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伟,男,泉港区涂岭镇黄田村人,1957年4月16日出生,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1月起任中共涂岭镇黄田村支部书记,是泉港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党代表、人大代表,泉港区首届 “感动泉港·道德之光”人物。2010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称号,先后多次荣获省、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3年7月7日,陈其伟同志积劳成疾,猝逝于黄田村支部值班室,7月16日,泉州市委发出《关于开展向陈其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陈其伟(右一)工地上协商路占用地情况 勤恳的老黄牛 黄田村四面环山,是泉港最边远山村,也是革命老区据点村。1987年,为改变黄田村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十分落后的面貌,陈其伟服从组织需要,毅然放弃了收入可观的运输业,挑起黄田村“当家人”担子,一干就是26个春秋。 上任伊始,面对“一穷二白”的严峻形势,陈其伟提出要在任期内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在新世纪到来前让村民过上小康生活。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情况;他走出山外,探寻异地发展经济的良方。他找老前辈夜谈,找班子成员商讨。经过一番苦苦思索,得出结论:村民安于贫困,缺乏一个领路人是制约黄田村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 “修路是山区致富的关键一步,修筑朝阳路是黄田村打开重重山门的关键一步。”2001年陈其伟带领黄田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仅用3个月时间就高质量完成5.8多公里路基,工程造价由预算200多万元降到50多万元。2002年6月,陈其伟爱人意外离世让陈其伟痛不欲生。但为确保朝阳公路顺利通车,他忍着悲痛,投入修路工程,跋山涉水,选定帮扶项目。2003年,朝阳公路修通了,村里到324国道的路程,由原来4个小时缩短到30分钟。 直到1994年,黄田村还是用煤油灯照明。为了通电,陈其伟与党员干部一道,硬是把几十吨的机器、管道运进深山,建设了一座40千瓦的小型水电站。在架设陈田到黄田等自然村的高压电线时,他与施工队一起爬悬崖,攀峭壁,连续奋战二个月…… 图为陈其伟在蜂蜜加工厂帮村民包装蜂蜜 路通了,电通了,如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又成了陈其伟心中的牵挂。黄田村村民素有放养猪、牛、羊的传统,由于资金制约,大规模发展缺乏动力,陈其伟把自己的想法向上级部门汇报,立即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肯定。市、区、镇扶贫办、扶贫协会共资助黄田村34万元,陈其伟发动群众自筹36万元,大力发展种养业,全村养牛1000头、养猪3500头、养黑山羊500头,种植香密杨桃300亩、橄榄150亩、龙眼250亩、油柿300亩。新建了5亩果树苗圃基地和100亩反季节蔬菜基地,200亩马铃薯基地、50亩泉州市良种繁殖基地,造林3000亩。黄田村走出了一条山顶种草养羊放牛,山腰种水果,山下种粮食,房旁养家禽的庭院经济发展道路。 为了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走上致富路,陈其伟带领村民整修了大垄至黄田、黄田至笔架林场,黄田至溪坪、溪坪至蔡田20多公里山路;高压线路架到黄田,黄田人用上了电;小学教学楼落成,老师学生们告别了摇摇欲坠的“土结房”。陈其伟上任之后,依靠着两条腿,跑遍省市两级部门,为黄田村争取资金、争取项目,使得黄田村有了喜人的变化。在领导同事的眼里,陈其伟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勤勤恳恳的“老黄牛”。 陈其伟(左二)在村民家中咨询村发展建议 勤廉的好榜样 2014年初,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陆续宣传推介了98位勤政为民、廉洁为公的“勤廉榜样”,陈其伟名列其中。 陈其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父母亲是老地下党员、老交通员,父亲以教书为掩护暗中从事革命工作,为闽中革命胜利作出贡献。陈其伟常对人说:“父亲一生正派、俭朴,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经常向我们讲起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要我们把老区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为老区建设多尽力。” 作为老区村支部书记,陈其伟深知老区创业不易,将廉洁为民作为村干部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村干部不设单独办公室、参与公益建设干部不拿补贴、无偿为群众代办审批事项成了黄田村的“老规矩”。作了八届村支书,陈其伟一直没单设办公室,六条长坐椅围着一张会议桌、四排铁皮箱,村干部一直在一间办公室内集中办公。多年来,陈其伟为黄田村争取到的资金有上千万元之多,这些钱怎么用,村民们很放心,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是他对每笔村财、补助资金开支的要求。 为了黄田村,陈其伟想方设法“找钱”,而他自己,却始终与清贫相伴,牙刷用秃了舍不得换,袜子磨出洞了补好再穿,其他生活用品,基本上也都是用了十多年还在反复用,直至过世,他的存折里也只有400元。2008年,陈其伟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根据政策规定,贫困劳模可获得一定补助,但他没有提出申请。他母亲年过90岁,又是“五老”人员,还在坚持种地补贴家用,符合发放慰问金的多个条件,可是每年春节慰问时,陈其伟总是拒绝,他担任村支书的26年里,母亲从未领过村里的慰问金。陈其伟勤政廉政为民的作风,深深感动和影响着老区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