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倒插笔竟然是书法大师的奇招

 鸿墨轩3dec 2019-12-14
原创 瀚墨云桥 2019-12-13 18:08:17
倒插笔竟然是书法大师的奇招

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这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步规范的改造过程,发展到了今天汉字已经成为拥有独立、完整体系的原生文字。

在汉字的书写方面形成了一套标准的笔顺规则,这个规则自古有之,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识字都需要遵守。笔顺规则大多遵从字源、字形结构、字形变革或古法,也是随着篆、隶、真、行、草书体的改变而变化的。

倒插笔竟然是书法大师的奇招

笔顺基本原则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等。例如“北”字,要先写左边的竖、横、提,再写右边的撇、竖弯钩。如果你没有按照这个笔顺去书写,那么老师一定会打上一个大大的叉。

不仅老师会批评错误的笔顺,一般人见了也会嘲笑你的倒插笔。但是我们在看一些书法大师的名作中却有着许多的倒插笔,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奥秘呢?

倒插笔竟然是书法大师的奇招

我们先从书圣王羲之开始说起,在《兰亭序帖》中存在许多倒插笔的现象。比如“至”字,他把土字旁的竖画放在前面写,这样使得整个部首更加气韵贯通;而点画似乎他又出奇的放在最后一笔书写,这样处理恐怕是便于连贯到下一个字。

倒插笔竟然是书法大师的奇招

“无”字本应该先写两个横画,再写四个竖画,最后写长横和四点底。同样是为了写出连贯性,王羲之把三个横一笔带出,四个竖画和四点底也是连带映照,这样笔墨的流动感一下便跃然纸上。

王羲之的时代不像我们现代,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魏晋时期的书法尚在探索阶段,他们的书法都是个人特质的自然抒发,所以我们看到王羲之时代的书法,处处彰显的是率性而为,把字写得好看、美观就是他们的终极目的。

我们可以把王羲之看作是规则的制定者,他所用的倒插笔也许在当时并不属于“越轨”行为。时间进入唐朝,书法上升到国家殿堂的层级。唐朝书法以法度著称,不仅书写有着严格的规范,国家还制定了关于书写的法律,如果有所违反还会进行惩罚。在这样严格的体系中,代表人物欧阳询是否也有倒插笔出现呢?

倒插笔竟然是书法大师的奇招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的书法多为碑帖,从拓片上我们很难看出书写的笔顺关系,在为数不多的欧阳询墨迹中,还是可以找出其中的端倪。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仲尼梦奠帖》是研究欧阳询书法的重要资料。

倒插笔竟然是书法大师的奇招

其中的“灭”“裁”两字的右边都是近似戈勾的结构,应该是先写短撇最后写点画。但是欧阳询把点画也写成撇,而且一定是先写上面的撇,再写下面的撇画。本来逆势的两个笔画,让他变成规则的顺势,这种化冲突为和谐的意趣让人回味无穷。

倒插笔竟然是书法大师的奇招

▲《唐欧阳询书张翰帖》

我们再看故宫博物院旧藏的《唐欧阳询书张翰帖》,此帖劲瘦挺拔、结字修长。宋徽宗在收藏此帖后用瘦金书在卷后题跋,他把欧阳询定调为“笔法险劲”,这是我们欣赏欧阳询的一个关键点。

倒插笔竟然是书法大师的奇招

欧阳询在此帖中“秋”字的处理上,体现出了他险峻的用笔。“秋”字右边的“火”字旁应该先写左右两点,再写撇捺,他却先写右侧的点然后反手带出左侧的点画。这种反手、逆势在以法度著称的唐朝绝对是“大逆不道”的,但是欧阳询却以险取胜创造出了书法史上的奇迹。

倒插笔竟然是书法大师的奇招

▲米芾《彦和帖》

米芾所处的宋代,书法是一个裹足不前的阶段,在唐朝书法盛世的光辉之下,宋人显得毫无底气,他们不得不在唐人之后匍匐前行。米芾不羁的性格决定了他书法天真烂漫的情趣,然而他又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他提笔写字往往反复多次,直到满意为止。

倒插笔竟然是书法大师的奇招

米芾在《彦和帖》中“顿首”二字体现出了他精心布置的缜密思考。“页”旁下面的两个点打乱次序后,与“首”字的起笔连接的天衣无缝,这不得不让我们惊叹于大师的大破大立。

倒插笔竟然是书法大师的奇招

古人在书法的探索中总结出许多规矩和方法,这为后人减少了弯路,是宝贵的经验。但是古人也说:“行草用笔,不依前后”,也是在告诫我们不应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汉字很像建筑物,每个笔画像是建筑构件,建造建筑应该先建主体框架,然后再搭建次要构件。写字就好像是在搭建一座建筑,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才会美观。但神奇的是,有时候反其道而行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这恐怕是书法艺术的趣味所在,也是研究书法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