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经络腧穴歌诀 白话版(三)

 秋霜了无痕 2019-12-21

行针总要歌

【出处】《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本歌论述了行针取穴的一些共性问题,诸如行针时要按病人体质之强弱胖瘦,身躯之高矮而决定针刺之浅深。要根据受针者之同身寸进行度量取穴,并应注意询问病人饥饱劳碌情况,凡阴雨天气及禁忌时日均不宜行针治疗。要求在治疗时应按经络的循行、阴升阳降的规律,揣寻穴位,进行傍刺、深刺或透刺。文中还详叙有关腧穴之部位以及某症选取某穴,某穴可针可灸等。针灸界传诵已久之名句“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即源于此歌,很有参考价值。

【歌诀】

黄帝金针法最奇,短长肥瘦在临时,

但将他手横纹处,分寸寻求审用之。

身体心胸或是短,身体心胸或是长,

求穴看纹还有理,医工此理要推详。

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

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

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着中,

只在二三分内取,用之无失且收功。

大饥大饱宜避忌,大风大雨亦须容,

饥伤荣气饱伤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妙针之法世间稀,多少医工不得知,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

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

见病行针须仔细,必明升降阖开时,

邪入五脏须早遏,祟侵六脉浪翻飞,

乌乌稷稷空中堕,静意冥冥起发机,

先补真阳元气足,次泻余邪九度嘘,

同身逐穴歌中取,捷法昭然经不迷。

百会三阳顶之中,五会天满名相同,

前顶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风,

灸后火燥冲双目,四畔刺血令宣通,

井泉水洗原针穴,针刺无如灸有功。

前顶寸五三阳前,甄权曾云一寸言,

棱针出血头风愈,盐油揩根病自痊。

囟会顶前寸五深,八岁儿童不可针,

囟门未合那堪灸,二者须当记在心。

上星会前一寸斟,神庭星前发际寻,

诸风灸庭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针。

印堂穴并两眉攒,素髎面正鼻柱端,

动脉之中定禁灸,若燃此穴鼻鼾酸。

水沟鼻下名人中,兑端张口上唇宫,

龈交二龈中间取,承浆下唇宛内踪,

炷艾分半悬浆灸,大则阳明脉不隆。

廉泉宛上定结喉,一名舌本立重楼,

同身捷法须当记,他日声名播九州。

【注释】

①人神:不吉利之日。

②乌乌稷稷:鸟自由落下貌。

【白话解】

黄帝金针法最奇,短长肥瘦在临时,

但将他手横纹处,分寸寻求审用之。

针灸是非常奇妙的方法,医者应根据不同高矮肥瘦类型的病人分别进行治疗,利用患者手指同身寸的长度作为尺寸,度量取穴后针灸。

身体心胸或是短,身体心胸或是长,

求穴看纹还有理,医工此理要推详。

不同患者的形体胖瘦各不相同,因此取穴时应因人而异。医生要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取准穴位。

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

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

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着中,

只在二三分内取,用之无失且收功。

大饥大饱宜避忌,大风大雨亦须容,

饥伤荣气饱伤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取穴行针需要仔细分辨,不同的病人因为形体高矮肥瘦不同而取穴并不相同,形体肥胖宜深刺,消瘦宜浅刺,不胖不瘦则取中,针二、三分,既不深又不浅,便可取得疗效。大怒、过饱、饥饿时不宜针刺,大风大雨之时也不宜针刺。饥饿可伤及荣气,过饱可伤及脏腑,使机体损伤,所以不宜针刺。

妙针之法世间稀,多少医工不得知,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

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

针灸的秘法很稀少,很多医生不知道。其实人体上处处都有穴位,只要避开骨骼、筋脉即可取到。有筋骨处须在筋骨边上刺入,没有骨骼和筋脉处应采用透针深刺法。

见病行针须仔细,必明升降阖开时,

邪入五脏须早遏,祟侵六脉浪翻飞,

乌乌稷稷空中堕,静意冥冥起发机,

先补真阳元气足,次泻余邪九度嘘,

同身逐穴歌中取,捷法昭然经不迷。

看到患者需要针刺治疗时要仔细考虑,必须明确疾病的轻重缓急,气血流注和穴位开阖时间,邪入五脏须早早遏止,病邪侵入六腑,经脉气血就有逆乱变化,脉象紊乱,似动中若隐若现,医生持针在手,如弩之扣机待发,必须专默精诚,不可稍事外顾。先补元阳之气,再多次反复泻出邪气,根据歌赋中的穴位选择使用,有条不紊,简捷有效。

