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为什么没有名酒?

 繁星1 2019-12-07

山东酒文化源远流长,为何没有像四川拥有五粮液、贵州拥有茅台一样,拥有最好的酒企?

文 | 鹿呦呦 · 编辑 | 杨柳依依
来源 | 酒界风云公众号(ID:jiujiefy)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南北居中,拱卫京畿。

山东是工业大省,经济大省,官文化浓厚,白酒消费量全国前三,但是山东无名酒!

茅台来自贵州,五粮液来自四川,四川名酒还包括剑南春、泸州老窖,中国人喝高端白酒,就只认这些;

普通老百姓呢,喜欢北京的牛栏山、东北的老村长;

就连经济欠发达的安徽,都有古井贡酒、口子窖、金种子、迎驾4家白酒上市公司。而山东的白酒存在感真心不高。

也许会有网友反驳风云君,山东虽没名酒,但不缺好酒,青岛啤酒不算吗,张裕红酒不算吗?

但是,今天风云君主要想讨论的是白酒。

事实上,风云君不好白酒,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倒也百度搜索了下,山东省内确有十款白酒:

1、一品景芝(潍坊)

2、孔府家(济宁)

3、趵突泉(济南)

4、古贝春(德州)

5、浮来春(日照)

6、云门春(潍坊)

7、花冠(菏泽)

8、孟尝君(聊城)

9、兰陵(临沂)

10、黄河龙(淄博)

看到上面的名字,80后的朋友也许有印象的只有孔府家了,主要是当年的广告还余有记忆,而其他的白酒,即使在山东本省的认可度也不是很高,更别提全国了。

山东酒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最好酒文化的山东,为何没有像四川拥有五粮液、贵州拥有茅台一样,拥有最好的酒企?风云君试着分析,不足之处请指正!

其一、鲁酒自古度数较低

古代的酒受到技术限制酒精度普遍较低,而鲁酒因为气候原因度数更低一些,在战国便有“鲁酒薄邯郸围”的典故。

改革开放后,鲁酒率先开启的白酒降度的篇章,培养孕育了一大批低度白酒消费者。

但因后续品牌跟进乏力、产品市场逐渐减小、低度白酒的受众越来越少,在52°、53°高度白酒主导的白酒时代,低度白酒难有市场发言权,更难洗刷“鲁酒薄”的品牌问题。

其二、不擅长讲故事和资本运作

山东好的白酒不少,之所以不出名,业内认为是因为山东人不擅长讲故事和资本运作。

自古以来,山东人不怎么会做当下生意,不会炒作概念,看现在的网红产品,少有产自山东的。

比如贵州茅台,喜欢拿“巴拿马得奖”、“红军长征”、“国宴第一用酒”等等事迹来讲故事,有故事,这酒就有文化底蕴,是可以拿来炒作的资本;

再比如安徽白酒,其实实力没有那么突出,但是抓住了上市的机会。毕竟在这个市场,强者恒强,可以通过资本运作兼并小酒厂,进而拓展市场,面向全国。

其三、缺乏战略眼光和品牌推广能力

山东的酒厂遍地开花,但却没有一家酒厂酿酒技术是突出的,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走出去的机遇和品牌操作能力。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孔府家酒曾因王姬拍摄的一则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风靡全国,不仅打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让全国人民从此记住了孔府家酒。

孔府家酒本想借此东风走向世界,但后来受制于国家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自身企业实力,并没有做好。

这么好的品牌背书却没有让这个孔府家酒走出去,在外界看来主要是轻示品牌口碑的积累,不注重产品质量,不重视消费市场的原因。

除此之外,山东的酒厂管理者骨子里透露着传统,大多技术或者销售出身的酒厂领导班子,缺乏全国性的战略眼光和市场运作手段。

其四、缺乏政策支持,酒厂鱼龙混杂

山东大大小小的酒厂太多,有些小酒厂不酿酒却生产成品,品质得不到保障,把山东酒行业的名声搞臭了。

另一个就是缺少政策支持,从全国区域来看,四川、江苏两省对于白酒产品的发展的鼎力支持是成功的,尤其是江苏政府的白酒产业推动。

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山东经济较为发达,相关部门想要做强白酒企业的需求不强烈,不像贵州、四川、安徽这些地方。

仁怀基本就指着茅台;宜宾也差不多,靠着泸州老窖孵化了几家上市公司,金种子、迎驾贡酒这些都是当地唯一的上市公司。这些地方重工业和民营经济相对薄弱,只能发展轻工业,如白酒产业。

山东作为中国文化的名片,五千年孔子经典文化,本应是中国酒文化的策源地和白酒品牌的重镇。

自晚晴至今,白酒盛行以来,我们再也读不到李白苏轼辛弃疾那种买醉的美妙诗文,连这些都没有了,只有急吼吼的吹捧。

尽管如今的白酒都强调生活品位强调美学文化,但是,离真正的品位和美,有着漫长的路要走。

只有把白酒和中国文化捆绑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白酒,白酒走向世界才能反哺文化传播。风云君希望鲁酒挺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