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梁启超,最先想起的是失败的戊戌变法和严肃的政治家形象。 其实私底下他是一个宠爱儿女的父亲,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和爱将儿女都培养为很优秀的人。梁家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精英家庭”,梁启超也被称为“中国教育第一人”。 虽然他的年代已经过去很久,但他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仍旧值得现代人借鉴。 唯有爱可以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梁启超很喜欢孩子,所以他有了九个孩子。普通人家有这么多孩子可能会应顾不暇,不能把最好的爱给每一个孩子。但梁启超不会,从最大的女儿梁思顺到最小的儿子梁思礼,他都不曾让爱缺失。 他给每个孩子都起了昵称,大女儿思顺叫“大宝贝”“baby思顺”“顺儿”、思宁叫“六六”、思达叫“达达”、思懿叫“司马懿”、思礼叫“老白鼻(baby)”……在当时,给孩子起这么肉麻的昵称并不多见。 梁启超和传统的父亲不一样,他从不吝啬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乐意放下父亲的身段,与孩子打成一片,有着让人羡慕的亲密的父子关系。 有一次,梁启超兴致勃勃地寄给在外留学的二女儿思庄一封信,里面是两张纸,一张上面用漂亮的毛笔大字写着“冰室老人一首滑稽诗和给他爱女的一封信。”另一张则用小字写着:
梁启超和儿女间这样的通信还有很多,从中可以窥见他们日常的相处模式是充满爱的。 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启超去时他刚刚五岁。他对父亲的印象并不深,可是却也是在父亲的爱中长大,因为在梁启超生前用文字记录了许许多多和思礼相处的瞬间。
梁思礼看着父亲的记录,可以感受父亲的爱一直陪伴着自己,深深相信父亲深爱自己。 (梁思礼) 爱是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一个缺爱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变得敏感、自私。梁家的孩子在梁启超浓浓的父爱下长大,心灵因为被爱浇灌而变得充盈,所以长大后才有能力爱自己、爱他人,相信自己拥有独特的价值,从而对事业和人生充满激情。 尊重孩子是更高的爱 梁启超在培养孩子上注重因材施教,他不会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而是希望他们向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教育上,他一直尊重孩子的意愿。 二女儿思庄在麦基尔大学读完大一后,该具体选专业了。思庄刚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便向父亲请教。梁启超认为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为国效力。思庄同意了。 但是学着学着,她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感觉非常苦恼。 (第一排右一为梁思顺) 梁启超知道后,感到十分后悔,立刻写信告诉思庄“不必泥定爹爹的话”。后来思庄选择了冷门专业图书馆学,梁启超始终支持她的选择,最后她考入哥伦比亚图书馆学院,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梁思成学的中国建筑史和梁思永的考古学,也都是当时的冷门专业,梁启超都没有反对,任他们发展,最终两人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九个孩子后来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优异的成绩,这背后离不开父亲的包容尊重。 梁启超的尊重也体现在孩子的婚姻上。他也会给孩子介绍对象,但他提倡自由恋爱,不强迫为孩子定亲,而是在两个孩子互相喜欢的前提下促成好事。这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梁思成和林徽因这门亲事。 林徽因是梁启超看中的儿媳妇,正好梁思成和林徽因还互相喜欢,皆大欢喜。梁启超曾向女儿得意洋洋地提起自己这门满意的婚事。
多么可爱的一个父亲,从他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懂得尊重儿女的意愿,这一点梁启超真的是值得尊重的。 言传身教 梁启超一生起伏,经历了很多磨难,照片上紧闭嘴唇的他有点严肃,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再坚强乐观不过的人。按他的话说,他是越挫越勇的人,悲观厌世从来不在他的字典里。
梁启超晚年,病痛一直折磨着他,但他却并不在乎身体的痛苦,依旧教育大家唯有悲观不可医。
这种精神影响着子女们。抗日战争期间,梁思成和林徽因来到大西南,过着条件艰苦的日子,林徽因还生着病。实在没有饭吃的时候,梁思成就典当衣物买食物。然而,就是如此艰难,他时常还开玩笑说:“把这个表‘红烧’了吧,把这个衣服‘清炖’了吧。” 这种乐观精神颇有父亲梁启超的风范。 梁启超叫孩子“baby”,“纵容”他们的兴趣自由发展,也不在乎他们的成绩,看起来像“溺爱”孩子,但其实他的爱并不同于溺爱,他懂得分寸,会刻意磨炼孩子的意志,犯了错误也会惩罚。
梁启超一生跌跌宕宕,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天才、一位政治家、改良派……但在他的孩子眼中,他只是一位挚爱孩子的父亲。 图文排版:虫子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号-历史另眼看。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