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起死回生说附子(一)

 qsa789 2019-12-17

《神农本草经》下品中记载:附子味辛温有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生山谷。

附子道地产区为四川江油, 其种植加工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迄今已有1300余年。当地根据附子种苗生长期喜凉爽,怕高温,有一定的耐寒性的特点,于冬至前几日进行移苗,中医认为此节气处于一阳生,一阳来复之际,处于阳气初生阶段,而相对应植物生长发育情况来说,此时移苗,幼苗发育整齐,块根生长快,个头大,易于成活。根据附子块根生育期喜温润环境、怕干旱和高温多湿的习性,在夏至前几日进行采收,中医认为此节气处阳气鼎盛、一阴初生,阳气渐减,对应植物生长发育情况,此时由于高温影响,子根发育渐次停止,正是子根最为肥大的时候,适宜采收。

附子传统加工工艺加工的商品附子多达10余个规格, 中国药典品种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以外还有熟附片、挂片、黄附片、刨附片等除用于临床医疗有些在港台等地还用作滋补品。

附子主要传统炮制工艺是经胆巴水浸制、水煮、水漂等工艺。因为江油附子有“过夜烂”的特点,胆巴在此的作用为防腐保鲜。但此中所用胆巴液体浓度是多少?泥附子浸泡胆巴液时间多长?蒸煮时间多长?切片后水漂时间是多长?制附片成品残留多少胆巴成分才是合格?这一系列问题皆由加工者各自把握,以致质量参差不一。

中医认为胆巴为纯阴之物如果附子中胆巴未经水漂褪胆完全则会抵消附子的温热药性,甚至损伤人体阳气。胆巴中毒症状: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口干、痉挛性腹痛、腹胀、腹泻,可伴有头晕、头痛、皮肤出疹等,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呼吸麻痹和休克,以致循环衰竭而死亡。这些症状与生附子中的乌头碱中毒表现极为相似,以至于临床上常常把使用了含有大量胆巴的劣质附子产生的胆巴中毒当成是附子中毒,使得医生谈附子则色变,把起死回生的良药当成毒药!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一、亲自到道地产区即四川江油去采集收购附子,一次采购全年的使用量,确保我们所用附子的质量上乘,疗效稳定,图4-5为采集现场。

图4附子采挖现场

图5 附子原植物

图6 鲜附子

二、改进加工工艺:我们使用的附子废除胆巴浸泡的工艺,采收之后直接冷藏,之后依法炮制,这样既解决了江油附子“过夜烂”的问题,又解决了胆巴中毒的问题!

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以下简称李老)曾指出,自晋以后,以儒治医,流弊就在空谈,不重视临床,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多有违背。其实早在东汉时代,仲景已经取得了临床应用乌附剂的成功经验:如凡乌附类方,炙甘草为乌附两倍,甘草善解百毒。而李老亦为附子剂再增加三条安全措施:一、凡附子超过30g时,加炙甘草60g;二、文火久煎,1.5h左右;三、武火急煎,用于垂死病人。

说到附子的运用及剂量问题,很多人都“谈附色变”,虽然经李老等中医大家多年临床证明安全、有疗效,但药典对附子等药的用量仍有严格的限制,此限制无疑是把中医的手脚捆绑起来,让附子、细辛、生半夏这些药中大将失去了用武之地,惜哉!

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发现的汉代度量衡器“大司农铜权”推算,汉代一两为今之15.625g。而《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为张仲景所著,所用剂量本应如此,而绝非所谓的“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矣”(即古代要用一两的药物,现代用到一钱就可以了)!但是现代药理只看到附子的毒性,没往更高处的方面去考虑。《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假定生附子的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的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四逆汤类方所用剂量相当于现代使用熟附子40~60g,而近代所用剂量仅为原方1/10~1/6,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张仲景当时就明确利用附子的毒性,生附子一枚(约20~30g)破八片,有毒,破开之后有效成分出来的更多。阳气衰亡之时,附子的毒性就是救命的仙丹。

李老创制的破格救心汤,其附子用量为30~100~200g,已经大大突破经方的剂量,成功从病魔手中抢救回无数濒临死亡的患者。

李老对附子的用量是很严格的,他对附子的应用,分为保健、阳虚、格阳、亡阳、垂死五个等级,此为目前关于附子用量最系统的辨证分级。其中保健附子为小剂10~15g,阳虚小剂15g左右,格阳为平剂30g,亡阳为中剂45~90g,垂死为大剂100~200g。其中附子为平剂、中剂的量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治格阳、亡阳之附子用量是基本吻合的。而大剂则是对前人及现代医学的突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