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女节,女校长们的故事献给所有老师,是激励更是感动

 李平东方明珠 2019-12-15

38

国际劳动妇女节

编者按

三月是春天来临的季节,三月八日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节日:国际劳动妇女节。与其说妇女节是女性的节日,不如说,这是人类追求平等进步路上的一个纪念。时至今日,得益于前人的努力,女性地位和权利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男女在智识上的性别平等也逐渐成为共识,在这样一天,尤为值得纪念的是那些一早就以独立的身姿、自信的态度和优秀的能力立足的女性。

在教育领域,这样一群女性就是为数不多的女校长们,她们对教育或抱有不灭的热情、或有着深刻的见地、或培养出了更多杰出的女性。三月,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和纪念着些在中国教育史中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女性——作为一次缅怀更作为所有教师们的自我激励。

清末民初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重要时期。1892年,郑观应在《女教》一文中呼吁效仿他国,兴办女学;梁启超曾经在《论女学》一文中写道:“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这几乎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觉者的共识。

1898年,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 经正女学堂创办。1902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上海爱国女学。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外国教会女学也在中国兴起,女子学校教育在中国历史中翻开了新的一页。

更多的女子接受教育让女教育家的出现成为可能。虽然女校长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人数很少,但她们却怀着同样的教育理想,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贻芳 :

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人格教育

吴贻芳(1893—1985),号冬生 ,江苏泰兴人,生于湖北武昌,作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掌校23年,成为中国女教育家的典范。

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吴贻芳不仅学业出众,赴美留学,而且还返回母校,出任校长,掌校23年,成为中国女教育家的典范。赴美留学获取博士学位之后,吴贻芳1928年受聘于自己的母校金陵女子大学,掌校23年,办校成就卓著,使金陵女大闻名海内外。1945年,吴贻芳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吴贻芳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她认为“人格教育的实现,因习惯贵在‘慎之于微’,而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个的人生有良好的发展”。吴贻芳同样注重体育教育,强调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金陵女大每年都开运动会,进行室内外体育表演,体育教育贯穿了金陵女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吴贻芳曾经破格录取一位已婚的女学生。这个学生名叫曾季肃,是《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的妹妹。曾季肃出身名门,思想独立,她在35岁并有两个孩子时给吴贻芳写信,表达了自己想要读书的迫切愿望。就这样,曾季肃在35岁时考取了金陵女大,成为学校第一位已婚的学生。曾季肃毕业后也投身教育,在上海创立了南屏女中,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王世静 :

战争之下,仍然坚持办学

王世静(1897-1983),福建闽县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王仁堪是光绪三年状元,1923年任华南女子学校校长。

王世静,福建闽县人,出身名门望族,祖父王仁堪是光绪三年状元。王世静从小在教会学校念书,笃信基督教,16岁时进入华英女学堂读书,华英女学堂是福建女子大学的前身。两年后,王世静赴美进入晨边学院就读,毕业后,又到密执安大学继续深造,获得硕士学位。1923年,她回国在厦门大学执教。翌年应母校之召,回到华南女子学校任教。

1928年,华南女子学校董事会任命王世静担任校长。王世静这样评价自己,“事事留心负责,对人对事力求公正处理”。董事会认为她留学美国,通晓西方文化,交际能力强,“无论到美国还是中国,王世静都有足够的个人魅力和人交上朋友。”

1929年7月,王世静接管校务工作。次年1月18日,华南女大为她举行校长就职典礼。王世静宣誓道,“本人当竭尽所能履行职守,提高大学学术水准;培育中华女界的领袖,丰富国人的家庭生活,促进教会活动……”1933年6月,教育部准许华南女大临时立案,校名改为“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34年6月,华南女大在教育部永久立案。抗战爆发后,王世静带领师生坚持办学。1951年,福州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两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学,王世静任副主任委员,分管总务处、处理日常事务工作。

王世静的姑祖母王眉寿(陈宝琛之妻)也是一名女校长,她在1905年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民办女校乌石山女塾,后创办福州女子师范传习所,自任监督。1907年,她担任首间官立女校“福建女子职业学堂”的监督。1909年,合“职业学校”和“传习所”为“女子师范学堂”,王眉寿仍为监督,被称为“范之师”,政府亦颁赐“闽峤女宗”横匾以为褒奖。此外,她还在螺洲创办“螺洲两等小学”,培养家乡人才。

