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纪二十五(3)---治黄三策 

 zqbxi 2019-12-20

西汉后期黄河频繁决溢,灾患严重。朝廷征集治河方案,绥和二年(公元前7),贾让应诏上书,提出治黄三策:。

上策:主张不与水争地,"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这是针对当时黄河已成悬河的形势,提出人工改道,避高趋下的方案。他认为,实行这一方案,虽要付出重大代价,"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但是可以使"河定民安,千载无患"。中策:是开渠引水,达到分洪、灌溉和发展航运等目的。他认为这一方案不能一劳永逸,但可兴利除害,能维持数百年。下策:他又认为如果保守旧堤,年年修补,劳费无穷,是最下策。

          贾让三策具有以下特点:

①第一次全面地对治理黄河进行了方案论证,较完整地概括了西汉治黄的基本主张和措施;

②首次明确提出在黄河下游设置滞洪区的思想,强调滞洪区的作用是"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

③论证规划方案时首次提出经济补偿的概念,主张筹划治河工费用于安置因改道所需的移民;

④提出综合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具体论证开渠分水有三利(低地放淤肥田,改旱地为稻田,通漕运),不开则有三害(民常忙于救灾,土地盐碱沼泽化,决溢为害);

⑤分析了黄河堤防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弊端。

他的治理黄河三策对后世治河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古代治河思想方面的重要遗产之一。

         九月,庚申(二十五日),地震,自京师到北边郡国三十余处,坏城郭,凡压杀四百余人。上以灾异问待诏李寻,对曰:“夫日者,众陽之长,人君之表也。君不修道,则日失其度,昧亡光。间者日尤不精,光明侵夺失色,邪气珥、数作(邪气插入,晕霓屡次出现)。小臣不知内事,窃以日视陛下,志操衰于始初多矣。唯陛下执乾刚之德,强志守度,毋听女谒、邪臣之态,诸保阿、乳母甘言卑辞之托,断而勿听。勉强大义,绝小不忍;良有不得已,可赐以货财,不可私以官位,诚皇天之禁也!
  
  臣闻月者,众陰之长,妃后、大臣、诸侯之象也。间者月数为变,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陰陽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唯陛下亲求贤士,无强所恶,以崇社稷,尊强本朝!
 
  臣闻五行以水为本,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落脉通;偏党失纲,则涌溢为败。今汝、颍漂涌,与雨水并为民害,此《诗》所谓‘百川沸腾’,咎在皇甫卿士之属。唯陛下少抑外亲大臣!(五行水为本,)
  

  臣闻地道柔静,陰之常议也。间者关东地数震,宜务崇陽抑陰以救其咎,固志建威,闭绝私路,拔进英隽,退不任职,以强本朝!夫本强则精神折冲;本弱则招殃致凶,为邪谋所陵。闻往者淮南王作谋之时,其所难者独有汲黯,以为公孙弘等不足言也。弘,汉之名相,于今无比,而尚见轻,何况亡弘之属乎!故曰朝廷亡人,则为贼乱所轻,其道自然也。”(多为附会。)
  
  骑都尉平当使领河堤,奏:“九河(徒骇、太史、马颊、覆融、胡苏、简、洁、钩盘、鬲津)今皆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群以东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放弃)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地势低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其所休息(秋季可以利用它蓄水),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对堤坝的认识。)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宫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加高)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被洪水冲没淹死)自其宜也。今堤防,狭者去水数百步(近的距河仅数百步),远者数里,于故大堤之内复有数重,民居其间,此皆前世所排也(这都是前代的排水设施)。河从河内黎陽至魏郡昭陽,东西互有石堤,激水使还,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首次详纪水利理论和黄河堤防状况。如今鄱阳湖围湖造田恰如所述,犹如古代水利再现。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且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顺应自然规律,给水让路。)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陽漕渠足以卜之。冀州渠首尽,当仰此水门,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依靠人工治理,因势利导。)
  

  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强行阻挡。)
 

  孔光何武奏:“迭毁之次当以时定,请与群臣杂议。”于是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皆以为“孝武皇帝虽有功烈,亲尽宜毁。”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礼》,天子七庙。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宗不在此数中,宗变也。荀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上览其议,制曰:“太仆舜、中垒校尉歆议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