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文化视阈下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长青小学徐佳 2019-12-08

一、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一)汉字的特点与文化定义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人们交流思想,记录语言,传播文化的一种辅助工具。汉字凝结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定义以及生活习惯等。汉字是作为典型的象形文字,其字形和字义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可以进行分解,分解后最小的单位即是文化特质,而汉字即是汉语中最小的文化单位,不同的汉字存在于不同的语义场,也蕴藏着不同的文化。汉字真实反映了现实世界,汉字在六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情况与文化现象。回溯至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商后期,初步的定型文字诞生了——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具有系统性的文字,与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以及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并称为世界最早的四大文字,共同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发展,但是流传至今,真正发展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文字的只有甲骨文。在1936年,殷墟发现了YH127坑的一万七千多片甲骨窑藏,以其出土甲骨的庞大数量以及文化内涵的丰富,被国内外学者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档案库"和商王朝的"国家图书馆"。甲骨文记录了大量的商初发生的大事,这些甲骨文也印证了《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世本》以及《春秋》、《尚书》、《国语》等册本资料所记录的商代史实。甲骨文中还涉及到占卜,气象文化等。在商代,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合四时为一祀,也就是现在的一年。甲骨文中对于天气气象的记录包括卜年、卜雨、卜霁、卜旬,可以说是比较全面了。因而,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到当代的生产生活,和包括物质精神的各个方面的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甲骨文是中华民族应该去珍惜保护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汉字的发展过程体现着思维文化,历史文化,经济文化。汉字具有的“具象”、“隐喻”和“会意”等特点就是典型的"东方人思维方式"。

(二)以汉字构形为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其具体的构形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从总体来看,汉字构形的基本特点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汉字作为典型的表意文字,它构形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根据所要表达的具体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总是有着十分复杂丰富的意义信息。

汉字的构形理据因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为稳定的结合在一起,是汉字的表意性质的具体体现。在汉字构形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发现,越是早期的构字理据就越是直接,越是具体。也可以说汉字的构形与本意的联系更为密切。例如早期的甲骨文,一般是靠着对物象直接的形容来构形的。《说文解字》中说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甲骨文中日、月这类字就是根据事物的形体特征进行构字。汉字经过不断的发展,不断进行简化,渐渐不是再通过直观的物象来反映词意,汉字的构形与字的本义并不是完全契合的,而是具有某种蜿蜒曲折的间接联系。比如"后"这个字的本义为"君主",甲骨文的构字目的为妇女生育,在这里的构字意图仅仅表现为母系时代君主。但也反映出了母系社会的存在,如现在的"姓","女"字旁说明了姓氏根源在于女性。所以神农姓姜,黄帝姓姬,其姓字都有女字旁,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再比如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财、费、赏、赠、贪"等等,都属"贝"部,可见古时,人们常用贝壳当做交易的媒介物。还有汉字中表示思想,思维的字都是属"心"旁,如"象、忘、愁、怒"等。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汉字作为形音义的统一体,在其特殊的自身结构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探索汉字构形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三)以汉字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

汉字经历了六千多年的演变,其过程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逐渐正规化,稳定化。以其中的小篆为例,小篆对汉字发展的历史进程甚至对中华文化的传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秦始皇通过小篆统一文字,对当时时代的发展造成了深刻影响。东汉许槙以小篆为体系撰著的《说文解字》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的文学著作,作为第一部字典也是小篆成为了研究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播文化的重要中介工具。小篆对中国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贡献。小篆将汉字的字形做出了相关规定,正式确立了汉字的字形,形态。小篆的结构整齐,字体略长,笔画圆匀。虽属于古代文字,却也有着古今文字的综合特征,既有古文字的特点,又出露今文字的端倪。小篆楷书和现代汉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相比大篆而言,小篆更加简约轻巧,它没有固守大篆的模式,而是省去了其中庞杂多余的部分,并且对于字体构造中相同的部分一般只保留了一个,使书写更加方便,这也体现出了当时秦朝人重实用,尚功利的思想特征。例如"秋"字,甲骨文是画出了蟋蟀一类的昆虫,蟋蟀是秋天才有的,因为它的叫声啾啾,借用它的叫声指庄家成熟的秋天。《说文解字》中将蟋蟀化为龟形,另加了"禾"和"火"来表示秋天禾苗谷物的成熟。小篆则只留下了"禾"和"火"。可见秦人重实用的思想,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文化专制,在字体上的反映就是小篆字形的整齐划一和雄浑挺拔。

从汉字的字形中也反映出了很多汉民族所专有的文化现象,例如常见的对偶和对联。对偶是将长度一样,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的语句进行连用,是一种汉民族特色的修辞手段。对联大家都比较熟悉,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作为对偶中的一种特殊格式,即是将对偶的语句写在纸上,布上或者刻在竹子上,石头上。对联现已成为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现在的春节,人们还会在家门口贴上对联。还有字谜和谜语,大多都是依附于汉字的字形而构成的。

二、汉字文化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意义

     (一) 汉字文化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必要性

近几十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研究,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思路上都有过很多的尝试,并有所成效。但是汉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赵金铭教授曾经指出:"对西方人来说,汉语是真正的外语,其中最困难的是汉字,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最大的区别之一。汉字是西方人继续学习汉语的瓶颈。"因为汉字的自身特点,对于没有接触过汉字的人来说,汉字就像是一幅画一样,把汉字视为"天书"。其实,只要了解汉字,知道汉字所蕴含的意义,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汉字都蕴含和积淀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汉字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 

