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借微课,为教学注入新活力

 GXF360 2019-12-21

近年来,一种以简短视频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这种小型在线课程被称为微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微课”。微课的出现如一缕春风,给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带来蓬勃的绿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数学学习变得更丰富、更灵活。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巧借微课,让其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使教学充满活力呢?

一、课前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解铃人

课前使用,也就是预习新知时使用,学生刚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难免会产生许多困惑,而这些困惑不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在学生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及时让学生观看微课,引导学生自学,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解决自学中的困惑,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解铃人。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如果教师课前直接布置学生预习,一定会有很多学生反馈为什么长方体的长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因此,我在课前结合教具制作了一段微课视频,先出示圆柱,用不同颜色描出圆柱底面的周长、直径和圆柱的高,然后把圆柱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并结合课件演示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最后出示问题:这个长方体的长就是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是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高又是圆柱的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后,再次结合课件演示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并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视频中配上教师语言、手势的描述,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就能轻松解决预习中存在的困惑。

柴油机第一次故障在2017年6月份。因发动机气缸垫漏水,更换了柴油机缸垫。出厂半个月后,在一次起重作业时,柴油机出现了异响,并伴有浓烟。对柴油机进行解体后,发现了柴油机第五缸出现了严重的熔顶。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微课视频把抽象的概念动态地、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视频中教师适当的语言点拨也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课中使用——让微课引领学生遨游数学知识海洋

1.巧借微课,理解教学重点

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它既是教学的重心所在,也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探究的核心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花大力气去准备,有时虽然使用了图片、演示文稿,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优化”中的烙饼问题:爸爸妈妈和小明每人要吃1张饼,一个平底锅每次可烙2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要用3分钟,怎样烙饼可以让全家人最快吃上饼?其实,题目就是要求用最短的时间烙3张饼,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本节课的知识,教师让学生用3张小圆片代替3张饼,用1张大圆片代替锅,先分小组操作、自主探究。在反馈交流时,大部分小组汇报的方法都是先烙2张饼,再烙第三张饼,合计用时12分钟。只有一个小组反馈用时9分钟。教师请这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但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非常完整,再加上展示用的学具太小,其他学生观察不清楚,也听不明白,展示结束后仍有部分学生很疑惑。此时,教师及时播放自制微课:屏幕呈现3张饼(饼1、饼2、饼3),一个平底锅里放2张饼,为饼1、饼2。3分钟后,将饼1翻面,同时取出饼2,放入饼3;又过了3分钟,取出饼1,将饼3翻面,放入饼2并翻面;又过了3分钟,同时取出饼2和饼3。这样一来,烙饼的过程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自然而然明白了烙3张饼只需9分钟的原因,有效地理解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后来,学生都能用手中的学具说出烙出5张饼甚至7张饼所需的最短时间,最后抛开学具用画图来演示烙饼的方法也轻而易举。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采用声形并茂、色彩鲜艳又有动作配合的微课,以直观的形式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兴趣,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知识。

2.巧借微课,化解教学难点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难点就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那部分知识。经过研究与总结,教师采用微课视频来突破难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体现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及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角的度量”时,如何用量角器量角、画角是这节课的难点,教师可利用希沃白板中的量角器工具制作微课视频:一对——让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二移——移动量角器,让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三看——看0刻度线在量角器的内圈还是外圈,顺着0刻度线往下数;四记——数到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准的度数,记下这个度数。微课视频加上教师配音和字幕标注,一步一步清清楚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接下来的画角对学生来说也就不再困难了。如此,本节课的难点在微课视频的直观演示中得到了有效突破。

三、课后使用——让微课引领学生数学学习向深处拓展

课后,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所学新知进行巩固、运用并延伸。一方面,微课的使用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一定的提升,以便增加学生对旧知的内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思维也更具深刻性、灵活性。另一方面,课后微课的使用还要延伸到与新知相关的更深、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以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和延伸知识层面。

由于视网膜的分辨能力由中央凹向外缘急剧下降,因此视觉系统某一时刻只能处理视野中心1~2°的信息,视觉任务中视觉系统依靠快速的注视转移,以此来使中央凹重新定位到视野中的另一个点上,从而获得清晰的视觉感知.基于这一基本事实,本文认为眼睛某一时刻注视点位置是反映操作者注意兴趣的必要条件.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因数与倍数”时,学生很容易把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这四个概念混淆,认为是奇数就不会是合数、偶数一定不是质数等。针对学生易混的知识点,教师制作了微视频,介绍什么是奇数,并出示20以内的奇数(数字用红色字体);介绍什么是偶数,并出示20以内的偶数(数字用蓝色字体);介绍什么是质数,让学生思考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奇数、偶数中是质数的数字闪烁2次后,用红线圈一下,出现在质数一排中;介绍什么是合数,让学生思考20以内的合数有哪些,奇数、偶数中是合数的数字闪烁2次后,用红线圈一下,出现在合数一排中。学生对照视频学习、分析、理解,会对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奇数也可能是合数等结论记忆深刻。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你知道吗?”或一些数学家的资料,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上网查找或制作相关的微课视频,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还能引领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深处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参与跨文化教学,学习到了跨文化知识,但是在课后很难及时练习,这也就限制了学生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学生们的练习渠道有限,合作伙伴缺乏,自身的交际能力得不到练习。因此,英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与联系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后能够与其他人共同练习英语,学习跨文化知识,在理解与应用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们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英语比赛,比如演讲、戏剧等,还可以邀请英语老师作为裁判打分。

针对DE算法控制参数选择较盲目,且后期随种群多样性下降而易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引入免疫原理和二次变异的思想对DE算法进行改进。

微课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在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段充分发挥微课的不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逐步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联系得更加紧密,使教学时间与空间不断拓展。只有这样,小学数学教学的面貌才会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陈华山.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2).

[2]石维生.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7(08).

[3]颜桂兰.巧用微课提高数学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17(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