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下游一起抓 前中末端齐发力 作者: 王炜 ![]() 昨天召开的吴江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介绍,2010年至今,我区围绕硬件配置、软件提升以及制度规范等方面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全力打造垃圾分类工作的“吴江模式”,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建立了源头分类、中端收运、末端处置的完整的收运处体系。在2018年度和2019上半年苏州市的考核中,我区垃圾分类工作均获第一。 前端分类投放设施逐步到位 截至11月下旬,我区432个公共机构、50个农贸市场、405个居民小区、218个行政村已推行垃圾分类。全区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居民小区三分类覆盖率达到92.5%。其中,震泽镇和平望镇100%、松陵街道96%、江陵街道94%、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和同里镇93%、横扇街道91%、八坼街道90%、七都镇89%、桃源镇82%、汾湖高新区(黎里镇)75%。新增或更新公共区域分类设施1076个,更换陈旧有害垃圾收纳袋1020个、分类亭32个,分类设施配置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三分类基础上,吴江积极推进居民小区四分类建设,按照“撤桶并点、定点投放、定时督导”原则,重点实施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目前,松陵街道已成功打造2个四分类样板小区,全区共建成24个四分类小区,初步形成集中收集房、智能投放箱、普通投放亭三种符合吴江区域特点的模式。 中端分类收运适配度逐步提高 各地严格按照分类收运“不同人员、不同车辆、不同要求、不同去向”的原则,加强分类收运车辆配置及人员队伍建设。全区专业分类收运队伍共有队员851人、各类收运车辆627辆,其中,餐厨废弃物收运车20辆、厨余垃圾收运车59辆(含农村)、农贸市场易腐垃圾收运车17辆、建筑垃圾收运车11辆、有害垃圾收运车17辆、可回收物收运车63辆、其他垃圾收运车440辆。 末端分类处置设施逐步完善 吴江区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完成建设并开始运营,共计签约1700余家处理单位,平均日处理量达到205吨,基本做到应收尽收;全区建成易腐垃圾处理站42座,农贸市场和行政村易腐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置实现全覆盖;新增园林绿化垃圾破碎点1个;新增建筑拆迁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1座;在建大件垃圾处理点1个;每日3000吨生活垃圾焚烧扩容建设项目已基本具备开工条件;每年30万吨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1—11月,全区共收集有害垃圾7.2吨,可回收物2800吨,分流处置餐厨废弃物2.5万吨、农贸市场有机垃圾4100吨、园林绿化垃圾9500吨。 宣传力度逐步加大 为营造垃圾分类宣传氛围,相关部门共印发《吴江市民文明手册》10万余份,完成轨交站、公交亭、环卫作业车、墙面等宣传阵地建设400余处;组建专业宣讲队伍,发动社区、物业垃圾分类专员及党员、志愿者组成宣讲队伍,进社区、进校园、进单位开展垃圾分类宣讲活动170余次,开展垃圾分类专题培训34次;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成功开展“千人环保游”、垃圾分类汇演、线上分类挑战赛、亲子环保赛、校园书信大赛等大型宣传活动50余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15万。 监督考核制度逐步健全 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吴江区生活垃圾分类督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形成立体式督查考核体系。由区垃圾分类办每月组织开展对各区镇的督查考核,9月份开始实行区镇考核排行榜及社区红灰榜“两榜公示”制度,接受市民监督。11月份,震泽镇、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平望镇和镜湖社区、镇南社区、祥运社区等单位居于考核前列。机关单位、学校、车站等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由各牵头部门负责,每半年开展分类督查工作,查漏补缺,完善分类设施配置。引入第三方测评,每季度对所有分类小区、公共机构等单位进行全覆盖督查。 2019-1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