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红灯要硬闯 2019-12-20

你惩罚过孩子吗?

你是否觉得惩罚是教育孩子时必不可少的手段呢?

有了孩子以后,看了很多育儿类的书,教育孩子也渐渐变得温和而坚定。但是老公的育儿观念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用老一套的方法教育孩子,一言不合就爱凶孩子,打孩子。经过好几年的洗脑,终于有所改观,基本认同打骂孩子是非常无效而且落伍的教育手段。

但是有一点,我们一直也无法达成共识:到底要不要惩罚孩子。我不赞同惩罚孩子(要做到真的很艰难);而孩子爸认为惩罚必不可少,犯错必须让他长点记性。

显然,我处在不利的一方,一次次被打脸。孩子不听话,我温声细语根本不管用,老公教训一顿立马见效。老公开始教育我:胡萝卜加大棒是流传了几千年不是没道理的,没有惩罚就好像开车没有刹车……

我不想与他争论,拉着他重温了一部经典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今天想通过《放牛班的春天》来探讨:家长该不该惩罚孩子,孩子行为不当时,该如何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上映的一部法国电影,讲述了一位好老师改变一群问题孩子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上映第二年就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豆瓣评分达到9.3,成为教育片中难以超越的经典。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10年前,那时候还没有孩子,多希望能遇到一位像马修一样的老师。成为父母之后,再看这部电影,又完全是另一种感受。《放牛班的春天》简直就是正面管教的教科书,我想努力成为马修老师这样的父母。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池塘底”的辅育院。“池塘底”真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名字。学校的孩子都是一些调皮、叛逆的问题孩子。学校用高压政策严厉地管教他们,惩罚、反抗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码。老师经常被打得头破血流,没有几个老师能呆得长久。

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池塘底”当代课老师,学生对他当然也不客气,把他当敌人折磨。但是马修老师不认为他们是问题孩子,真正有问题的是学校的教育方式。他试图让校长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却被校长批期望过高。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终于,顶着校长的压力,马修老师用自己的耐心和包容,借助音乐的力量,改变了这群“坏孩子”。孩子们组成的合唱团受到了公爵夫人的接见,其中的一个孩子长大后成为著名的音乐家。

电影很温馨,像一块坚冰慢慢在手心融化;音乐很空灵,心灵跟着变得纯净而柔软。欣赏电影的同时,家长和老师又能受到怎样的启示呢?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每一个坏孩子,都是丧失信心的孩子

在校长眼里,“池塘底”都是一些无药可救的孩子,他们打架、整老师,在课堂上捣乱。中途转到学校的插班生孟丹,第一天就被校长贴上了智力低下、残暴的标签。校长以暴制暴,像警察对待犯人一样驯服这些孩子。

校长只看到了表面。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一个行为失当的孩子, 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他曾指出,孩子的不当行为只是浮冰上的一角,其背后反映的是掩藏在冰山下的心理需求,而这一切都指向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从来没有坏孩子,他们只是用错误的方式来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

当价值感和归属感缺失时,孩子会表现出以下四种错误行为:

a.寻求过度关注:各种恶作剧整蛊老师

b.争夺权利:反抗老师的指令,

c.伺机报复:打伤神父,在笔记本诅咒校长吃屎

d.自暴自弃:明明很爱唱歌,却不承认。

“池塘底”的孩子们叛逆、搞破坏,最重要的原因不就是,他们不被学校接纳,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吗?

作为家长,我们要注意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是在求救,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比如女儿不停地干扰妈妈工作,只是因为被妈妈忽视太久了,想要引起妈妈的关注。这时妈妈不要责怪孩子不懂事,只需抱抱孩子,告诉她一个小时后,忙完工作就陪孩子玩。很多孩子沉迷游戏,都是因为学习或者人际交往上遇到了困难,找不到成就感。父母不要粗暴地抢走手机,应多了解、陪伴孩子,帮孩子设置一些小小的成功,重新建立自信,同时帮孩子发展新的兴趣。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家长要不要惩罚孩子?

在“池塘底”学校,奉行的是“一犯规就处罚”的管理机制。惩罚方式多种多样:辱骂羞辱,殴打、刷地板,禁止探视,关15天禁闭等等。

但是惩罚让孩子反省错误、变好了吗?显然没有。

孩子们变本加厉。在课堂上捣乱,躲在宿舍抽烟,设置机关弄伤义工麦神父,重伤住院;有个老师手臂被学生用剪刀划了一刀,缝了十几针,后来孟丹更是一把火把学校烧掉了。

学校不正确的管教方式让孩子们陷入了“犯错--惩罚--反抗/报复--惩罚”的恶性循环,孩子最终真的变成校长“期待”中的坏孩子。

心理学家菲利奥莎在她的书《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中,强烈质疑惩罚的效果:

惩罚可能短期内有效果,让施罚者感觉自己控制了局面。但惩罚过后,旧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接踵而至,孩子的问题行为会不断升级。

一再的惩罚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羞耻感,不但进一步掐灭他承担责任的意图,而且摧毁他的自信心。

《正面管教》一书中指出,惩罚只是暂时地灭火,父母吼一声孩子立刻就听话了,但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孩子的问题,他下次换个形式再犯,而且惩罚会带来长期的副作用。

惩罚造成的四个R

1. 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 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 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 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这些不正是“池塘底”的孩子们每天干的吗?