百会三阳顶之中,五会天满名相同,

前顶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风,

灸后火燥冲双目,四畔刺血令宣通,

井泉水洗原针穴,针刺无如灸有功。

百会、三阳、五会、天满均指头顶上的百会穴。百会距前顶穴1.5寸,能治疗多种疾病和中风病。如果灸百会穴发现上火,燥热上冲眼时,要先刺百会穴四边出血或眼周放血,然后再用新汲井泉水冲洗以泻其火。针刺百会治疗中气下陷等各种疾病如用灸法效果好。

前顶寸五三阳前,甄权曾云一寸言,

棱针出血头风愈,盐油揩根病自痊。

前顶在百会穴前1.5寸处,甄权曾认为是1寸。用三棱针点刺前顶穴出血,然后用盐油涂于穴上,头风可被治愈。

囟会顶前寸五深,八岁儿童不可针,

囟门未合那堪灸,二者须当记在心。

囟会在前顶前1.5寸,8岁以前的儿童不可用针刺方法,因为囟门未闭,同时也不能用灸法,这两点须牢牢记住。

上星会前一寸斟,神庭星前发际寻,

诸风灸庭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针。

上星穴在前顶前1寸处,神庭穴在上星前发际处,诸风证应灸神庭穴,神庭和上星宜用灸法,不宜用针刺疗法。

印堂穴并两眉攒,素髎面正鼻柱端,

动脉之中定禁灸,若燃此穴鼻鼾酸。

印堂穴在两眉头攒竹穴之间,素髎在鼻头顶端,此穴因靠近动脉所以禁灸,灸此穴可致夜间睡眠打鼾和鼻子发酸。

水沟鼻下名人中,兑端张口上唇宫,

龈交二龈中间取,承浆下唇宛内踪,

炷艾分半悬浆灸,大则阳明脉不隆。

鼻下水沟穴又名人中穴,上唇中点是兑端穴,龈交穴在口内上齿唇系带处,承浆在唇下额部凹陷中点处,用小的艾炷灸或悬灸,若艾炷壮数多则可致阳明脉不隆起。

廉泉宛上定结喉,一名舌本立重楼,

同身捷法须当记,他日声名播九州。

结喉上凹陷处是廉泉穴,又名舌本,重楼是悬壅垂。同身寸取穴的方法须牢牢记住,认真应用,日后名声会传遍九州大地。

针法歌

【出处】本歌选自《针灸大成》。主要讲述进针手法及呼吸、迎随、开阖等补泻手法。进针之前当认真消毒局部和针具,“含针口内”当摒弃。可参考现代针法应用。

【歌诀】

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

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

持针按穴上,令他嗽一声,

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

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

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

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

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

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

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

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

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

吸时须右转,依次进天人,

转针仍复吸,依法要停针,

出针吸口气,摇动大其门。

【注释】

①②③天人地:亦称“三才”,即进针的深度。天,浅部(皮内);人,中部(肉内);地,深部(筋骨之间)。

【白话解】

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

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

持针按穴上,令他嗽一声,

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

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

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

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

先说平补平泻针法,将针含于口内温暖而后沾唾刺之(应弃之),首先用押手(左手)按揉穴位,使局部放松,然后以指重按进针部位,这样进针容易深而且不痛。可随病人咳嗽将针刺入浅部(天部),稍停再进较深的肉内(人部),再稍停刺入深部筋骨之间(地部)。针下有沉紧感即是得气,若针下未得气可以停针候气,或用指切循穴位所在之经,使催气至,得气为佳。得气后可以将针再退至天部,针尖刺向病灶部位,有针感,或至病处为最佳。

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

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

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

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

针刺补法包括针尖顺向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呼气时进针,以及拇指向前针向左转,逐渐刺入深部得气为佳。若候气催气,还可以用手指轻弹针柄,或是配合艾灸、温针等。补法出针应在患者吸气时,拔针后用棉球按压针孔。

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

吸时须右转,依次进天人,

转针仍复吸,依法要停针,

出针吸口气,摇动大其门。

针刺泻法包括针尖逆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进针法;在患者吸气时向穴位内进针;食指向前使针右转,逐渐进深部;注意检转针时要在吸气过程中;当患者吸气时拔出针,并摇大针孔,这些都是泻法。

