的探讨。但是,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仅就交友谈交友,那么我们的育人目标以及教育价值的实现将会大打折扣。当一个人与一个人相处时,我们可以叫做交友;当一个人和一群人相处时,那便也成了交往。所以,当我们扩展交友的外延,会发现这堂课除了交给学生交友的智慧外,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厘清对交往的认识,帮助他们从简单的交友延展到人际的交往,甚至于“国”际的交往。而这个问题,在程老师的课上就有明显的涉及,对于课堂以及教材的隐性价值挖掘的非常好。思维和眼界的独到之处值得我学习。

话说,缺憾也是一种美。若非要说这节课存在什么缺憾美的话,那就是程老师在课堂生成以及归纳点拨上还可以做的更好。例如灌溉友谊的信任、真诚、包容、尊重以及热情等养料,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德的层面需要凸显,帮助学生立交友之德。当探讨完“面对友谊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该怎么做呢?”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上有一个明确的交友智慧呈现,明智方能启智增智。

总的来说,程萍老师的课源于学生又高于学生,源自教材又高于教材,对其间的关系和度把握的非常好,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借鉴。

教学

课件

end

作者:程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