目前,很多学者也认识到了汉字教学的重要性,在汉字教学中需要考虑到汉字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汉字是以表意、记录语素为主的,形音义三结合,书面形式上字形纵横二维平面组合的,文字符号的基本单元兼有表义的意符和记音的音符以及在字形上是笔画一部件一整字三级组合的序列。"在学习汉字之初,就应该帮助外国学生来确立这种汉字观念。卞觉非先生在《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中对于汉字教学的方法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指出:汉字教学首先要讲清现代汉字的性质,从宏观上了解汉字,确立汉字观念。这样可以帮助外国学生减轻对汉字的畏惧感,揭开汉字的神秘面纱。而汉字文化教学则是最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在汉字教学中辅以汉字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出处,演变历史,内涵,同时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汉字,进而在日后的词语和句子的使用中更加灵活准确的使用。因此,在汉字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进行教学不仅是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必要性。

(二)汉字文化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可行性

汉字具有很强的理据性,在汉字的造字,构形以及汉字和汉语各要素内在关联的规律上,都有所体现。因为汉字自身的文化性,使得汉字文化教学具有可行性。

汉字始源于象形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形表意。具体可以理解为:汉字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较为直接,汉字的字形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提示字意的作用。比如“炙”字,构字的上部分是“肉”,下部分是“火”,从而就可以推断出来是“烤肉”的意思。类似的字还比如“攀”,上面是“林”,“蔓”,下面是“大手”,“抓着东西向上爬”的意思不言而喻。这就是汉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重要特点。几乎每一个汉字的产生都有故事,可以道出它的由来,演变故事。

想要充分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有必要去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反之,想要学习一门语言,也有必要去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如果离开汉字谈汉语,汉语的文化特征便无迹可寻。汉字是以书面形式表达其他文化项的载体,汉字的文化和发展受着汉文化的制约。汉字虽然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但是其形体中有着超出于语言功能以外的文化信息。体现着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等。因此,在对外汉字的课堂上,文化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还能让外国学生感知中国文化,认同我们的民族文化。

三、汉字文化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运用原则与教学方式

(一)汉字文化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适度原则

在进行对外汉字教学时,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只注重汉字本身的教学,而忽视了汉字文化的渗透;或者过度对中华文化进行解读,使汉字课成为了文化课。因此,在汉字教学时,应遵循语言为主,汉字文化为辅的原则,注意文化因素输入的适度性,不能本末倒置。

文化教学是为汉字教学进行服务的,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注意选择符合语言教学需要的文化知识进行渗透,把握好“量”和“度”,选择难易适中的与汉字教学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并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同时了解基本的中华文化。

汉字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把汉字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而不是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对外汉字的文化教学中要遵循适度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不同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千差万别,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有侧重的传授给学生最需要的文化知识。比如对于纯粹的语言学习对象,只需要在汉字教学中适当少量的加入文化因素,帮助学生掌握汉字即可;对于单纯喜爱中华文化的学习对象,则要尽可能的讲给他们更多的文化知识,才能满足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年龄的学生,教师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日韩学生往往对于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汉字教学时可以增加一些课外的文化知识,增加深度。欧美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汉字的了解相对较少,教师在汉字教学时渗透的文化因素则更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提高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使他们丧失学习汉字的兴趣和信心。

3.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在对外汉字的教学中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一点,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的文化因素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并且充分结合教授的汉字的重难点。需要根据学生掌握汉字的真实水平,不同水平程度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文化因素的渗透可以偏向于社会交际,节日,风俗习惯等内容,在学生认识汉字的基础上,介绍汉字的源流,还可以采用一些汉字游戏,调动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对于中高级的学生,则可以多渗透一些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将汉字教学进一步深入,对汉字蕴含的文化进行更详尽的讲解,将更深层次的汉字历史文化与汉字教学结合起来,可运用更具有挑战性的汉字游戏,比如猜谜语,提高学生对于汉字的新鲜感。

汉字教学的重点,方式,渗透文化因素的程度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合理的进行安排,从简到繁,循序渐进,更利于学生的接受。

4.实用规范原则

在汉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清楚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活交际,文化因素的渗透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汉字,并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对于汉字不宜过度解读,追求趣味性而曲解汉字,教师也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以严谨的态度分析汉字文化内涵,引用汉字文化典故,在教学中简单的加入汉字的造字法,历史,如“早”字,可以解释为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简单易懂,让学生产生兴趣,更好的理解记忆即可。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文化因素的规范性,以普遍规范的文化为准,同时注意到中国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产生的变化,传授现代文化,即共时文化。否则会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困难。

    (二)汉字文化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方式

教师在汉字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不同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与时俱进,引入时代元素,根据汉字教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汉字教学中,最常用的就是生字卡片,图片等传统教具。这类教具通常制作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卡片上可以印有部首,拼音或者图片,直观形象,再通过教师的文化阐释,让学生更轻松的认识生字,了解汉字的音,形,义。或者通过部首的拼接,巩固学生付汉字部首的记忆与分辨,帮助学生加深对汉字结构的认识,也为了日后的汉字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操练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教具教学以外,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提高教学过程的生动趣味性,对于提高课堂师生的互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从最早的卡片、教具教学到幻灯片的播放的图像辅助教学;发展到广播的收听、录音机的播放的声音辅助教学;乃至发展到电视、电影、录像的音像辅助教学;直至今天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多媒体教学。我国各级教学单位也从配备电教馆到语音室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室,一路发展下来,多媒体技术日趋完善,已经完全可以满足现代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正好能够满足汉字教学的特点,以及现在还出现了很多汉字软件,能够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成,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对汉字的畏难情绪。此外,将汉字本身的规律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汉字的教学效率,比如《汉字的构成》,《汉字的形体演变》,《形似字辩析》等一系列汉字教学软件的出现,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提高了教学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