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传统文化再提当今课堂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心得体会

 长青哆唻咪926 2019-12-09

学习“传统文化再提当今课堂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重点运用》一书,让我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不是"要”或“不要"的选择题,而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这本书的发行,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不过,传统文化进课堂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科有机渗透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渗透模式与单一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地区或学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地区特色、办学条件、教育对象,充分结合两种模式,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如今,中小学各门学科课程中都适量增加了相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社会课程有对古代民俗文化、古桥建筑知识的介绍:历史课也包含古代钱币、古代名物、历史人物的内容:音乐课程涉及中国戏剧、古典舞蹈、民族服装:美术课程有国画、陶艺、刺绣、体育课程有中国武术等:数学课程也渗透了中国古代朴素的数学思维。这些教育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是潜隐性的,需要发掘、统整,并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例如,将经典诵读有机地整合到语文课堂中去,将传统文化内容编成歌谣、短剧整合到音乐课堂中去,将传统的舞狮子、赛龙舟等传统曲艺活动有机地融入体育课堂,将古老的面具、画脸谱与现代化妆舞会结合融入美术课堂,等等。

只要我们确立自觉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就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2.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进入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视野,被很多地区、学校纳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规划之中,要求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因此,无论采用单一学科还是渗透课程组织模式,都必然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显性课程。台湾学者龙应台在谈何为文化时曾说,文化在于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需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就是文化。他认认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在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隐性课程的作用正是“润物细无声"。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外,还应充分重视学校隐性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信网络平台 功能,将课堂、教材、活动、校园等“共同体"中潜在 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转变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真正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贯彻到中小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一节课,涉及到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 他的故事以及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 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3.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传承传统文化,一定要用好传统节日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好最生动的载体,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载体,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融入活动中受到启迪。比如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怀念与哀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要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怀念故人,二是保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所以,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的传统节日,要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氛围,领悟节日内涵。借助传统节日,也可以组织青少年学生进行诗词、书法、组织经典诵读等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传承传统文化,还要亲近生活。传统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融入生活之中体现为一种风俗,传承传统文化,重要的是传承风俗。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非遗载体,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去非遗存在的场域里参观,也可把非遗传人请入学校让学生应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种教育更现实、更有意义。

       4.丰富实践活动载体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如何搭建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心灵的联系是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所要关注的问题。要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无论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意识”,还是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人格培养”,都不可能只通过“传授“达到,而要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并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活动当中获得具体切实的体验,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认知得以内化、情绪得以感受、行为得以改善,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另外,对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又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还在于它的变革、 再生产。它不是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文化的再生产、再创造。传统文化教育期待学生不但能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要能够进行文化思辨”,同时还要能“在地行动”,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形成道德意识的转变,并且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或人生哲学,最终体现在日常行为与活动上。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应考虑“在活动中教育”,搭建以“体验"为目的的各中形式的活动平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活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在体验中感悟、内化,最终促进自我发展。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探究者和关怀者,并身体力行成为社会改造的行动者,不但能使学生感受 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增强他们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历史是国家的根基。不忘历史, 才能开辟未来。留住血脉,才能走向复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时代特色,让传统戏曲、国画、书法、 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等进校园、进课堂,为优秀 传统文化创造很好的沃土、氛围,讲好中国故事,在讲授知识中传承传统文化,将历史的经典、时代的方向播种到未成年人心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助力青少年实现人生大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