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这一块古城砖,有六百年历史

 刘沟村图书馆 2019-12-17
城砖、城墙、砖石城,
说起来似乎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
那是自明初而来的南阳古城往事。
早期南阳郡城为夯土筑建,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阳卫指挥佥事郭云重修南阳城时,始用砖石加固,改建为砖石城。
砖石城连同清代在城周外修建的寨墙,都在1939年为便于逃避日寇飞机轰炸而由官方主导扒掉了,于是砖石城成了历史,梅花城也成了历史。

然而大量的城砖留存下来,散落在老城区的老门老户老街老巷中,走在老城区,不时还能看到它们嵌在墙上的身影,沐风沥雨数百年,依然承载和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细节。
12月15日,一群老南阳人相聚南阳唐王府博物馆主办的宛城风物“草根谭”民间座谈会上,回望城市历史,探寻城市的历史来处,从深藏于心的记忆中,从尚存的块块城砖中,触摸一个鲜活的南阳古城。

01

南阳城墙,用砖始于明初

砖是中国从古至今运用最广的建筑材料之一,可以说在人类文明演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中国烧制砖的历史据说在距今五千年前,但砖广泛用作建筑材料却始于秦。
在南阳,尤其是新野,上世纪从汉墓中出土了大量汉画像砖。不过,对南阳城墙来说,元以前皆为夯土筑建,直到明初才烧制城砖筑砖石城。
提到汉砖,市汉画馆原馆长韩玉祥说,汉画像砖大多是空心砖,南阳出土的空心砖不多,新野比较多,泥质陶烧,做工精细。
许昌出土的汉砖也不少,但距离南阳这么近,看起来却迥然不同,完全不似南阳汉砖的粗犷奔放。
对此,市泥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显礼说,不同的地方土壤质地不同,烧出来的砖不一样,还有的地方能烧砖,但不一定能烧制出好瓦盆。
至于南阳城砖,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领队乔治邦说:“明初郭云修城始用城砖,城砖基本上是10到15cm那么厚,大的一整块近50斤。”
这么大的砖头,烧制起来难度大吗?李显礼说,就是烧一般砖,如果偷懒的话烧出来就不像样,超过5cm厚的砖,烧制的成功率不高,这么厚的城砖,对烧制的工艺要求应该相当高,估计得用硬柴烧制。
南阳城砖上有的刻有“南阳城”、“南阳府”、“南阳”等字样,前不久访古寻踪公益团队还发现了带“六”字的城砖。对此,唐王府博物馆馆长崔鉴平说,过去一般有官办窑厂,专门为官府烧砖。“六”字,可能是普通工匠的名,也可能是当时“派捐”的原因。

02

城墙被扒,城砖散落民间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南阳城墙、寨墙被扒掉后,诸多的城砖都散落于老城老门老户中,盖房子时,城砖都派上了用场。
崔鉴平说,过去砖头少,一般人家也买不起,他小时候住在现人民路西的白果园,属于古城外,住的就是土坯房,有天睡到半夜,忽然一疙瘩泥糊到了脸上,原来土坯盖的厨房在连阴雨中塌了,“那时候的院墙更不可能用砖了,都是土夯墙,上面种着仙人掌”。
他记得小时候“混搭”的房子非常多,共和街有一户人家,盖的房子全是碎青砖、碎红砖、碎城砖一点点修起来,“就这还盖了两层楼。
没钱的建土坯墙,有钱的也未必盖的是全砖房,退休干部王政说,他小时候住的是三进院的大宅子,墙看起来是砖墙,其实是“里生外熟”——里头是土坯、外头是砖头。78岁的他见过城门、城墙,“东城门是两层的,上面都是大城砖。”
散落到民间的城砖,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少。乔治邦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上初中时,学校组织他们去北城河岸捡砖,捡来的有一般砖头、也有城砖,捡回来后砸碎修校园里的路。
再后来,老城里一些人生活条件好了,重建房子,原来用的城砖或被弃或做了地基,“如今能收集到残砖已经不容易了。这些城砖是古城人文历史的见证,现在古城修复利用正在进行中,若能把尚存的城砖收集并用于城墙修复,绝对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南阳报业传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