杨荫瑜:

一生坎坷别扭,唯独对教育热情不减

杨荫榆(1884-1938)小名申官,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杨荫榆,在无锡出生,中国教育学研究者、教师。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在御茶水女子大学)得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系学士、硕士。

1924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在“女师大风潮”中,以保护学生继而力阻学生参与政治,与鲁迅、周作人、许寿裳、易培基、许广平等师生发生争执,杨荫榆被免职,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

1927年,至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苏州中学兼授外语,1935年在娄门创办二乐女子学术社,任社长。 抗日战争期间,寓居苏州的杨荫榆目睹日军的种种暴行,多次向日军官长抗议,如此一来,她的二乐女子学术社被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保护了很多年轻女子。

也因此在1938年1月1日在苏州被日本兵诱押至盘门吴门桥下,射杀后,投入河中。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吕碧城 :

女子教育是为培养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贤妻良母

吕碧城(1883年-1943),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安徽旌德县人。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

吕碧城,清末女教育家,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光绪末年担任天津《大公报》编辑,提倡女子新式教育。经《大公报》总经理兼总编辑英敛之介绍,吕碧城与社会名流严复、严范荪、傅增湘等相识,得到了办学方面的支持。1904年11月17日,北洋女子公学正式成立并开学,吕碧城出任总教习(教务长),傅增湘为监督(校长)。两年后添设师范科,更名为北洋女师范学堂,时年23岁的吕碧城升任监督(校长)。

吕碧城为推广新式女子教育不遗余力。她曾在《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一文中写道:“女学之倡,其宗旨总不外普助国家之公益,激发个人之权利两端。”

她意识到女子教育的宗旨不是单纯地培养贤妻良母,而是要造就“对于国不失为完全之国民”,“对于家不失为完全之个人”的一批新型人才。她认为女性与男性同样具有个人和国民的双重身份。这一思想不仅为女子教育的功能立论,而且着眼于广大女性的个体发展。

为了贯彻自己的教育思想,她提出必须使女子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并将德育放在首位。她希望培养的学生将来也致力于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将来尽各自的力量”。许多在此学习的女生后来都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艺术家,如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周道如等。

吕碧城的大姐吕惠如担任南京两江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二姐吕美荪担任奉天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妹妹吕坤秀在厦门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员,亦成为著名诗人和教育家。“旌德一门四才女”成为当时广为传赞的美谈,为时人所称羡。

余宝笙 :

新中国私立女子职业教育第一人

余宝笙(1904-1996)福建省莆田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于医生家庭,20岁在华南女子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80岁创建第一所私立女子职业学校。

余宝笙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余宝笙童年和少年时都远离家庭,在女校接受封闭式教育。1922年,余宝笙进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读书,两年后赴美继续深造。

1924年余宝笙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在母校教有机化学。1935年她二度赴美,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一位女博士)。她成绩优异使导师大为赞赏,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生化专家、维生素ABC的发明者麦卡伦教授导师要留她共同搞科研。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她奔回祖国,随母校到南平,任化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余宝笙在1953年担任福州师范学院的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1981年,她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导师。1985年,年过80岁的余宝笙为了发展我国女子教育事业,创办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所私立女子职业大学――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亲任院长,这是新中国第一所私立女子职业教育高等学校。

谢希德:

用科学的精神打造东方的哈佛

谢希德(1921-2000),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谢希德1921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学系,后留学美国,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2年10月谢希德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历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3年,62岁的谢希德出任复旦大学校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女校长。谢希德以科学家的精神治校,她在复旦的足迹是复旦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大跨步前进的写照。

1985年2月,谢希德为复旦建立美国研究中心,她称之为“晚年的孩子”。她以物理学家的身份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国际学术界建立广泛联系,把复旦打造成“东方的哈佛”。

谢希德说,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科学的成就属于男性,与女性无缘。她是终身有腿疾的女性,以其坚韧的学术理想,走进了科学“禁区”。中年时她被检查出癌症,与疾病顽强抗争34年。但谢希德说:“我愿意忘记自己是个病人,那样我才会快乐。”

参考资料:

视觉杂志《女校长们》

民国女校长杨荫榆:“反动”外的悲壮一生

来源:中国网教育频道

编辑排版:祝颖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