行针指要歌

【出处】原载于《针灸大成》,《针灸聚英》亦收录,略有不同。主要列举风、水、结、劳、虚、气、嗽、痰、吐等常见病症的简要取穴和针灸法,有指导意义。

【歌诀】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或针水,水分夹脐上边取。

或针结,针着大肠泻水穴。

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肮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白话解】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针灸治疗内风病或外风病,首先取风府和百会穴(此二穴均在头部,为督脉要穴)。

或针水,水分夹脐上边取。

针灸治疗各种水肿和水湿之邪为患,可在脐上1寸取水分穴(水分有通利小便、宣泄水湿的作用)。

或针结,针着大肠泻水穴。

针灸治疗气血郁结,大便不通,可针大肠俞或大肠经的荥穴二间(二间在五行属水,故云泻水穴可能是用泻法)。

或针劳,须向膏盲及百劳。

针灸治疗劳损虚弱,可取膏肓穴和奇穴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针灸治疗气虚诸证,可取任脉的气海穴、脐下3寸的丹田部及配合委中穴有奇效。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治疗各种气滞、气郁、短气,针灸膻中最有效,应记牢。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针灸治疗各种咳嗽,可灸肺俞和风门,以调理肺气,散风止嗽。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针灸治疗各种痰证,要先针中脘和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胃、绝生痰之源)。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针灸治疗呕吐,取中脘、气海、膻中,用补法(可以理气降逆止呕逆)。

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至于食入即吐的翻胃证,也可以采用上三穴,针法有奥妙,应当多体验。

补泻雪心歌

【出处】选自《针灸大成》,《针灸聚英》亦收录。本歌讲述捻转、迎随、开阖、呼吸补泻手法。现捻转补泻法等手法已经规范化,本歌可供参考。

【歌诀】

行针补泻分寒热,泻寒补热须分别,

拈指向外泻之方,拈指向内补之诀。

泻左须当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拽,

补左次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上拽。

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

补泻又要识迎随,随则为补迎为泻。

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

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

两手阳经上走头,阴经胸走手指辍,

两足阳经头走足,阴经上走腹中结。

随则针头随经行,迎则针头迎经夺。

更为补泻定吸呼,吸泻呼补真奇绝。

补则呼出却入针。要知针用三飞法,

气至出针吸气入,疾而一退急扪穴。

泻则吸气方入针,要知阻气通身达,

气至出针呼气出,徐而三退穴开禁。

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正是补泻玄中玄,莫向人前轻易说。

【白话解】

行针补泻分寒热,泻寒补热须分别,

拈指向外泻之方,拈指向内补之诀。

泻左须当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拽,

补左次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上拽。

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

行针时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应采用补泻手法,用泻法泻实证、热证,用补法补虚证、寒证,必须分别开。一般捻针向外为泻,捻针向内为补,但因为经脉分布在人身左右两侧,故此左右穴位的检转补泻法不同。泻左侧穴,大栂指向前为泻;泻右侧穴,则大拇指向后捻针为泻。补左侧穴,次指向前搓针柄为补;补右侧穴位,则大拇指向前捻针为补。

补泻又要识迎随,随则为补迎为泻。

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

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

两手阳经上走头,阴经胸走手指辍,

两足阳经头走足,阴经上走腹中结。

随则针头随经行,迎则针头迎经夺。

迎随补泻法,针刺时针尖斜向顺经脉走行的方向为补,针尖斜向逆经脉走行的方向称为迎,是泻法。古时针灸师迎随补泻也按身之左右有分别,现时按男女性别手法不同。但是男女经脉是一样的,都是昼夜循环不止,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的,因此不应不同。总之,随顺着经脉走行进针的即为补法,逆着经脉走行进针的即为泻法。