惩罚是一种消极的管教,家长和老师动用权利赢了孩子,除了发泄愤怒、让孩子感觉更糟糕,没有其他的好处。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正面管教,真正赢得孩子的心

马修老师的到来,给这群生活在阴沟里的孩子带来了一束光。他不给孩子开罚单,尊重并平等地对待他们,打心里认为他们都是好孩子。到影片的最后,这群孩子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马修老师都做了什么呢?

1、少一点批评和责罚,用爱和理解接纳孩子

马修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孩子们在讲台边设计了一个陷阱,让马修老师摔了个狗吃屎;一边起哄叫他“光头老师”,一边抢走他的公文包,在教室里传来传去。校长闻声赶来,马修老师没有揭发他们;

莫翰奇在黑板上画画嘲笑马修老师的发型,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画一了幅笑着的莫翰奇画像回敬他。

孩子们潜入马修老师的宿舍,偷走了他的乐谱,拿到厕所研究,他再一次宽容并“包庇”了他们,让孩子们免于被责罚。

孩子们开始发现,这个老师有点不一样,他不是敌人,是站在孩子这一边的。马修老师理解并接纳孩子们,孩子渐渐收起身上的刺,开始向老师靠近。

父母可以向马修老师学习什么呢?不要习惯性地把孩子当成熊孩子,认为孩子就是爱和自己作对,故意不做作业,撒谎,拖拉……然后针尖对麦芒,较真到底,伤害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一些无心之过,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点眼,包容他们。父母更应该“看见”孩子,关注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理解并帮助孩子。

2、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马修老师拥有一颗宽厚的心和一双发现金子的眼睛,再顽劣的孩子在他眼里都有闪光点。

他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提醒他们找到生命的意义;

孩子们的宿舍编歌嘲笑他,他不但没有责备他们,居然能从中发现了几个孩子嗓音还不错。

马修老师为孩子们写歌,并开始组建合唱团。他耐心地听每一位孩子唱歌,了解他们的嗓音特点,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合唱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贝比诺太小,不会唱歌,那就当团长助理;郭和颐五音不全,可以当乐谱架子啊。(老师真想得出来哈哈。)莫翰奇拥有天籁之音,是独唱的好苗子。马修老师费了几番周折,终于让他加入了合唱团。连“鬼见愁”孟丹,马修老师也没有放弃,试着让他唱男中音。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在合唱团的带领下,孩子们逐渐走入正轨。孩子们认真地练习唱歌,校长禁止,他们躲起来悄悄地练。学校的气氛变了,违纪捣乱的行为越来越少。

一旦孩子找到了价值感,他们就拥有了源源不断地内驱力,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这是惩罚、奖励等外在力量无法比拟的。

3、孩子犯错后给予弥补的机会,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一面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前面已经说过,惩罚孩子害而无一益,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成长。

麦神父被孩子们设的机关打成重伤,校长查不出是谁干的,于是让全校孩子轮流关禁闭。马修老师从即将离开学校的一位老师口中得知,这一切是葛贺克做的。但是他没有告诉校长,也没有去批评葛贺克。他提醒葛贺克,神父平时对孩子们有多好,激起他的同理心,同时让葛贺克去照顾神父,弥补自己的过错。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4、没有惩罚的正面管教并不等于纵容

莫翰奇误会马修老师对妈妈有不轨意图,将一瓶墨水砸在老师头上。老师没有批评他,但是取消了他的独唱资格。在随后的一次重要汇演中,老师和孩子们穿戴整齐,忘情演唱。莫翰奇失落地倚在柱子上旁观。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没想到关键时刻,马修老师将目光投向了他,让他重新演唱独唱部分。莫翰奇受到极大的鼓舞,站在原地投入地演唱。重新得到老师信任的他,眼里流露出感激。

莫翰奇恃才傲物,不懂得尊重他人。马修老师取消他的独唱资格,让他反省,教他做人。重新让他参与到合唱中,又让莫翰奇再次感受到爱和接纳。

莫翰奇后来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不断地精进唱歌技巧,到专业音乐学院学习,成了一名出色而正直的音乐指挥家。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过于严厉和滥用惩罚,有些家长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骄纵。太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错误行为。这同样对孩子有害。真正的正面管教是温柔而坚定,有爱也有界限。

影片的最后,马修老师被校长开除。离开学校时,他正失落,没有一个孩子来送他。这时,窗户上飘下来写满字的小飞机,一双双挥动的小手,表达着对老师的不舍。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放牛班的春天》:不打不骂不惩罚,真的能教好孩子吗?

马修老师用鼓励代替惩罚,用爱感化孩子,用信任去激励孩子,最终赢得了孩子,把一个令人绝望的放牛班变成了一群充满希望的孩子。

教育从来不是拿着一根鞭子驯兽,而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