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在组织学上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占73%。我国一般将瘤体直径<5 cm称为小海绵状血管瘤,5~10 cm称为大海绵状血管瘤,>10 cm称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式主要有外科手术、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等。其中手术切除被认为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传统肝血管瘤的手术原则为:(1)瘤体直径<5 cm不予处理,定期观察;(2)≥10 cm主张手术切除;(3)6~9 cm者依病情而定,如有以下情况者可考虑手术:①年轻患者尤其是育龄期妇女,瘤体有继续生长可能者;②肿瘤靠近大血管,继续生长可能压迫或包绕大血管,增加手术难度者;③患者症状较明显,尤其是精神负担重者;④合并有其他上腹部良性疾病如胆囊结石等需手术者可一并处理;⑤随访中发现瘤体进行性增大者。2005年Herman等报道微波治疗肝血管瘤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为肝血管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具体应用如下: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肝移植、介入治疗等,其中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但因恶性度高、病情进展快,超过8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不适合手术切除。微波治疗诞生后,部分报道肝癌微波治疗可以达到与手术同等效果,为肝癌治疗提供了一种崭新方法。我国指南规定肝癌微波治疗适应证为:单发肿瘤,最大直径≤5 cm;或肿瘤数目≤3个,且最大直径≤3 cm;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直径>5 cm的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 cm的多发肿瘤,微波可以作为姑息性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具体应用如下:
肝脏良性占位包括肝局灶结节性增生、肝腺瘤、肝炎性假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包虫病等。应根据临床症状、肿瘤类型、大小、部位、生长速度等综合因素确定治疗方案。微波治疗肝脏良性占位相关的报道相对较少,郭庆等报道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腺瘤案例取得满意疗效。对于治疗肝泡型包虫病,微波消融术的原理是微波辐射引起组织中带电离子和水分子振荡产生高温,导致组织细胞凝固性坏死。目前尚无微波消融术治疗泡型肝包虫病的相关报道,但Brunetti等提出利用射频消融将囊肿暴露于60 ℃可以破坏泡球蚴组织,从理论上讲微波也可用于部分泡型肝包虫病治疗。本院近年开展微波治疗部分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取得良好疗效,并且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由于病例资料尚少,有待进一步大数据研究证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