更为补泻定吸呼,吸泻呼补真奇绝,

补则呼出却入针。

呼吸补泻法首先定患者的呼吸,吸气进针,呼气出针为泻法;呼气进针,吸气出针为补法。

要知针用三飞法,气至出针吸气入,

疾而一退急扪穴。泻则吸气方入针,

要知阻气通身达,气至出针呼气出,

徐而三退穴开禁。

要知道进针和出针也分补泻,名三飞法。吸气时进针,得气后即出针,快速出针并急扪穴孔是补。吸气入针,得气后在呼气时出针,针慢慢地分三次退出,不扪针孔是泻。

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正是补泻玄中玄,莫向人前轻易说。

这个补泻歌诀出于梓桑君,我现在传授给你们,使你们心中明白如雪。补泻的方法玄妙极了,一般不要轻易说出去。

金针赋

【出处】出自《针灸大全》,明·徐凤编著。本赋为一位隐居西河号称泉石老人所著。本篇共分九个段落,约两千余言,专题论述了针法。内有“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气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赋中重点介绍了治病八法。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之诀、留气之诀和抽添之诀。此外,对通经接气的“白虎摇头”、“青龙摆尾”、“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手法也作了具体的阐述。

本赋保存了多种针刺手法,在针灸史上影响较大,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歌赋】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乏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阴升阳降,出入之机。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观元气厚薄,浅深之刺犹宜。

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左转,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左与右各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是故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气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而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有余者为肿为痛曰实,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死生贵贱,针下皆知,贱者硬而贵者脆,生者涩而死者虚,候之不至,必死无疑。

且夫下针之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入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此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即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依前再施。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

况夫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乃真气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之去除,其穴不闭。欲令腠密,然后调气,故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已上总要,于斯尽矣。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三曰阳中隐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四曰阴中隐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盖法在浅则用浅,法在深则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七曰留气之诀,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八曰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二曰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三曰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在乎摇动出纳,呼吸同法,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虽曰病有三因,皆从气血,针分八法,不离阴阳。盖经脉昼夜之循环,呼吸往来之不息,和则身体康健,否则疾病而生。譬如天下,国家地方,山海田园,江河溪谷,值岁时风雨均调,则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风雨不均,遭以旱涝,使水道涌竭不同,灾伤遂至。人之气血,受病三因,亦犹方所之于旱涝也。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轩岐古远,卢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岂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悦于心;用之者,如射之发中而进于目。述自先圣,传之后学,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察造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疴,有缘者遇针到病除,其病皆随手而愈矣。

【注释】

①大指:指右拇指。

②天才、人才、地才:为进针深度的三个层次。

③龙虎龟凤:四种针刺手法,为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④烧山火、透天凉:为两种复式手法。

⑤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均为复式手法。

⑥水蛊膈气:即水臌噎膈。

⑦痃癖癥瘕:泛指体内肿块。

⑧偏枯:中风半身不遂。

【白话解】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

针灸的方法简便,收效快。但须明白针灸补泻的道理,才能使病人转危为安。根据病位的上下,决定穴位的上下。头部有病,取足部的穴位,身体左边有病取右边的穴位。男子的气机,午前在腰以上,午后在腰以下,针刺时须明白这个道理;女子的气机,午前在腰以下,午后在腰以上,针刺时要根据时间选穴。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阴阳气机是根据腰部分上下的。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阴升阳降,出入之机。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观元气厚薄,浅深之刺犹宜。

手三阳由手走头,足三阳由头走足;手三阴由胸走手,足三阴由足走腹,两肢上举时,六条阴经由下而上,六条阳经由上而下,阴升阳降,是气机出入的通路。逆着经络针刺为泻法,为迎;顺着经络针刺为补法,为随。春夏季节与瘦人宜刺浅,秋冬季节与肥人宜刺深,更须根据元气的厚薄,决定针刺的深浅。

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左转,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左与右各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

补泻的效果,在于讲究呼吸的配合和手指的功力。针男性,大指向前针左转,患者呼气时进针,为补法;大指向后针右转,患者吸气时进针,为泻法;提针会产生热感,插针会产生凉感。针女性,大指向后针右转,患者吸气时进针为补;大指向前针左转,患者呼气时进针为泻;插针会产生热感,提针会产生凉感。针刺左与右是不同的,胸与背是不同的,午前针刺方法是这样的,午后针刺,方法相反。

是故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气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而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互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有余者为肿为痛曰实,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死生贵贱,针下皆知,贱者硬而贵者脆,生者涩而死者虚,候之不至,必死无疑。

因此,下针的方法是以左手拇指指甲置于被针穴位上切压后进针;出针的方法是两指持针柄摇动,自内出外;催气至的方法是边推按边转针的进针方法;用手指由针穴附近向沿经脉上下、左右循按、爪摄或叩击,以引其气行至病所;转动针柄如搓线之状可以祛除病邪;用手指弹动针柄,可补虚;肚腹部常可用盘法,即进针得气后,将针由地部提至人部或天部,再将针扳倒,使之与皮肤呈45°角,像推磨那样缓缓地由外而内,或由内而外旋转针身的一种手法,出针时,以手扪穴,勿使气出。向下重插为按法,向上轻提为提法,此14种针刺的方法,针刺要点基本完备了。当补时退针然后配飞法三次,可使真气自归;泻时采用一次飞法三次退法,邪气就被泻出。补法用来补正气的不足,泻法用来泻有余之邪气。邪气盛可表现为肿、痛,被称为实证;正气虚为痒,为麻,称为虚证。气速至则疗效迅速,气迟至则疗效迟。另外疾病的轻重缓急,可通过医者手下感觉得知,贫贱的人(劳动者)肌肉坚韧,富贵的人肌肉较松弛;针下得气,有沉紧感,预后良好;针下空虚,预后不良;针下候气而气不至,为死症。

且夫下针之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入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此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即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依前再施。

因此,下针的方法是先用手指甲置于被针穴位上,用力掐之,然后令患者咳嗽一声,随着咳声进针。补法,当患者呼气时进针,开始针刺至皮内,称为天才;稍微停留一下进针,刺入肌肉内,称为人才;又停留一下进针,刺入筋骨间,称为地才,这是最深的地方,可以用补法。再留一会儿,须退针至人才的位置,待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倒针使针尖朝向有病的地方,再行手法进退,传气到达病所。则飞经走气的妙法都在其中了。凡用泻的方法需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初针至天才,稍停一会儿,直接进针至地才,得气以后,行泻法;再停一会儿,须退针,至人才,待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倒针朝向病所,方法同前。如果有晕针的患者,是神气虚的缘故,可用毫针补法,给喝热水等方法,待口鼻中呼吸如常,稍停片刻,可再按以前的手法行针。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

况夫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乃真气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之去除,其穴不闭。欲令腠密,然后调气,故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已上总要,于斯尽矣。

调气的方法如下:下针至地才后,复提针至人才。要使气上行,将针向右捻,要使气下行,将针向左捻。要补,则令患者先呼后吸,配合进针出针;反之要泻,则令患者先吸后呼。气不至,要用手循经扣摄,用指甲切掐皮肤,或将针摇动,或用提插捻搓弹各种手法,直到气至。用龙虎升腾的行气手法,如果用手按在针前,可使气向后行,如果用手按在针后,可使气前行。若使气至疼痛的地方,用纳气的方法,将针下插,使气不散。如果关节阻塞,使气不能通过,则用“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种手法,通经接气,使气通过关节,这是大段手法,使用它们,然后加上循摄爪切等手法,不会没有效果的,这是通仙之妙术啊!

出针的方法如下:病势已退,针气就松懈了,病势没退,针下就如生根一样,推之不动,转之不移,这是邪气吸拔针身,是真气未至,不可出针,出针可致疾病复发。可再行补泻手法,停一会儿,直到针下微松,才可将针提出一些,摇动针柄稍停留一下,然后出针。补法当患者吸气时急出针,急按扪穴位;泻法当患者呼气时缓慢拔针,不按扪穴位。要使腠理致密,然后配合呼吸调理气机,所以说下针要慢,太快可伤血;出针要缓,太快可伤气,以上是针灸的总要。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治病有八种手法:一是烧山火法,可治顽麻冷痹,要先浅后深,行九阳之数,三进三退,分天、人、地三层进行,在每层行慢提紧按的补法九次,待针下热至,向下插针,可除寒邪。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二是透天凉法,可治疗肌热骨蒸,要先深后浅,行六阴数,三退三进,分三层行紧提慢按的手法六次,然后慢慢将针提至天部,凭此可退热。仔细揣摸,以上的方法可作为治疗疾病的准则。

三曰阳中隐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

三是阳中隐阴法,分浅深两层操作,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是先补后泻的方法,可治疗先寒后热之病。

四曰阴中隐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盖法在浅则用浅,法在深则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四是阴中隐阳法,分浅深两层操作,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这是先泻后补法,可治疗先热后寒证。补时须待热气至,泻时须寒气至,就像搓线,慢慢转针操作,按规定须浅处施术则在浅处进行,按规定须深处施术则在深处进行,二者不可混乱。

五曰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

五是子午捣臼法,用于治疗水蛊膈气臌胀病,即针刺穴位,得气之后,将针上下捣动,结合提插、捻转、六出九入等基本手法行补泻,施针术十次,病自愈。

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

六是进气的诀窍,治疗腰背肘膝痛,浑身游走疼,刺入深层(九分),行九数的补法,再将针卧倒,针尖朝向病所,配合病人呼吸,停针片刻。引气至病所,也可采用龙虎交战手法,即左捻九而向右捻六,这也是止痛的针法。

七曰留气之诀,痃瘕癥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七是留气法,可治疗痃瘕癥瘕痞块,将针刺入中层(七分),行补法,如紧按慢提,行九阳数,待气至,将针再刺入深层,再提针回原处,使气留针下而消积聚痞块。

八曰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八是抽添法,可治疗瘫痪疮癞顽疾,取治疗要穴,进针后先提插或捻转九数以促使得气,再向周围做多向提插,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纳,此针法能回阳倒阴。指下功夫,胸中有数,如果无效,可如同上法反复施术。

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二曰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三曰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如果想使经气通过关节,催气运气使气至病所,有四种方法:一是青龙摆尾,行针时,捻转针柄,随着经络的方向,慢慢地左右拨动,如同船上的舵摆动;二是白虎摇头,在行针时,用持针的右手拇指和食指,在捻转进针的过程中,突将针柄放开,中指拨动针柄向着四周摇动,再上提针如手摇铃;三是苍龟探穴,进针后先上后下,再左而右,在向每一方向针刺时,均须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每一次退至皮下,然后依次多向刺透,按前法用针刺探如龟入土之状;四是赤凤迎源,进针后先深入地部,再提至天部,待针得气自摇后,再插入人部,上下左右,四围飞旋,一捻一放,如凤凰冲风摆翅之状。病在上者,吸气时退针(泻);病在下者,呼气时插针(补);其作用能通行络脉之气。

至夫久患偏枯,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在乎摇动出纳,呼吸同法,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虽曰病有三因,皆从气血,针分八法,不离阴阳。盖经脉昼夜之循环,呼吸往来之不息,和则身体康健,否则疾病而生。譬如天下,国家地方,山海田园,江河溪谷,值岁时风雨均调,则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风雨不均,遭以旱涝,使水道涌竭不同,灾伤遂至。人之气血,受病三因,亦犹方所之于旱涝也。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通经接气的方法,是有定息寸数的,即一息气循经脉运行六寸,手三阳经五尺,操作九息;足三阳经长八尺,操作十四息,超过经脉四寸;手三阴经长三点五尺,操作六息;足三阴经长六点五尺,操作十二息,超过经脉五寸。操作手法与呼吸配合,使气血周流全身,经气上下相通接,可使寒证变暖,热证变凉,并可止痛消胀,像开渠放水,立刻就能有疗效,能治疗各种危重证候。疾病的病因很多,但离不开气血,针刺的方法很多,但离不开阴阳。经脉昼夜循环不休,呼吸不止,则身体健康,否则就生疾病。就像天下,国家之中,山海田园,江河溪谷,如果风调雨顺,气候相宜,则水道疏利,老百姓安居乐业,如果某一个地方,风雨不调,或有旱涝灾害,则水道不疏利,或发洪水或旱而无水,则有灾祸。人的气血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就像地方的旱涝灾害一样,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使经脉通畅,气血调匀,祛邪扶正,所以说这种方法简便而有奇效。

嗟夫!轩岐古远,卢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岂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悦于心;用之者,如射之发中而进于目。述自先圣,传之后学,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察造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疴,有缘者遇针到病除,其病皆随手而愈矣。

哎,轩辕黄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扁鹊也过世多年了。针道技术蕴含的道理是极幽深的,并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有文才的人很细致也需要长久的学习才能弄明白,它不是世上的庸俗寻常之术。得到针术的人,如考科举及第之先苦后甜。用起来如射箭矢矢中的一样有效。我从先圣那里继承了它,并将它传给后世之人。针灸医生,有志于仔细研究并使用它,果然能明晰其中的精微奥妙,那么世上难治的疾病都能够在针灸的治疗之下,获得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